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蜀异乡客":我是来自瓯地的异乡旅人,你是来自蜀地的他乡之客,
"西湖同日看":我们在同一天一同观赏西湖的美景。
"浪花随去棹":湖面上的浪花伴随着我们离去的船桨泛起层层涟漪,
"风絮逐归鞍":随风飞舞的柳絮追随着我们归去时坐骑的马鞍飘荡。
"水浸吴天阔":西湖的水势浩渺,仿佛将吴地的天空都浸泡其中,显得格外辽阔,
"山涵佛界宽":周围的山峦环抱,仿佛包容着佛界,给人一种宽广、静谧的感觉。
"春光无限好":这西湖的春天景色是如此的美好,让人陶醉其中,
"共愧缚微官":可我们两人却都因为被小小的官职所束缚,不能尽情地享受这美好春光,为此感到惭愧。
南宋文学家
王十朋(1112~1171),南宋文学家。字龟龄,号梅溪,谥忠文,祖籍温州乐清(今属浙江)。绍兴进士,曾任秘书郎、侍御史等职。隆兴北伐失败,力主恢复大业不可因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出知饶、湖等州,救灾除弊,颇有治绩。官至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学识渊博,诗才横溢,凡眼前景物,常常感而成诗,大多是爱民忧民、寓含教育之作。代表作品有《御试策》《应诏陈弊事》《论史浩札子》《论进取利害札子》《上殿札子》等。著有《梅溪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瓯蜀异乡客,西湖同日看”:起笔承题,交代了诗人自己是来自瓯地(今浙江温州一带)的异乡客,与来自蜀地的友人冯员仲在同一天观赏西湖景色。语言平淡从容,却为下文张势,点明了人物身份和游湖之事,也暗示了两人远离家乡,有着相同的客居他乡的境遇。颔联“浪花随去棹,风絮逐归鞍”:此联描写游湖时所见之景,属于动静结合。“浪花随去棹”,写湖水的浪花随着前行的船桨翻动,是动态描写,展现了西湖水面的波光粼粼和游船行进的画面;“风絮逐归鞍”,则写风中的柳絮追逐着游人归去的马鞍,是静态描写,同时“逐”字又赋予了柳絮动态感,仿佛它们也在陪伴着游人。这两句诗虚实结合,游湖之乐自然不同于昔日的太学生活。颈联“水浸吴天阔,山涵佛界宽”:进一步描绘西湖的广阔景色。“水浸吴天阔”,写西湖的水仿佛浸泡着天空,展现出湖面的辽阔,水天相接,给人以开阔之感;“山涵佛界宽”,写周围的山峦包容着佛界,暗示了山中寺庙的宁静与庄严,同时也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使西湖的景色更具层次感和文化底蕴。尾联“春光无限好,共愧缚微官”:此联点明题意,以寓警戒。诗人先是赞美西湖的春光无限美好,然而笔锋一转,“共愧缚微官”,感叹自己和友人虽然身处如此美好的春光之中,却因官职低微,才华难以施展,而感到惭愧。“愧”意与“好”景共存,在归结前二联的基础上道明好景毕竟掩盖不了“微官”受制、才华难展的郁闷。全诗以大衬小,以“阔”衬“微”,突出了宽阔背景下的内心压抑感。时值宋廷和战两派明争暗斗异常激烈,王十朋与冯员仲这对主战的“异乡客”,由共同的政治主张和理想抱负紧密联系在一起,肝胆输诚,同怀忧国之志,并以其政治敏感共叹受困之郁。
下一篇:宋·王十朋《观国朝故事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