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别白沙江上亭":当初我们分别时一起在白沙江边的亭子里喝得酩酊大醉,
"晚蝉高树各秋声":傍晚的寒蝉和高树都各自发出秋天里才有的清凉之声。
"风乘小艇凫鹥进":乘着小船顺风前行就如水鸟飞翔,
# 凫鹥:凫,野鸭。鹥,沙鸥。这里泛指水鸟。,艇:轻便的小船。
"雨历疏檐环佩鸣":雨点滴滴答答打在雕花的屋檐上发出环佩般的清响。
"家事不随王事了":国家的事情然已经平息了,但家事却没有完结,
# 王事:王命差遣的公事;特指朝聘、会盟、征伐等王朝大事。
"新愁常接旧愁生":旧愁还没离去,新愁却已袭上心头。
"只今疲病嫌鞍马":我的身体也早已大不如前,疲病之躯甚至连鞍马之劳都难以承受,
# 鞍马:指骑马。
"十日同居眼暂明":回想往日还是十分感谢你,在与你交游的十天里,你让我一下子就看到了前途的光明,感到了人生的惬意。
南宋诗人
吕本中(1084~1145),南宋诗人。字居仁,号紫微,人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吕公著曾孙。绍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后因忤逆秦桧被罢官。吕本中的诗属江西派,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活法”之说。其作诗常常锻字炼句,刻意苦吟,讲求新意。他还擅长填词,主要写离思别情、春花秋月等传统题材。其词用语清丽自然,表现手法新颖。主要作品有《东莱先生诗集》《紫微诗话》。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诗人秋日醉别江亭,闻蝉声风声雨声,感怀家事国事两难,病中与弟相聚得慰藉,抒发诗人对旧游的追怀与离愁别绪,并表达了对家事国事难以两全的无奈及对友情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中“醉别白沙江上亭,晚蝉高树各秋声”以直白语言写醉别江亭、蝉鸣高树之景,不加修饰地勾勒离别场景;“风乘小艇凫鹥进,雨历疏檐环佩鸣”用“乘小艇”“凫鹥进”“雨历疏檐”等平实表述,描绘风送舟行、雨打屋檐之态,如镜头实录;“家事不随王事了,新愁常接旧愁生”直叙家事王事牵绊、新旧愁绪交织,无华丽辞藻,以质朴语言道尽人生无奈,全诗以白描手法,于简淡笔墨中见深情。反衬:诗中“风乘小艇凫鹥进,雨历疏檐环佩鸣”以风送小艇、凫鹥轻进的轻快之景,反衬诗人内心因家事王事烦忧的沉重愁绪;“晚蝉高树各秋声”以高树秋蝉的清响,反衬离别时的寂静与怅惘;尾联“十日同居眼暂明”以与友人相聚的短暂慰藉,反衬平日疲病缠身、愁绪不断的困顿,乐景与哀情交织,以自然景象的明快、相聚时光的短暂,凸显人生愁绪的绵长与处境的悲凉。直抒胸臆:诗中“家事不随王事了,新愁常接旧愁生”直接袒露家事与王事纠缠不清、新旧愁绪连绵不绝的无奈,无含蓄隐喻,直陈生活困境;“只今疲病嫌鞍马”以“嫌”字直抒身心疲病对仕途奔波的厌倦,将困顿处境与厌弃之情和盘托出;“十日同居眼暂明”则直言与友人相聚时的短暂慰藉,以“眼暂明”的直白感受,对比平日愁绪,诗人这种直白的表达让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对温情的渴望跃然纸上,情感真切强烈。
3. 分段赏析
首联“醉别白沙江上亭,晚蝉高树各秋声”:以“醉别”破题,点明秋日于白沙江亭与友人(或叔弟)离别场景,醉酒更添离愁。“晚蝉高树”从视觉与听觉切入,蝉鸣在秋树间回荡,奠定萧瑟凄清的基调,暗喻心绪烦乱。颔联“风乘小艇凫鹥进,雨历疏檐环佩鸣”:写秋风推动小艇前行,水中凫鹥(水鸟)相伴,画面灵动却暗含漂泊感;秋雨滴落疏檐,声如环佩叮咚,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愁。该句中“小艇”“凫鹥”象征行踪不定,“雨历疏檐”借雨声的清越,暗衬内心的孤寂与怅惘。颈联“家事不随王事了,新愁常接旧愁生”:是全诗情感核心,直言家庭责任与国事担当难以两全——“家事”“王事”的矛盾,反映乱世文人的无奈。新愁接旧愁”强化了愁思的连绵不绝,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交织,境界陡然开阔。尾联“只今疲病嫌鞍马,十日同居眼暂明”:通过虚实对照,“疲病嫌鞍马”写当下病体缠身、厌倦漂泊的困顿,“十日同居”追忆与叔弟相聚的短暂时光,“眼暂明”以明快笔触,反衬羁旅中的孤苦,凸显友情的慰藉。末句从愁绪转向片刻温暖,以细节收束全篇,余味悠长,体现“融情于景”的创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