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筒引水下山陬":连接竹筒把水引到山下偏僻的地方,
"端为夔民解百忧":正是为了给夔州的百姓解除各种忧愁。
"长使义泉名不断":长久地让这口义泉的名声一直延续下去,
"莫教人费一钱求":不要让人们为了获取泉水而花费一文钱。
南宋文学家
王十朋(1112~1171),南宋文学家。字龟龄,号梅溪,谥忠文,祖籍温州乐清(今属浙江)。绍兴进士,曾任秘书郎、侍御史等职。隆兴北伐失败,力主恢复大业不可因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出知饶、湖等州,救灾除弊,颇有治绩。官至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学识渊博,诗才横溢,凡眼前景物,常常感而成诗,大多是爱民忧民、寓含教育之作。代表作品有《御试策》《应诏陈弊事》《论史浩札子》《论进取利害札子》《上殿札子》等。著有《梅溪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反映为民劳作题材的诗。诗中描述诗人用接筒的方式引水下山,送到夔地百姓居住的山脚,目的是为他们解除用水的各种忧虑。同时表达了诗人期望义泉能一直发挥作用,让这个义举延续下去,不让百姓为了用水花费一分钱。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怀与对善举持续的期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莫教人费一钱求”,化用“一钱太守”的清廉典故之意,典故源于刘宠任会稽太守时的事迹。当时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民风淳朴,但地方官吏多有扰民之举。刘宠到任后,整顿吏治,废除繁琐政令,减轻百姓负担,深得民心。在他离任时,会稽郡山阴县的几位老人特意赶来,每人携带一百钱相赠,以表感激之情。刘宠再三推辞,最终为了不辜负老人的心意,从每人手中取了一文钱收下。离开会稽地界后,他将这几文钱投入江中,以示自己为官清廉,不带走百姓分毫。此后,“一钱太守”便成为形容官员廉洁奉公、不贪私利的典故,诗句以“莫教人费一钱求”这种否定式表述,不仅直接表明了诗人不希望百姓为获取基本生活资源(水)而付出钱财的态度,还通过与典故的呼应,以一种更为坚决和彻底的方式,强化了自身倡导清廉、无私奉献的主张,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有力。
3. 分段赏析
“接筒引水下山陬”“接筒引水”描述了具体的水利工程操作,即通过连接水管来引水。“下山陬”明确了水的流向,是将水引到山脚下。此句详细地描绘了工程的实施方式,让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工程的具体做法,为后文阐述工程意义做铺垫。“端为夔民解百忧”“端为”明确指出目的,“夔民”指夔州的百姓,“解百忧”表示解决百姓的各种忧愁。此句直接点明了引水工程的目的,强调了工程对百姓的重要意义,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关怀。“长使义泉名不断”“长使”表达了希望长久保持的意愿,“义泉”指这口具有义举意义的水井或水源,“名不断”意味着让它的名声长久流传。此句体现了对这一善举的肯定和铭记,希望后人也能知道并重视这一为百姓谋福利的工程。“莫教人费一钱求”“莫教”是禁止的意愿表达,“人”指百姓,“费一钱求”表示花费一分钱去求水。此句强调了工程为百姓提供免费的水源,不增加百姓的经济负担,进一步突出了工程为百姓谋福利的性质。
上一篇:宋·王十朋《复安静堂旧额》
下一篇:宋·王十朋《哭陈阜卿 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