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一过冀北之野":伯乐一走过冀北的郊野,
# 冀:冀州的北部,今河北、山西一带地方,相传冀州出产良马。,伯乐:传说是春秋中期秦穆公时人,以善相马著称。
"而马群遂空":马群就空了。
"夫冀北马多天下":那冀北的马在天下是最多的。
"伯乐虽善知马":伯乐虽然善于相马,
"安能空其郡邪":又怎么能够使马群为之一空呢?
"解之者曰":解释的人说:“
"吾所谓空":我所说的空,
"非无马也":不是没有马,
"无良马也":是没有好马。
"伯乐知马":伯乐识马,
"遇其良":遇到好马,
"辄取之":就把它挑了去,
"群无留良焉":马群中没有留下好马。
"苟无良":假如没有好马了,
"虽谓无马":即使说没有马,
"不为虚语矣":也不是虚夸的话。”
"东都":东都洛阳,
# 东都:指洛阳。唐代首都长安,以洛阳为东都。
"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本来是士大夫的冀北。
"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怀有才能,深深隐居而不愿为官换取俸禄的人,
"洛之北涯曰石生":洛水北岸的叫石生,
# 石生:名洪,字洁川,洛阳人。,洛:洛河。
"其南涯曰温生":洛水南岸的叫温生。
# 温生:即温造,字简舆,曾隐居王屋山及洛阳,后官至礼部尚书。
"大夫乌公":大夫乌公,
# 乌公:乌重胤,元和五年(810年)任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参阅前选《送石处士序》。
"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拿着节钺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
# 鈇钺:同“斧钺”,本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后成为刑罚、杀戮之权的标志。此处指节度使的身份。
"以石生为才":认为石生是人才,
"以礼为罗":又以礼相待,
# 罗:罗网,此处用来比喻招聘贤士的手段。
"罗而致之幕下":将他罗致到幕府之下。
# 幕下:即幕府中。军队出征,施用帐幕,为此古代将帅的官署叫“幕府”。
"未数月也":没有几个月的工夫,
"以温生为才":又认为温生是人才,
"于是以石生为媒":于是让石生作介绍人,
# 媒:中介。
"以礼为罗":又以礼相待,
"又罗而致之幕下":又将温生罗致到幕府之下。
"东都虽信多才士":纵然东都确实有很多才能出众的人,
"朝取一人焉":早晨挑走一人,
"拔其尤":选拔其中最优秀的;
# 尤:特异的、突出的。
"暮取一人焉":晚上挑走一人,
"拔其尤":选拔其中最优秀的。
# 尤:特异的、突出的。
"自居守河南尹":那么从东都留守,河南府尹,
# 河南尹:河南府的长官。
"以及百司之执事":到各部门的主管官员,
# 百司之执事:婉指百官。司,官署。
"与吾辈二县之大夫":以及我们两县的大夫,
# 二县:指东都城下的洛阳县,河南县,当时韩愈任河南县令,所以称“吾辈二县之大夫”。
"政有所不通":政事有不顺利之处,
"事有所可疑":事情有疑惑不解之处,
"奚所咨而处焉":又到哪里去咨询从而妥善处理呢?
"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士大夫辞去官位而闲居里巷的人,
"谁与嬉游":同谁去交游呢?
"小子后生":年轻的后辈,
"于何考德而问业焉":到哪里去考察道德,询问学业呢?
"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东西往来,经过东都的官员,
# 缙绅:也作“捂绅”。古代官员插笏于绅带间,此处指官员。
"无所礼于其庐":也不能在他们的居处以礼仪拜访他们了。
# 礼:此处指谒见,拜访。
"若是而称曰":人们以这样的情况而称赞说:“
"大夫乌公一镇河阳":大夫乌公一镇守河阳,
"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东部处士的茅庐中竟没有人了。”
"岂不可也":难道不可以吗?
"夫南面而听天下":天子治理天下,
# 南面:此处指皇帝。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皇帝见群臣时面向南而坐。
"其所托重而恃力者":他所托重和依靠的人,
"惟相与将耳":只是宰相和将军罢了。
"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宰相在朝廷为天子求贤人,
"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将军在幕府为天子求得谋士和武将,
"求内外无治":这样,设想内外得不到治理,
"不可得也":是不可能的了。
"愈縻于兹":我羁留此地,
# 縻:系住,这里指束缚,羁留。
"不能自引去":不能自己退而离去,
# 引去:引退,辞去。
"资二生以待老":想靠石生,温生的帮助直到告老归去。
"今皆为有力者夺之":现在他们都被有权力的人夺去了,
"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我怎么能不耿耿于怀呢?
# 介然:耿耿于心。
"生既至":温生到了那里之后,
"拜公于军门":在军门拜见乌公时,
"其为吾以前所称":请拿我前面说的,
"为天下贺":替天下道贺;
"以后所称":请把我后面说的,
# 后所称:指石生,温生被选走,使河南人才空虚。
"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关于把我对他选尽东都贤人的私怨告诉他。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留守相公首先写了一首四韵诗来赞美此事,
# 四韵:旧体诗一般为隔句押韵,四韵为八句。,留守相公:当指东都留守郑余庆。相公,指宰相。
"愈因推其意而序之":我便按照他的诗意写了这篇序。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赠别的序文。文章以取士立论强调伯乐对人才的重要性,赞扬温处士才能与乌大夫识人之德,表达为朝廷得才之慰及失友之惜。
2. 写作手法
比喻:开篇以“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为喻,将乌公比作识马的伯乐,把东都洛阳的人才比作冀北的良马。用“以礼为罗”比喻招纳贤才的方式,生动形象地突出乌公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的特点,使抽象的人才选拔之事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反衬:以“怨”衬“颂”,文中“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表面写作者因石、温二生被乌公“尽取”而心怀“私怨”,实则通过个人情感上的“不舍”,反衬乌公选拔人才的正确性与重要性。这一“怨”词并非真怨,而是以个人失落之感,侧面烘托乌公为朝廷招致贤才的功绩,更凸显人才得遇明主的意义,使“颂”的情感更具张力,比直接赞美更含蓄有力。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喻起笔,构思奇突。因论述的是事物识别问题,故再三从主从关系角度,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极端重要性。文中“马群遂空”的“空”字是全文关键,统摄全篇并直贯篇末。无论是高度赞扬乌重胤,还是激赏温造,均从“空”字引申展开。冀北本是天下产马最多之地,即便伯乐善于识马,常人也会疑惑其怎能让那里马群变“空”。若“马”仅指普通马,“空”字便难以说通,但伯乐相马的关键在于挑选良马。经“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这一对“马”概念的补充阐释,“空”的疑难便迎刃而解,文章的警策之处,从立论的迂回曲折中初现端倪。第二段紧扣上段比喻顺势推进。东都洛阳人才云集,堪称士大夫中的“冀北”。那些身怀才学却深藏不露、不轻易出仕的人中,洛水北岸有石生,南岸有温生。“市”字用得巧妙,与“马”的比喻紧密呼应,而谁是识人的“伯乐”呢?正是乌公(乌重胤)。他到河阳镇守仅三个月,便发现石生有才,以礼为“罗网”将其招致幕府。没过几个月,又察觉温生有才,于是让石生做媒介,依旧以礼为“罗网”,将温生也招致幕府。在作者主观感受中,这短短数月时间,仿佛瞬间缩成朝暮之间。排比句式的重复使用与短促节奏,更让人产生紧迫之感。既体现乌重胤求贤若渴、唯恐不能尽取人才的急切,又通过地方人才匮乏的状况,侧面衬托温、石二人才能出众。一连串问题的提出,越是有理有据,越能彰显二人才能卓绝。正因前文铺垫充分,“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这一论断,便如前段“冀北马遂空”一样,易于让人信服。文章中心既围绕乌公取士,第三段便进一步拓展,阐明求治与得人的紧密关联。乌重胤唯贤是举,本质是为国求治,如此颂美便显得堂堂正正,毫无阿谀奉承之嫌。行文至此,似已神完气足,却余波荡漾。在颂美之后,作者以“怨词”转折,抱怨石、温二生被“有力者”(指乌重胤)“夺”走,自己怎能不心中介怀。从字面看,似有“颂”有“怨”,实则这是虚托映衬之法。所谓“怨”是假怨,“颂”才是真意。因为“隐”与“仕”本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恃才能深藏而不市”的处境,根本无法与在节度使幕府中运筹帷幄相提并论。归根结底,作者还是“为天下贺”;至于“私怨”,不过是“怨”乌公“尽取”人才罢了,本质是以“怨”为“颂”的巧妙笔法。
4. 作品点评
文章运用比喻与反衬手法,由“空”字引发出“怨”字。相较于正面赞颂乌公识才,这种“怨”的表达更具感染力。因此,本文构思精巧,铺陈恰切。
# 文有气力,有光焰,顿挫豪宕,读之快任意,可以发人思。“伯乐一过冀北之野……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此一段四节,四样句法,顿挫起伏,有波澜,有峰峦,文法之妙。
宋爱国诗人谢枋得《文章轨范》
# 前二段是譬喻格,伯乐譬乌公,冀北譬东都,马譬处士,良马譬温、石,凡四段。
元学者、诗人虞集《文选心诀》
# 以“空”字作骨,通篇只擒发此意。而乌公之善取,温生之不负所取,言外悠然。
清学者卢元昌《唐宋八大家集选》
# 肆卓荦之文,而行以易良。盖深博无涯涘。
清内阁中书高澍然《韩文故》
上一篇:唐·钱起《送僧归日本》
下一篇:唐·李益《边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