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luò
yáng
chéng
èr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3
yān
chóu
xiào
nài
huá
shēng
gōng
què
zān
jiù
jīng
ruò
wèn
jīn
xīng
fèi
shì
qǐng
jūn
zhǐ
kàn
luò
yáng
chéng

译文

烟雾横索,风雨呼啸,从前的帝都现在只剩下寥寥的宫殿旧址。如果人们想要知道古往今来兴亡交替的规律,看看洛阳城就知道了。

逐句剖析

"烟愁雨啸奈华生":烟雾横索,风雨呼啸,

# 华生:光华产生。,奈:对付。,烟愁雨啸:烟雨密布。雨啸:风雨呼啸。啸,呼号。

"宫阙簪蕖旧帝京":从前的帝都现在只剩下寥寥的宫殿旧址。

# 簪蕖:冠簪和章服。蕖:一作裾,一作裳。,宫阙:指古时帝王所居住的宫殿,因宫门外有双阙,故称宫阙。

"若问古今兴废事":如果人们想要知道古往今来兴亡交替的规律,

# 古今:古往今来。,若:如果。

"请君只看洛阳城":看看洛阳城就知道了。

# 请君只看洛阳城: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天下之治乱,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于园囿之兴废。”洛阳可为天下治乱之征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故洛阳城(其二)》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之一。此诗首句描绘故都洛阳在烟雨笼罩下的萧瑟景象,黍华生长,透露出历史的沧桑感;次句以“宫阙簪裳”指代昔日繁华的帝京,今昔对比鲜明。后两句则直接发问,若欲探寻古今兴废之事,只需凝视这座历经沧桑的洛阳城。全诗以质朴含蓄的语言,借洛阳城的兴衰变迁,折射出朝代更替、世事无常的历史哲理,展现出司马光深邃的历史感慨与人文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过故洛阳城(其二)》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仕途波折中,于洛阳古城深情吟咏的一首诗作。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于1071年毅然退居洛阳,潜心修史。熙宁三年(1070年)九月,他突遭罢免翰林学士之职,转任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然而,命运并未让他彻底远离洛阳。熙宁四年夏四月,司马光再被任命为西京留司御史台判官,重返这座充满回忆的古城。正是在此际,他心绪难平,挥笔写下了《过故洛阳城》这首诗,借洛阳城的兴衰变迁,抒发对古今兴废的深沉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凭吊洛阳旧城,字里行间寄寓着对历史长河中朝代兴衰的深沉喟叹,抒发了对世事无常的无限感慨。

2. 分段赏析

“烟愁雨啸奈华生”,此句描绘出一幅凄迷哀愁的画面。“烟愁”赋予烟雾以人的情感,仿佛烟雾也在为旧城的衰败而忧愁;“雨啸”则将雨声比作呼啸,营造出一种凄厉、悲凉的氛围。“奈华生”点明时节,黍子开花,暗示着时光的流转和物是人非。在烟愁雨啸的环境中,黍华生长,更增添了一种沧桑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宫阙簪蕖旧帝京”,“宫阙”直接点明地点是洛阳旧城的宫殿,“簪蕖”原指古代官员的服饰,这里代指达官贵人。“旧帝京”表明洛阳曾经是繁华的帝王之都。此句描绘出昔日洛阳作为帝都时,宫殿巍峨,达官贵人云集的繁华景象,与如今衰败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若问古今兴废事”,此句以设问的方式引出下文,将话题从洛阳旧城的现状引向对古今兴废事的思考。“若问”二字,仿佛诗人正在与读者对话,引导读者一同去探寻历史的奥秘。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诗歌的意境从对眼前景象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对历史规律的思考。“请君只看洛阳城”,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给出了答案。“请君只看洛阳城”,直接点明洛阳城就是古今兴废事的见证者。洛阳城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更替,它就像一部活的历史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此句强调了洛阳城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师道《登快哉亭》

下一篇:宋·陈普《咏史下·赵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