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清江曲":一条蜿蜒曲折的江水,绕着城墙缓缓地流淌,
# 城与清江曲:“城与”二句:言徐州城建在一湾清澈的江水之畔,泉水由乱石间汩汩流出。与,共。
"泉流乱石间":泉水穿过乱石,溅起阵阵水花,发出哗哗的声响。
"夕阳初隐地":远处,西下的太阳刚刚隐入地平线,
# 夕阳初隐地:“夕阳”二句:落日刚刚隐没,云雾在山中升起,形容晚景。初隐地,刚刚沉入地平线下。
"暮霭已依山":层层暮霭就遮住了重重山冈。
# 暮霭:黄昏时山林间升起的雾气。
"度鸟欲何向":那空中的鸟儿急忙地飞翔,不知道它要飞向何方,
# 何向:飞向哪儿。杜甫诗:“途远欲何向。”,度鸟:飞鸟。李白诗云:“天涯有度鸟。”
"奔云亦自闲":天上飘浮流动的白云,是那么的悠闲,和我的心情一样。
# 自闲:指云悠然舒卷。,奔云:流云。
"登临兴不尽":我站在快哉亭上游兴正浓,留连忘返,
# 登临兴不尽:“登临”二句:意谓家中有稚子候门,只得未尽兴而返。
"稚子故须还":忽然想到家中的小孩子正在等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迷人的地方。
# 稚子:指家中幼儿。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诗人登快哉亭所见之景。诗中先写快哉亭与清江曲折相伴,泉水在乱石间流淌。接着描绘夕阳西下、暮霭依山的黄昏景色。又看到飞鸟不知去向,奔云自在悠闲。诗人兴致盎然,但因稚子在旁,不得不返回。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出宁静悠远的意境,抒发了对美景的喜爱及闲适之情。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既有“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这样描绘静态的城、清江和动态的泉流的动静结合,也有“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中动态的飞鸟与看似动态却又给人闲适之感的奔云的结合。动静相互映衬,使画面富有生机且意境深远。融情于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色之中。如“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借飞鸟的不知去向和白云的自在悠闲,传达出自己在观景时对自然的感悟和内心的闲适。整首诗通过对黄昏景色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快哉亭美景的喜爱与留恋。双关:“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亦自闲”三字,说云闲,同时也暗示诗人自己心境的悠闲。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景物之中,既描绘了天空中飞鸟翩翩、白云奔涌的自然景象,又通过双关的手法,表达出自己内心向往自由、悠闲自乐、恬淡寡欲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登快哉亭》开篇便以白描手法,将诗人眼中的壮阔景象娓娓道来。诗的首联聚焦近景,俯瞰之下,蜿蜒的江水如一条青绸带,环抱着城墙缓缓流淌;泉水奔涌,撞击着嶙峋怪石,奏响激昂的乐章。此联作为纯粹的写景之笔,巧妙营造出静谧深邃的氛围,与杜甫《江村》中“清江一曲抱村流”的意境异曲同工。诗人紧扣徐州城依傍汴水、泗水的地理特征,以灵动的江水、泉水为“动”,静止的城墙、岩石为“静”,动静交织间,构建出层次丰富的画面。视角自高处倾泻而下,既展现出江河绕城的宏大格局,又捕捉到泉石相激的细微之处,将江水的曲折绵长与泉水的澎湃活力,生动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诗至次联,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山峦,以黄昏时分特有的光影变化为笔触,勾勒出层次丰富的山色图景。“夕阳隐地见孤屿,暮霭依山生暗烟”两句,宛如展开一幅氤氲着暖色余晖的山间落照图——当夕阳缓缓沉入地平线,仿佛眷恋着人间景色,转瞬之间,暮霭便如纱幔般依傍着山峦,悄然晕染出朦胧暗影。此联采用流水对的精妙结构,上下句文意连贯如潺潺溪流,一气呵成。“隐地”“依山”两组词语对仗工稳,既精准描摹出夕阳西沉、暮霭升腾的动态过程,又通过“隐”“依”两个动词的巧妙运用,赋予自然景象以拟人化的生命律动,使原本静态的黄昏景致跃然纸上。这般笔触,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苍然暮色,自远而至”的苍茫意境遥相呼应,皆以细腻笔触捕捉暮色降临的刹那之美。诗人将同一时空下的黄昏场景拆解分写,却又在字里行间暗合相融,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正是江西诗派“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创作理念的生动体现,于细微处见匠心,尽显宋诗炼字琢句的深厚功力。《登快哉亭》的第三联堪称诗眼,历来为人称道。诗人的视线从黄昏的远山暮霭中抽离,转而捕捉到高天之上展翅翱翔的飞鸟与自在飘荡的流云。这两句看似只是白描眼前景致,实则景中藏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与对自由的向往,不着痕迹地融入了苍茫暮色之中。“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空中飞鸟疾驰而过,恰似人生匆匆的缩影,与杜甫笔下“仰看一鸟过,虚负百年身”所传达的人生倏忽之感异曲同工。陈师道深得杜甫炼字精髓,尤其在虚词运用上别具匠心。“欲”字以疑问语气抛出,如同一把钥匙,打开读者想象的大门;“亦”字则用肯定句式,表面写云之悠然,实则暗喻自身心境,一语双关,尽显诗人闲适自足、超然物外的襟怀。相较于杜甫《江亭》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直白坦荡,陈师道此联更显含蓄隽永,余韵悠长。这两句诗意境开阔高远,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超脱境界一脉相承,都传递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本真的追寻。元人方回赞叹其“有无穷之味”,清人纪昀更称其“挺拔”,足见此联不仅意象精妙,更以深邃的意蕴为全诗注入灵魂,使整首诗的格调陡然提升,令人回味无穷。《登快哉亭》的谋篇布局别具匠心,诗人以精妙的笔触,依次勾勒出水、山、天三重景致。从首联潺潺流动的江水、激石作响的清泉,到次联夕阳隐退、暮霭升腾的山峦,再至颈联展翅掠过的飞鸟与自在飘荡的流云,视角由低向高层层递进,全方位铺展野外黄昏的瑰丽画卷。这般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精准传神的描摹,尽显诗人卓越的艺术功力。直至诗的结尾,“登临”二字方才现身,以“兴不尽”三字巧妙收束前三联的写景之笔。诗人宕开一笔,借家中稚子盼归的情境,道出不得不归的无奈,将未尽的游兴与依依惜别之情展露无遗。这种打破传统登临诗布局的写法,独辟蹊径。以情作结,非但未冲淡景之韵味,反而以“非己愿归”的怅然,侧面烘托出快哉亭景色的迷人魅力。元人方回盛赞此尾句“尤幽邃”,更点明其深得杜甫诗法精髓。这般匠心独运的结尾,恰是诗人为强化情感表达,刻意营造的点睛之笔,使景与情交融无间,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陈师道的写景诗作向来以冷峻清拔之姿、含蓄深远之韵独树一帜。他不仅在字句锤炼上精益求精,更善于捕捉自然万物的独特神韵,以敏锐的感悟力挖掘山水间的深层意趣,将个人的情感与哲思悄然融入景物之中。在《登快哉亭》中,诗人以井然有序的笔触,将清江蜿蜒、泉声清越、暮色四合、飞鸟流云等景象描绘得鲜活灵动,既展现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映射出其超脱淡泊的人格境界。诗中选取的意象,如绕城流淌的江水、叮咚作响的泉流,以及暮色里自在飞翔的鸟儿、舒展飘荡的流云,无不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与从容,彰显出诗人在纷繁世事中坚守本心、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全诗摒弃奇字僻典,却凭借苍劲雄浑的笔力、含蓄隽永的韵味,营造出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真正做到了以气骨取胜。纪昀评价此诗“刻意陶洗,气格老健”,精准地概括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陈师道这种沉郁苍劲的诗风,既深受杜甫诗歌的影响,也与其孤傲耿介的性格密不可分。方回所言“全篇劲健清瘦,尾句尤幽邃,此其所以逼老杜也”,深刻揭示了该诗在艺术风格上对杜诗的继承与发扬,展现出陈师道诗歌“学古而不泥古”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宋·韩维《春朝》
下一篇:宋·司马光《过故洛阳城(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