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chūn
èr
shǒu
èr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2
shuí
shōu
chūn
jiāng
guī
màn
绿
yāo
hóng
bàn
cún
jiá
zhǐ
néng
suí
liǔ
děng
xián
liáo
luàn
zǒu
kōng
yuán

译文

是谁将要把这春景收回去,红红绿绿的花草已是半开放半凋谢了。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有飘洒花絮像雪花般漫天飞舞。

逐句剖析

"谁收春色将归去":是谁将要把这春景收回去,

"慢绿妖红半不存":红红绿绿的花草已是半开放半凋谢了。

# 慢绿妖红:指红红绿绿绝丽的花草。

"榆荚只能随柳絮":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

# 柳絮:即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所以称柳絮。,榆荚:也叫榆钱儿,是榆树的种子,因为它酷似古代串起来的麻钱儿,故名榆钱儿。

"等闲撩乱走空园":只有飘洒花絮像雪花般漫天飞舞。

# 走:疾趋曰走。此处是说被风吹跑。,等闲:寻常,随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晚春二首(其二)》是唐代杰出诗人韩愈笔下的一首七言绝句,为组诗中的一篇诗作。此诗描绘了晚春时节的景象:春光逐渐消逝,绿叶褪去了春日里的鲜亮光泽,绚烂的红花也纷纷凋零。榆荚无依无靠,只得与柳絮为伴,随风飘零,这一景象微妙地映射了人世间的某种情态。全诗寓情于景,感慨深沉却含而不露,引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本诗的主题为对晚春景色的描绘以及对时光易逝、生命不息的感慨。诗人韩愈通过对花草树木在春天即将归去时的表现,表达了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创造美好的未来。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人韩愈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花草树木以生命和情感。“谁收春色将归去”一句,以设问的方式,仿佛春色是被某人收走了一般,具有人性化的特征。而“慢绿妖红半不存”一句,则通过“慢绿妖红”的描绘,将花草树木写得如同有情感、有姿态的生命体,它们因春天的离去而半凋谢,表现出一种哀伤和无奈。这种拟人手法使得全诗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色彩。对比: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晚春时节的景象。“慢绿妖红半不存”与“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描绘了春天即将逝去时,花草树木的凋零景象;后者则通过榆荚和柳絮的随风飞舞,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离去和晚春时节的寂寥。这种对比手法使得全诗在描绘景象的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象征:诗中的榆荚和柳絮不仅代表了晚春时节的自然景象,也象征着某种人情世态。榆荚无依无靠,只能随柳絮为伍,随风飘零,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暗示了人世间某些人的处境和命运。这种象征手法使得全诗在表达自然景象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诗人对早春的欢喜,源于那草色之嫩,生命之初的绿意,满载希望,给予他无尽的鼓舞,让他的生命似乎也焕发着勃勃生机。然而,当繁华渐逝,晚春留下的,只是对过往美好心境的深深怀念。对于自然界的法则,时光的流转,诗人早已了然于胸,他或许已不再苛求早春那迷人的草色,因为那不过是春日里短暂的一瞬,是生命起始的颜色。春意盎然之时,绿与红已成为春的象征。尽管这些绚烂的色彩并非诗人最期待的,因为它们预示着生命的极致之后便是衰败,但诗人仍渴望能留住些许春色,哪怕只是点滴。然而,现实却如此无情,自然如同被一双冷漠的手操控,将春色悄然收去,不留任何痕迹。诗人无奈之余,只盼能留下些许蔓绿妖红,它们在春色中或许最为耀眼,却也最无法让人联想到生命的延续,因为它们更像是定格在生命巅峰的瞬间,看久了便觉缺乏生机与未来。而现在,就连这些也荡然无存,更何况那曾带给诗人愉悦心情的春色?诗人不禁悲叹:是谁将春色悄然收去,竟如此彻底,不留一丝痕迹,让人心生失落,徘徊于空荡的园中。后两句“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园中已是一片空寂,榆荚成熟,不得不离开枝头,但它们的前路何方?或许连它们自己也不得而知。这与柳絮何其相似,都在空旷的园中缭乱飞舞。榆荚本是春夏之交成熟的果实,本应被采摘享用,但诗人却任由它们与柳絮一同飘落,铺满整个园子。柳絮则是春末的象征,诗人举目四望,原本代表“春好处”的草色已被取代。白色的柳絮肆意地占据着曾经的春日庭院,其间还夹杂着榆荚。它们已不再是生命力的象征,而是漫无目的、随遇而安的存在。它们不会思考生命的下一步,只是在风起时随风摇曳,风止时则消磨时光。此刻,园中既有柳絮又有榆荚,这园子还称得上“空”吗?

4. 作品点评

《晚春二首·其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诗人通过描绘暮春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同时也引发了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义和文化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下一篇:唐·方干《浅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