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国随缘住":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
# 住:一作“至”,一作“去”。,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
"来途若梦行":一路雾霭茫茫,船只像在梦中航行。
# 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来:一作东。
"浮天沧海远":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
# 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浮天:舟船浮于天际。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天:一作云。
"去世法舟轻":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 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一作“法船”。舟:一作船。,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
"水月通禅寂":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
# 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样虚幻。
"鱼龙听梵声":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 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惟怜一灯影":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
# 一灯:佛家用语,比喻智慧。灯:一作塔。双关,以舟灯喻禅灯。一:一作慧。,惟怜:最爱;最怜。一作“惟慧”。
"万里眼中明":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冠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进士,官至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大历十才子”之一,又与郎士元齐名,并称“钱郎”;与郎士元、刘长卿、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钱起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长于饯别应酬,应试时所作《省试湘灵鼓瑟》诗末二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世人传诵。高仲武称其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代表作品有《题玉山村叟屋壁》《归雁》。今存有《钱考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作者送别日本僧人的情景,借沧海远阔、法舟轻行等景象,表达了对日本僧人不畏艰难精神的敬重,赞颂了其品格的圣洁和道行的高尚。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首联“来途若梦行”以虚笔回溯僧人渡海来唐的艰辛,颔联“浮天沧海远”则实写归途的浩渺,通过虚实结合拓宽诗意。
3. 分段赏析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开篇诗人便点明这位日本僧人在大唐的经历。“上国”指大唐,在当时日本等周边国家对大唐尊崇有加,视其为文化昌盛、佛法兴隆的上邦。“随缘住”体现出僧人顺应佛缘,在大唐停留、修学,随遇而安的态度,这不仅是现实中他在长安寺院潜心钻研佛法的写照,更从深层次反映出佛教中“随缘”的教义,即不刻意执着,顺应机缘。“来途若梦行”则是回顾僧人从日本远渡重洋而来的旅程。茫茫东海,波涛汹涌,遣唐船在风浪中颠簸前行,生死一线,这样的经历如梦一般虚幻且充满艰险。从遥远的日本列岛出发,历经千难万险抵达大唐,这一路仿若隔世,如同从梦境踏入现实,又似现实如梦般不真切,生动地描绘出僧人求法之路的艰辛与不易。“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颔联着重描绘僧人归国途中的景象与心境。“浮天沧海远”实写眼前的沧海,水天相接,浩渺无垠,遣唐船在这片辽阔的大海上航行,就像一片落叶般渺小,前路茫茫,不知归期。同时,此句也带有象征意味,以沧海之远暗喻修行之路的漫长与艰辛,如同这片看不到尽头的大海,充满未知与挑战,需要修行者有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去世法舟轻”则巧妙地将现实中的归船与佛法相联系。“法舟”既指僧人乘坐的归国之船,又象征着佛法,寓意着僧人在佛法的指引下,超脱尘世的烦恼与束缚,心灵如同轻舟一般自在。他带着在大唐所学的佛法,即将回到日本弘扬,这份对佛法的传承与使命,让他在归途中充满力量,无惧风浪。“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颈联进一步渲染宗教氛围,营造出空灵、静谧的佛国意境。“水月”在佛教中是常见的意象,常用来比喻诸法皆空、虚幻不实。这里的“水月通禅寂”描绘出一种空灵澄澈的境界,水中之月虽虚幻却清晰可见,正如禅定中的心境,静谧而又充满智慧,达到了一种与禅寂相通的状态。“鱼龙听梵声”则是诗人展开的想象,在茫茫大海中,传说中的鱼龙等水族仿佛也被僧人的梵声所吸引,静静地聆听。这一描写既突出了僧人佛法修为的高深,其梵声能够感化万物,又从侧面烘托出佛法的庄严与神圣,仿佛整个海洋都沉浸在佛法的光辉之中。“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尾联“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为全诗的点睛之笔。“一灯影”可理解为佛法的象征,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僧人前行的道路。诗人对僧人充满怜惜与敬意,希望这盏象征佛法的明灯,能在僧人归国后,照亮日本那片遥远的土地。“万里眼中明”寓意着僧人将大唐的佛法传播到万里之外的日本,让更多的人能够领悟佛法的智慧,开启光明的未来。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美好祝愿,希望佛法之光能够跨越山海,普照两国,增进两国人民在精神层面的沟通与理解。
4. 作品点评
全诗前半部分写日本僧人来华,诗的后半段写僧人归国之景。“浮天沧海远”,以海天相接的壮阔实景,暗喻修行之路漫漫无期;“去世法舟轻”则将归航的木船幻化为佛法的载体,象征僧人借由佛法超脱尘世,心灵如轻舟般自在。“禅寂”“水月”“梵声”等佛家意象次第铺展,将归程渲染成一场向佛而生的朝圣之旅。整首诗如行云流水,将送僧的不舍与颂扬之情,巧妙融入佛家术语的运用中,遣词自然,意境圆融,足见诗人深厚的学识积淀与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底。
# 日本有是僧,无愧来游中国矣。
明周敬《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卷三十三
上一篇:唐·陆龟蒙《新沙》
下一篇: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