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chén
lín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2
céng
qīng
shǐ
jiàn
wén
jīn
piāo
péng
guò
fén
yǒu
líng
yīng
shí
cái
zhǔ
shǐ
lián
jūn
shí
lín
mái
cáng
chūn
cǎo
tóng
què
huāng
liáng
duì
yún
guài
lín
fēng
bèi
chóu
chàng
jiāng
shū
jiàn
xué
cóng
jūn

译文

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诗文,今天在飘流蓬转中又经过这座土坟。假如您这词人在天有灵应当了解我,魏武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对着暮云。墓前的石麒麟已经被萋萋荒草埋没,魏武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对着暮云。请别怪我临风凭吊而倍感悲伤惆怅,我也想要效仿先贤携带书剑去从军。

逐句剖析

"曾于青史见遗文":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诗文,

# 青史:古代以竹简记事,故称史籍为“青史”。

"今日飘蓬过古坟":今天在飘流蓬转中又经过这座土坟。

# 古:一作此。,飘蓬:诗人用以比自己迁徙不定。蓬:一作零。

"词客有灵应识我":假如您这词人在天有灵应当了解我,

"霸才无主始怜君":魏武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对着暮云。

# 始:一作“亦”。,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

"石麟埋没藏春草":墓前的石麒麟已经被萋萋荒草埋没,

# 春草:一作“秋草”。,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

"铜雀荒凉对暮云":魏武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对着暮云。

# 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

"莫怪临风倍惆怅":请别怪我临风凭吊而倍感悲伤惆怅,

"欲将书剑学从军":我也想要效仿先贤携带书剑去从军。

# 欲将书剑学从军:意谓弃文从武,持剑从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陈琳墓》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是作者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此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全诗文采斐然,寄托遥深,既凭吊陈琳,又自伤身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过陈琳墓》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陈琳墓址在当今的江苏省邳州市。此诗作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温庭筠东下江淮,过陈琳墓有感而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过陈琳墓》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为诗人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此诗以双重视角展开时空对话:一者借古贤"霸才有主"的际遇,映照自身"霸才无主"的孤愤;二者以陈琳"青史垂名"的功业,反衬诗人"书剑飘零"的困顿。全诗文采斐然,寄托遥深,既凭吊陈琳,又自伤身世。

2. 写作手法

对比:“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这里是用诗人自己的际遇与陈琳的际遇作比较,也就是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写出了诗人对陈琳的际遇的欣羡,同时也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3. 分段赏析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开篇十字如金石坠地,在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风尘间激起千层涟漪。“青史见遗文”不仅是陈琳以文章名世的注脚,更是对古代文人“三不朽”理想的深情凝望。那些镌刻在竹简缣帛间的军国檄文,承载着士人“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而诗人“飘蓬”的现实际遇,恰与青史留名的辉煌形成惨淡对照。这组时空交错的镜像,既是对前贤的景仰追慕,更是对自我命运的沉痛观照——当现实的风霜侵蚀了理想的光华,“飘蓬”便不再是简单的行旅意象,而升华为精神漂泊的永恒隐喻。“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以惊心动魄的对话姿态,在历史的裂隙中凿开精神通道。纪昀谓之“兀傲”的“应”字,实则是蘸着血泪写就的灵魂独白。诗人以“气干牛斗”的龙泉自喻,却在现世遭遇“无人辨辘轳”的窘境,这种举世无亲的孤独,迫使他在幽冥中寻找知音。当“识我”的期许只能寄托于九泉之下的词客,这种跨越生死的相知,既是对自我价值的悲壮确证,更是对现实世界的辛辣反讽。“霸才无主”的沉痛宣言,将陈琳与曹操的君臣际会化作一面明镜,照见晚唐士人“才大难为用”的集体困境。那个“始”字尤为警策,在古今际遇的天渊之别中,迸发出锥心刺骨的时命之叹。“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颈联的意象经营堪称晚唐怀古诗的典范。石麟铜雀这对历史遗骸,在春草暮云的掩映下,构建出双重时空的对话场域:陈琳墓前没入荒草的守护神兽,见证着个体才华的湮灭;邺都铜雀台上空徘徊的暮云,哀悼着重才时代的终结。这种废墟美学的呈现,暗含着深刻的盛衰辩证法——当春草年复一年地萌发,石麟却在时光中永恒沉寂;当暮云依旧舒卷于天际,铜雀台已沦为历史的残片。诗人以考古学家般的眼光凝视这些文明碎片,在废墟的褶皱里读出了整个时代的病症。“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尾联的抉择看似突兀,实则是精神突围的必然选择。当“书”承载的文化理想遭遇现实冰霜,“剑”便成为最后的救赎。但“学从军”的自陈充满反讽意味:在藩镇割据的晚唐,从军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飘蓬?这种进退维谷的困境,将全诗的情感张力推向顶点。“临风惆怅”的姿态,既是对屈原“临风恍兮浩歌”的遥远呼应,也是对魏晋名士“回车驾言迈”的精神继承,最终凝结为中国文人面对历史宿命时的经典造型。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贯串着诗人自己与陈琳之间不同的际遇、不同时代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可以将杜甫视为此类作品的嫡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篇前四句浊俗,后语颇实,终不脱晚唐。

明顾麟《批点唐音》

# 感怀寄意中,尽伤心语。

清彭定求《唐诗隽》

# 周弼列为前虚后实体。周珽曰:自古称才难:才非难,知之为难。知而宠遇唯艰,犹弗知也;遇而明良乖配,犹弗遇也。如陈琳名列“邺中七子”,比贾生之于汉文,终屈长沙差殊,而飞卿犹以“霸才无主”为琳叹息。若弥衡不免杀戮之惨,怀才至此,时运之厄,不令人千载感吊乎?

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一言昔读公之文,二言今过公之墓,无端于二句十四字中,忽地插入“飘零”二字,顿将读史、过墓二句文字,一齐都收到自己身上来,妙,妙……通首只将“飘零”二字,写尽满腔怨愤,参差屈曲,绝妙之章。

明朱东岩《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

# 三四“词客有灵”、“霸才无主”、“应识我”、“始怜君”,其辞参差屈曲,不计如何措口,妙,妙!

明末清初赵红爱《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凭吊古人诗,得恁般亲切,性情不远。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感愤抑扬,不觉其词之过。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诗意之明显者,无可著论,唯意之隐僻者,词必纡回婉曲,必须发明。温飞卿《过陈琳墓》诗,意有望于君相也。飞卿于邂逅无聊中,语言开罪于宣宗,又为令狐绹所嫉,遂被远贬。陈琳为袁绍作檄,辱及曹操之祖先,可谓酷毒矣,操能赦而用之,视宣宗何如哉?又不可将曹操比宣宗,故托之陈琳,以便于措词,亦未必真过其墓也。……“霸才无主始怜君”,“怜”字诗中多作“羡”字解,因今日无霸才之君、大度容人之过如孟德者,是以深羡于君。

宋朱淑真《围炉诗话》

# 此诗吊陈琳,都用自上伴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伤琳即以自伤也。

唐王维《唐诗绎》

# 五六承古坟,是中二联分承一二之法。结仍以三四之意归于己,欲学古人,故“倍惆怅”耳。自有一种回环情致。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自写飘零,已伏下意(首二句下)。以琳自况,回顾飘零(末二句下)。

清毛张健《唐体肤诠》

# 抑扬顿挫,沉痛悲凉,法亦甚合。“飘零”一篇之主,三四紧承二字。

清屈复《唐诗成法》

# 题是吊古,诗却是感遇。看他起手,一提一落,何尝不为陈琳而设,而特于其中间下得“飘零”二字,此便是通篇血脉也。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补入自己凭吊(“词客有灵”句下)。魏武亦难保其荒台矣,对活(“铜雀荒凉”句下)。己与琳踪迹相似(末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同调相惜,才不是泛然凭吊。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飞卿此篇,不愧与义山对垒。

清黄叔灿《唐诗笺要》

# 《过陈琳墓》一起,汉唐之远,知心之迩,千古同怀,何曾少隔!三四神魂互接,尔我无间,乃胡马向风而立,越燕对日而嬉,惺惺相惜,无可告语。

清薛雪《一瓢诗话》

# 第四句自叹也。

宋末元初方回、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引冯班

# “词客”指陈,“霸才”自谓,此一联有异代同心之感,实则彼此互文。“应”字极兀傲,“始”字极沉痛,通首以此二语为骨,纯是自感,非吊陈琳也。

宋末元初方回、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

# 飘然而来,声泪俱下,自写骚扰。

清梅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 飞卿负才不遇,一尉终身,此诗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块垒,读之堕千古才人之泪。

清胡元瑞《唐七律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母别子》

下一篇:唐·栖白《八月十五夜玩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