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wēn
chǔ
shì
yáng
jūn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2
guò
běi
zhī
ér
qún
suì
kōng
běi
duō
tiān
xià
suī
shàn
zhī
ān
néng
kōng
jùn
jiě
zhī
zhě
yuē
:“
:“
suǒ
wèi
kōng
fēi
liáng
zhī
liáng
zhé
zhī
qún
liú
liáng
yān
gǒu
liáng
suī
wèi
wéi
。”
。”
dōng
shì
zhī
běi
shì
cái
néng
shēn
cáng
ér
shì
zhě
luò
zhī
běi
yuē
shí
shēng
nán
yuē
wēn
shēng
gōng
yuè
zhèn
yáng
zhī
sān
yuè
shí
shēng
wéi
cái
wéi
luó
luó
ér
zhì
zhī
xià
wèi
shù
yuè
wēn
shēng
wéi
cái
shì
shí
shēng
wéi
méi
wéi
luó
yòu
luó
ér
zhì
zhī
xià
dōng
suī
xìn
duō
cái
shì
zhāo
rén
yān
yóu
rén
yān
yóu
shǒu
nán
yǐn
bǎi
zhī
zhí
shì
bèi
èr
xiàn
zhī
zhèng
yǒu
suǒ
tōng
shì
yǒu
suǒ
suǒ
ér
chǔ
yān
shì
zhī
wèi
ér
xiàng
chǔ
zhě
shuí
yóu
xiǎo
hòu
shēng
kǎo
ér
wèn
yān
jìn
shēn
zhī
dōng
西
xíng
guò
shì
zhě
suǒ
ruò
shì
ér
chēng
yuē
:“
:“
gōng
zhèn
yáng
ér
dōng
chǔ
shì
zhī
rén
yān
。”
。”
nán
miàn
ér
tīng
tiān
xià
suǒ
tuō
zhòng
ér
shì
zhě
wéi
xiàng
jiàng
ěr
xiàng
wéi
tiān
rén
cháo
tíng
jiàng
wéi
tiān
wén
shì
xià
qiú
nèi
wài
zhì
néng
yǐn
èr
shēng
dài
lǎo
jīn
jiē
wéi
yǒu
zhě
duó
zhī
néng
jiè
rán
huái
怀
shēng
zhì
bài
gōng
jūn
mén
wèi
qián
suǒ
chēng
wèi
tiān
xià
hòu
suǒ
chēng
wèi
zhì
yuàn
jìn
liú
shǒu
xiàng
gōng
shǒu
wéi
yùn
shī
shì
yīn
tuī
ér
zhī

译文

伯乐一走过冀北的郊野,马群就空了。那冀北的马在天下是最多的。伯乐虽然善于相马,又怎么能够使马群为之一空呢?解释的人说:“我所说的空,不是没有马,是没有好马。伯乐识马,遇到好马,就把它挑了去,马群中没有留下好马。假如没有好马了,即使说没有马,也不是虚夸的话。”东都洛阳,本来是士大夫的冀北。怀有才能,深深隐居而不愿为官换取俸禄的人,洛水北岸的叫石生,洛水南岸的叫温生。大夫乌公,拿着节钺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人才,又以礼相待,将他罗致到幕府之下。没有几个月的工夫,又认为温生是人才,于是让石生作介绍人,又以礼相待,又将温生罗致到幕府之下。纵然东都确实有很多才能出众的人,早晨挑走一人,选拔其中最优秀的;晚上挑走一人,选拔其中最优秀的。那么从东都留守,河南府尹,到各部门的主管官员,以及我们两县的大夫,政事有不顺利之处,事情有疑惑不解之处,又到哪里去咨询从而妥善处理呢?士大夫辞去官位而闲居里巷的人,同谁去交游呢?年轻的后辈,到哪里去考察道德,询问学业呢?东西往来,经过东都的官员,也不能在他们的居处以礼仪拜访他们了。人们以这样的情况而称赞说:“大夫乌公一镇守河阳,东部处士的茅庐中竟没有人了。”难道不可以吗?天子治理天下,他所托重和依靠的人,只是宰相和将军罢了。宰相在朝廷为天子求贤人,将军在幕府为天子求得谋士和武将,这样,设想内外得不到治理,是不可能的了。我羁留此地,不能自己退而离去,想靠石生,温生的帮助直到告老归去。现在他们都被有权力的人夺去了,我怎么能不耿耿于怀呢?温生到了那里之后,在军门拜见乌公时,请拿我前面说的,替天下道贺;请把我后面说的,关于把我对他选尽东都贤人的私怨告诉他。留守相公首先写了一首四韵诗来赞美此事,我便按照他的诗意写了这篇序。

逐句剖析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伯乐一走过冀北的郊野,

# 冀:冀州的北部,今河北、山西一带地方,相传冀州出产良马。,伯乐:传说是春秋中期秦穆公时人,以善相马著称。

"而马群遂空":马群就空了。

"夫冀北马多天下":那冀北的马在天下是最多的。

"伯乐虽善知马":伯乐虽然善于相马,

"安能空其郡邪":又怎么能够使马群为之一空呢?

"解之者曰":解释的人说:“

"吾所谓空":我所说的空,

"非无马也":不是没有马,

"无良马也":是没有好马。

"伯乐知马":伯乐识马,

"遇其良":遇到好马,

"辄取之":就把它挑了去,

"群无留良焉":马群中没有留下好马。

"苟无良":假如没有好马了,

"虽谓无马":即使说没有马,

"不为虚语矣":也不是虚夸的话。”

"东都":东都洛阳,

# 东都:指洛阳。唐代首都长安,以洛阳为东都。

"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本来是士大夫的冀北。

"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怀有才能,深深隐居而不愿为官换取俸禄的人,

"洛之北涯曰石生":洛水北岸的叫石生,

# 石生:名洪,字洁川,洛阳人。,洛:洛河。

"其南涯曰温生":洛水南岸的叫温生。

# 温生:即温造,字简舆,曾隐居王屋山及洛阳,后官至礼部尚书。

"大夫乌公":大夫乌公,

# 乌公:乌重胤,元和五年(810年)任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参阅前选《送石处士序》。

"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拿着节钺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

# 鈇钺:同“斧钺”,本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后成为刑罚、杀戮之权的标志。此处指节度使的身份。

"以石生为才":认为石生是人才,

"以礼为罗":又以礼相待,

# 罗:罗网,此处用来比喻招聘贤士的手段。

"罗而致之幕下":将他罗致到幕府之下。

# 幕下:即幕府中。军队出征,施用帐幕,为此古代将帅的官署叫“幕府”。

"未数月也":没有几个月的工夫,

"以温生为才":又认为温生是人才,

"于是以石生为媒":于是让石生作介绍人,

# 媒:中介。

"以礼为罗":又以礼相待,

"又罗而致之幕下":又将温生罗致到幕府之下。

"东都虽信多才士":纵然东都确实有很多才能出众的人,

"朝取一人焉":早晨挑走一人,

"拔其尤":选拔其中最优秀的;

# 尤:特异的、突出的。

"暮取一人焉":晚上挑走一人,

"拔其尤":选拔其中最优秀的。

# 尤:特异的、突出的。

"自居守河南尹":那么从东都留守,河南府尹,

# 河南尹:河南府的长官。

"以及百司之执事":到各部门的主管官员,

# 百司之执事:婉指百官。司,官署。

"与吾辈二县之大夫":以及我们两县的大夫,

# 二县:指东都城下的洛阳县,河南县,当时韩愈任河南县令,所以称“吾辈二县之大夫”。

"政有所不通":政事有不顺利之处,

"事有所可疑":事情有疑惑不解之处,

"奚所咨而处焉":又到哪里去咨询从而妥善处理呢?

"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士大夫辞去官位而闲居里巷的人,

"谁与嬉游":同谁去交游呢?

"小子后生":年轻的后辈,

"于何考德而问业焉":到哪里去考察道德,询问学业呢?

"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东西往来,经过东都的官员,

# 缙绅:也作“捂绅”。古代官员插笏于绅带间,此处指官员。

"无所礼于其庐":也不能在他们的居处以礼仪拜访他们了。

# 礼:此处指谒见,拜访。

"若是而称曰":人们以这样的情况而称赞说:“

"大夫乌公一镇河阳":大夫乌公一镇守河阳,

"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东部处士的茅庐中竟没有人了。”

"岂不可也":难道不可以吗?

"夫南面而听天下":天子治理天下,

# 南面:此处指皇帝。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皇帝见群臣时面向南而坐。

"其所托重而恃力者":他所托重和依靠的人,

"惟相与将耳":只是宰相和将军罢了。

"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宰相在朝廷为天子求贤人,

"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将军在幕府为天子求得谋士和武将,

"求内外无治":这样,设想内外得不到治理,

"不可得也":是不可能的了。

"愈縻于兹":我羁留此地,

# 縻:系住,这里指束缚,羁留。

"不能自引去":不能自己退而离去,

# 引去:引退,辞去。

"资二生以待老":想靠石生,温生的帮助直到告老归去。

"今皆为有力者夺之":现在他们都被有权力的人夺去了,

"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我怎么能不耿耿于怀呢?

# 介然:耿耿于心。

"生既至":温生到了那里之后,

"拜公于军门":在军门拜见乌公时,

"其为吾以前所称":请拿我前面说的,

"为天下贺":替天下道贺;

"以后所称":请把我后面说的,

# 后所称:指石生,温生被选走,使河南人才空虚。

"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关于把我对他选尽东都贤人的私怨告诉他。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留守相公首先写了一首四韵诗来赞美此事,

# 四韵:旧体诗一般为隔句押韵,四韵为八句。,留守相公:当指东都留守郑余庆。相公,指宰相。

"愈因推其意而序之":我便按照他的诗意写了这篇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创作的序文,与《送石处士序》并称姐妹篇。该文以取士为核心立论,多次从主从关系角度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极端重要性,阐明求治与得人的紧密关联。全文行文曲折有致,富有警策意味,既赞扬温处士的出众才能,也肯定乌大夫善于识人、用人的德才,同时表达了为朝廷得才的欣慰及对自身失友的惋惜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是韩愈所作,温处士名造,幼年喜好读书,曾任寿州刺史张建封的参军,后隐居于洛阳。河阳军节度使乌重胤到任后不久,先聘请石洪至幕府,数月后又将温造聘入幕府。韩愈被乌氏的求贤若渴所感动,为好友石洪、温造怀才得遇而欣喜,于是在元和五年(810年)冬季撰写了这篇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赠别的序文。文章以取士立论强调伯乐对人才的重要性,赞扬温处士才能与乌大夫识人之德,表达为朝廷得才之慰及失友之惜。

2. 写作手法

比喻:开篇以“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为喻,将乌公比作识马的伯乐,把东都洛阳的人才比作冀北的良马。用“以礼为罗”比喻招纳贤才的方式,生动形象地突出乌公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的特点,使抽象的人才选拔之事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反衬:以“怨”衬“颂”,文中“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表面写作者因石、温二生被乌公“尽取”而心怀“私怨”,实则通过个人情感上的“不舍”,反衬乌公选拔人才的正确性与重要性。这一“怨”词并非真怨,而是以个人失落之感,侧面烘托乌公为朝廷招致贤才的功绩,更凸显人才得遇明主的意义,使“颂”的情感更具张力,比直接赞美更含蓄有力。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喻起笔,构思奇突。因论述的是事物识别问题,故再三从主从关系角度,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极端重要性。文中“马群遂空”的“空”字是全文关键,统摄全篇并直贯篇末。无论是高度赞扬乌重胤,还是激赏温造,均从“空”字引申展开。冀北本是天下产马最多之地,即便伯乐善于识马,常人也会疑惑其怎能让那里马群变“空”。若“马”仅指普通马,“空”字便难以说通,但伯乐相马的关键在于挑选良马。经“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这一对“马”概念的补充阐释,“空”的疑难便迎刃而解,文章的警策之处,从立论的迂回曲折中初现端倪。第二段紧扣上段比喻顺势推进。东都洛阳人才云集,堪称士大夫中的“冀北”。那些身怀才学却深藏不露、不轻易出仕的人中,洛水北岸有石生,南岸有温生。“市”字用得巧妙,与“马”的比喻紧密呼应,而谁是识人的“伯乐”呢?正是乌公(乌重胤)。他到河阳镇守仅三个月,便发现石生有才,以礼为“罗网”将其招致幕府。没过几个月,又察觉温生有才,于是让石生做媒介,依旧以礼为“罗网”,将温生也招致幕府。在作者主观感受中,这短短数月时间,仿佛瞬间缩成朝暮之间。排比句式的重复使用与短促节奏,更让人产生紧迫之感。既体现乌重胤求贤若渴、唯恐不能尽取人才的急切,又通过地方人才匮乏的状况,侧面衬托温、石二人才能出众。一连串问题的提出,越是有理有据,越能彰显二人才能卓绝。正因前文铺垫充分,“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这一论断,便如前段“冀北马遂空”一样,易于让人信服。文章中心既围绕乌公取士,第三段便进一步拓展,阐明求治与得人的紧密关联。乌重胤唯贤是举,本质是为国求治,如此颂美便显得堂堂正正,毫无阿谀奉承之嫌。行文至此,似已神完气足,却余波荡漾。在颂美之后,作者以“怨词”转折,抱怨石、温二生被“有力者”(指乌重胤)“夺”走,自己怎能不心中介怀。从字面看,似有“颂”有“怨”,实则这是虚托映衬之法。所谓“怨”是假怨,“颂”才是真意。因为“隐”与“仕”本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恃才能深藏而不市”的处境,根本无法与在节度使幕府中运筹帷幄相提并论。归根结底,作者还是“为天下贺”;至于“私怨”,不过是“怨”乌公“尽取”人才罢了,本质是以“怨”为“颂”的巧妙笔法。

4. 作品点评

文章运用比喻与反衬手法,由“空”字引发出“怨”字。相较于正面赞颂乌公识才,这种“怨”的表达更具感染力。因此,本文构思精巧,铺陈恰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文有气力,有光焰,顿挫豪宕,读之快任意,可以发人思。“伯乐一过冀北之野……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此一段四节,四样句法,顿挫起伏,有波澜,有峰峦,文法之妙。

宋爱国诗人谢枋得《文章轨范》

# 前二段是譬喻格,伯乐譬乌公,冀北譬东都,马譬处士,良马譬温、石,凡四段。

元学者、诗人虞集《文选心诀》

# 以“空”字作骨,通篇只擒发此意。而乌公之善取,温生之不负所取,言外悠然。

清学者卢元昌《唐宋八大家集选》

# 肆卓荦之文,而行以易良。盖深博无涯涘。

清内阁中书高澍然《韩文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钱起《送僧归日本》

下一篇:唐·李益《边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