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朝代:宋作者:宗泽浏览量:3
sǎn
chuí
chuí
shā
shuǐ
cháng
shān
yuǎn
duō
huā
yǎn
zhōng
xíng
shì
xiōng
zhōng
huǎn
xíng
jìng
huá

译文

马后垂着伞盖,马蹄踩着黄沙,沙沙,沙沙,山遥遥,水茫茫,沿路见到那么多的野花。眼观敌我形势,战术方略早已成竹在胸,兵马缓步前进,三军肃静无人喧哗。

逐句剖析

"伞幄垂垂马踏沙":马后垂着伞盖,马蹄踩着黄沙,沙沙,沙沙,

# 垂垂:向下飘动的样子。,伞幄:指伞盖。从晋代起,官员出门,仪仗队里都有伞。

"水长山远路多花":山遥遥,水茫茫,沿路见到那么多的野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眼观敌我形势,战术方略早已成竹在胸,

# 策:战术、方略。,形势:山川地势。

"缓步徐行静不哗":兵马缓步前进,三军肃静无人喧哗。

# 哗:嘈杂的声音。,徐行:慢速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发》是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创作的七言绝句。全诗以描写军队早晨出发的情景为主题,首句“伞幄垂垂马踏沙”从将帅视角,展现行军时军容的严整肃穆;次句“水长山远路多花”描绘出沿途山水辽阔、繁花点缀的壮丽景色,交待行军路程漫长;三句“眼中形势胸中策”刻画诗人身为将帅,面对局势时的儒雅沉着与胸有韬略;末句“缓步徐行静不哗”从队伍角度,凸显行军时军纪严明。诗作语言平实自然,勾勒出一幅生动逼真的行军图,于字里行间尽显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际抗金名臣

宗泽(1059?~1128),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元祐进士,历任县令、通判等地方官,颇有声绩。钦宗靖康元年知磁州,修缮城墙,招募义军,阻金兵南下。其多次上书,请高宗还都,收复失地,都被投降派所阻,忧愤成疾,在三呼“过河”之后便与世长辞。死后获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其政论文语言平实,风格疏朗,分析时势,详细恳切。其诗则有愤然抒报国御寇志向之作,如《雨晴渡关二首》。另有诗作如《过潼关》《晓渡》《旧作感怀》等。著有《宗忠简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宗泽是宋哲宗元佑年间的进士。靖康元年(1126年),他担任磁州知州兼义军都总管期间,多次击退金兵进攻。宋高宗即位后,宗泽出任东京留守,负责整顿防务、整饬军纪,提拔岳飞等将领,整合各地义军力量,有效抵御金军南下。他多次上书建议高宗迁回汴京并北伐收复失地,均遭主和派阻挠。最终因壮志未酬忧愤成疾,临终前仍高呼三声“过河”,并留下此诗以明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军旅题材的诗。诗歌描绘了军队清晨出发时的情景,展现了行军途中军容的严整肃穆,以及沿途水长山远、繁花点缀的壮阔景色。通过刻画诗人身为将帅的从容沉稳与胸有韬略,以及队伍行进时的纪律严明,表达了诗人卓越的军事素养和坚定的抗金信念。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伞幄垂垂马踏沙”句,“马踏沙”所产生的沙沙声是动态的描写,然而这种声音却没有打破整体的安静氛围,反而像在安静的背景上轻轻勾勒出的一丝声音线条,更加突出了行军队伍的安静,让读者能感受到那种寂静中蕴含的力量和秩序。多感官描写:“伞幄垂垂马踏沙”句,“伞幄垂垂”是诗人看到的视觉画面,呈现出军队的外在形象和行军状态;“马踏沙”则是诗人听到的声音,是听觉印象。两者相结合,使读者能够通过多种感官来感受行军场景,使场景更加生动可感。铺垫:“水长山远路多花”描写宗泽有闲情雅致欣赏周围的山水花草,为下文对其军事行动相关的正面描写做铺垫,使情节发展更自然合理。正衬:“水长山远路多花”句,以大自然的宁静来衬托行军队伍的肃静,使两者相互映衬,突出行军队伍的特点。正面描写:“眼中形势胸中策”正面描写主人公宗泽的思想活动,让读者了解到他对当时抗金形势的分析和战略战术的思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 分段赏析

“伞幄垂垂马踏沙”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勾勒出行军队伍的动态。主帅的仪仗大伞有序无声地移动,“垂垂”二字精准描绘出伞面舒展、缓缓行进的姿态,渲染出静谧的氛围。而“马踏沙”的意象,将战马踏沙时细微的沙沙声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画面,以动衬静,凸显出队伍步伐整齐、纪律严明,展现出宗泽部队强大的战斗力。“水长山远路多花”则将视角转向行军途中的自然景致。悠长蜿蜒的流水、层峦叠嶂的远山,与路旁烂漫的野花相互映衬,勾勒出清晨时分大自然的宁静画卷。这宁静的自然风光与纪律严整的行军队伍形成呼应,二者相得益彰。“水长山远”既实写眼前景色,又暗喻行军路途的漫长艰辛。而宗泽能够悠然欣赏沿途美景,侧面反映出他对即将展开的军事行动早已运筹帷幄,为后文的正面刻画埋下伏笔。“眼中形势胸中策”一句,直接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宗泽骑于马上,目光如炬,洞察当时复杂的抗金局势,脑海中已构思好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这份胸有成竹的自信,化作“缓步徐行静不哗”的从容指挥。他让部队放慢行进速度,步伐坚定沉稳,队伍寂静无声。这“静不哗”的行军状态,不仅彰显出部队铁一般的纪律,更烘托出大战前夕凝重肃穆的氛围,尽显名将风范与统帅气度。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摒弃了华丽辞藻与激昂陈词,以质朴无华的笔触勾勒出独特韵味。没有豪言壮语的渲染,也不见慷慨激昂的铺陈,却通过细腻的场景描绘与精准的细节刻画,将一位大将沉稳睿智、从容自若的风度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广为流传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读罢此诗,行军途中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和一个运筹指挥若定的大将形象,便浮现眼帘。描绘动人,脍炙人口。

现代蒋孟豪《中国历代古典诗歌精品选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仇远《满江红·脂雨东流》

下一篇:宋·洪皓《愆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