"两竿落日溪桥上":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
# 两竿:这里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半缕轻烟柳影中":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 影:朦胧。
"多少绿荷相倚恨":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
# 相倚:形容荷叶密密层层地依偎在一起。,荷:荷叶。
"一时回首背西风":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个即景抒情的佳作。诗中描绘秋日暮景,借“两竿落日”“半缕轻烟”勾勒出落日烟柳之景,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刻画绿荷西风之状。诗人巧妙将这些景象组合,营造出意象清幽、情思含蓄的画面。经过精心的艺术剪裁与点染,把溪桥、柳岸、荷池等秋日景物巧妙融合,使画意与诗情浑然一体,尽显其高超的创作技巧与深沉含蓄的情感寄托。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的景象,以落日西斜、轻烟缥缈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略带萧瑟的氛围,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惆怅与落寞。后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借绿荷在西风中“回首”之景,将自己的愁绪与不满融入其中,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借景传达出自己在现实中的不得志和壮志难酬的隐痛。拟人:诗中的“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赋予绿荷以人的情感“恨”和动作“回首”,把绿荷在西风吹拂下的形态,描绘得仿佛是它们在满怀恨意与愁意地背向西风,生动形象,使荷具有了人的灵性,也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哀怨、无奈的情绪,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以动衬静:“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诗人笔下的荷叶在西风中“回首”,赋予荷叶动态感,以荷叶的动,衬托出环境的静谧,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3. 分段赏析
《齐安郡中偶题(其一)》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为日已西斜的“两竿落日”时分,地点是“溪桥上”,为全诗奠定观察视角,使后续景物描写有了方位依托。此句营造出光线柔和、氛围宁静的场景。第二句“半缕轻烟柳影中”,细腻描绘从溪桥所见岸柳含烟之景。“半缕轻烟”与“两竿落日”对仗工整且联系紧密,因日斜,岸柳才含烟,又因落日高度,烟呈半缕且在柳影中,用词精确。这两句纯写景物,借落日、烟柳,以暗淡景色和感伤情调,为引出绿荷之“恨”铺垫氛围,借景抒情,含蓄表达诗人惆怅落寞。第三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以“多少”领起,用“相倚”描绘荷叶簇拥形态,借景抒情,且赋予绿荷拟人化的“恨”意,为尾句蓄势。尾句“一时回首背西风”,“一时”精准捕捉荷叶瞬间动态,以动衬静,借荷叶在西风中“回首”之景,再次运用拟人,将诗人壮志难酬的幽愤与无奈融入其中,物我合一,尽显哀怨。
# 末二句风刺婉然,似指世变淡靡,不能向振者。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极失意时极有趣景,极无理话极入情诗,胸中别有天地。俊健有婉致。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