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ǎn
jiàng
chún
·
·
zhōng
féng
guǎn
cuì

朝代:宋作者:赵彦端浏览量:4
qiáo
cuì
tiān
rén
xiāng
qíng
bié
rěn
chàng
yáng
guān
shì
xíng
rén
gèng
sòng
xíng
rén
chóu
hán
chán
míng
chù
huí
shǒu
xié
yáng

译文

漂泊他乡多年,已是心中愁苦人憔悴,故人相逢,二人感情依然深厚。刚重逢又要马上分离,何等的仓促,怎么忍心唱那凄切的《阳关》曲。我本就是漂泊在外的人,现在还要送漂泊之人远去。愁苦无边无际。秋蝉哀鸣,回首遥望,暮色一片苍茫。

逐句剖析

"憔悴天涯":漂泊他乡多年,已是心中愁苦人憔悴,

# 天涯:此指他乡。,憔悴:指作者现在困苦的样子。

"故人相遇情如故":故人相逢,二人感情依然深厚。

"别离何遽":刚重逢又要马上分离,何等的仓促,

"忍唱阳关句":怎么忍心唱那凄切的《阳关》曲。

"我是行人":我本就是漂泊在外的人,

"更送行人去":现在还要送漂泊之人远去。

"愁无据":愁苦无边无际。

# 无据:即无端、无边无际之意。

"寒蝉鸣处":秋蝉哀鸣,

"回首斜阳暮":回首遥望,暮色一片苍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是南宋词人赵彦端的词。此词以偶逢遽别、客中送客为主题,表现出深沉感慨。上片写羁旅途中偶遇故人,“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平淡言语中饱含他乡遇故知的复杂情感,同时也透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惆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直言分别的仓促与不舍。下片运用借景抒情手法,以“寒蝉”“斜阳暮”等景物烘托气氛,渲染出别离后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词语境清淡却感情深沉凄恻,语浅情深,将离情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赵彦端(1121~1175)字德庄,号介庵,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点绛唇・途中逢管倅》的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词题中的“管倅”也生平难考,仅能确定其为姓管的通判,或许曾是词人担任知府时的同僚。从词作内容来看,管倅与赵彦端是故交,二人偶然相逢,却又匆匆话别。词人以旅人身份送别友人,内心的凄怆之情愈发浓烈,遂写下此词,将这份特殊情境下的离情别绪诉诸笔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是南宋赵彦端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诗。全词围绕“偶逢遽别、客中送客”,渲染出浓重的不舍之情,以景结情,使离情别绪在凄怆苍茫的氛围中绵延不尽。

2. 写作手法

对比:“故人相遇情如故”,“更送行人去。”上片中将相遇时的温馨欢乐场面与后文描绘的别离时的凄凉悲伤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相逢与别离之间的巨大情感落差,强化了主题。借景抒情:词的下片“寒蝉”与“斜阳暮”两句,作者将自己的愁情融入到寒蝉的凄切叫声和暗淡的夕阳景色之中,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来烘托离别的伤感悲凉气氛,使情与景相互交融,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感官描写:“寒蝉鸣”为声,作用于听觉,“斜阳暮”为色,作用于视觉,作者通过感官描写,引起读者诸种感觉的移借,派生出无穷无尽的韵味,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寓情于景:“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寒蝉的凄切鸣声,突出离别的悲凉氛围,暗合作者内心的愁绪。暮色中的斜阳营造出苍茫、孤寂的意境,进一步表现离别后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上片生动展现了故人偶遇与匆别之景。“憔悴天涯”四字,既道出词人漂泊憔悴的暮年之态,也点明他乡相逢的特定场景。“故人相遇情如故”中,两个“故”字叠用,如潺潺溪流,自然流淌出二人深厚情谊,即便阔别已久,重逢时的亲切之感依旧浓烈。两个垂暮老者于异乡相遇,温馨画面跃然纸上。此处极写相遇之乐,实则运用“欲抑故扬”之法,为后文的别离之苦做铺垫,使前后场景形成强烈反差。重逢之喜尚未消散,“别离何遽”的无奈便接踵而至,离别之际,本欲唱《阳关》送别,却因哽咽难成曲调,深厚情谊令人动容。下片开篇“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直白道出双重身份的悲哀——同为漂泊之人,却不得不送友人踏上旅途。相见时难别亦难,即将到来的离别瞬间冲散重逢喜悦,“愁无据”三字,将那难以名状、如潮水般涌来的愁绪刻画得入木三分。结尾“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堪称神来之笔,词人运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借助直白比喻,而是将离愁别绪悄然融入景物之中。寒蝉凄切的鸣声,作用于听觉,增添离别的悲戚;斜阳西下的暮色,映入眼帘,渲染出苍凉氛围。送别友人后,寒蝉声声入耳,回首凝望,唯见暮色沉沉,声色交织,引发读者多重感官共鸣,余韵悠长,让这份伤感悲凉的离情别绪萦绕心间,久久不散。

4. 作品点评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风格婉约,以朴实无华的言辞,倾吐真挚浓烈的情感。词人并未铺陈相逢至别离的完整过程,而是聚焦于即将分别的瞬间,将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凄婉动人,堪称送别词中的作品。相较于唐代李益在《喜见外弟又言别》中对客中相遇、旋即分离场景的细致描绘,赵彦端此词以简洁凝练的笔触,通过对特定时刻情感的深挖,同样生动展现出聚散匆匆的怅惘,二者各有千秋,对照品读,更能体会古人于离别情境下的细腻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词情深意远,清新淡雅。上片起句即渲染身世之悲与故人相遇之快乐,引出下文的离别之苦。欲抑先扬,节奏顿挫。结尾的“寒蝉”、“斜阳”分别用声音和景色映衬“行人”的愁苦,韵味深厚。

现代作家畲田《宋词300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徐庭筠《咏竹》

下一篇:宋·刘克庄《芙蓉二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