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áo
měi
guī
zhōu
guò
kuí
liú
bàn
yuè
zuò
è
shī
sòng
zhī

朝代:宋作者:王十朋浏览量:1
ruò
nián
lái
zhèng
juàn
fēi
kuí
mén
xiè
hòu
rén
guī
rén
shēng
xiào
nán
kāi
kǒu
shì
shì
duō
duān
yǎn
fēi
kuàng
shì
sāng
jǐng
zēng
guì
wēi
míng
zhāo
chàng
wàng
xiān
zhōu
yuǎn
bǎi
chǐ
gāo
lóu
shàng
jìng
huī

译文

近年来身心疲惫,如倦飞的鸟儿渴望栖息,却在夔门意外遇见故人归来。人生在世,开怀一笑何其艰难,世事繁杂多变,不如闭门谢客、远离纷扰。更何况你我都已到了暮年,回首一生,富贵荣华不过是过眼云烟,其中早已暗藏重重危机。明日清晨,我将怅然望着你的归舟渐远,唯有登上百尺高楼,目送那一抹静谧的余晖,寄托离别的思绪。

逐句剖析

"弱羽年来正倦飞":近年来身心疲惫,如倦飞的鸟儿渴望栖息,

# 弱羽年来正倦飞: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鸟倦飞知还”句,表惆怅之意。弱羽,飞行力弱的鸟。

"夔门邂逅故人归":却在夔门意外遇见故人归来。

# 夔门:长江至夔州一带,山峻水窄,故曰“夔门”。邂逅,不期而遇。

"人生一笑难开口":人生在世,开怀一笑何其艰难,

# 人生一笑难开口:化用杜牧《齐山》诗“人世难逢开口笑”句,表在外为官开心时少,不如居家。

"世事多端合掩扉":世事繁杂多变,不如闭门谢客、远离纷扰。

# 掩扉:柴门。掩扉,关门。王十朋有赞同刘韶美归家之意,诗人虽然远在夔州,但对临安的政局已深深失望,友人的归家引起他浓浓的思乡之情。

"况是桑榆俱暮景":更何况你我都已到了暮年,

# 桑榆:比喻晚年。《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何曾富贵已危机":回首一生,富贵荣华不过是过眼云烟,其中早已暗藏重重危机。

# 何曾富贵已危机:用东晋末诸葛长民的典故。诸葛长民将被刘裕杀害时说:“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晋书·诸葛长民传》诗人以此再次表思归。

"明朝怅望仙舟远":明日清晨,我将怅然望着你的归舟渐远,

# 仙舟:《后汉书·郭太传》言郭太渡河,众宾望之,以为神仙;仙舟本此。

"百尺高楼上静晖":唯有登上百尺高楼,目送那一抹静谧的余晖,寄托离别的思绪。

# 静晖:夔州州宅有静晖楼。此篇用诏美送元章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韶美归舟过夔留半月语离作恶诗二章以送其二》是宋代诗人王十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送别友人、唱和思归之作。诗中既有与友人殷殷惜别的深情,又寄寓了自己思归的惆怅。王十朋身处偏远夔州,虽忠于职守,但对当时京城偏安一隅、皇帝和权臣不思北进的政局深感失望,加之他乡遇故知,更流露出倦于宦海仕途、“不如归去”的想法。诗中多处用典,如“弱羽年来正倦飞”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鸟倦飞知还”句,表达惆怅之意;“人生一笑难开口”化用杜牧《齐山》诗“人世难逢开口笑”句,感慨在外为官开心少;“何曾富贵已危机”用东晋末诸葛长民的典故,表明思归之心。尾联运用想象(虚写)的手法,设想明朝独自登楼怅望友人舟船远去的情景,深刻地表达了惜别之情以及自己思归的情绪和世事无常、有志难酬的感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王十朋(1112~1171),南宋文学家。字龟龄,号梅溪,谥忠文,祖籍温州乐清(今属浙江)。绍兴进士,曾任秘书郎、侍御史等职。隆兴北伐失败,力主恢复大业不可因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出知饶、湖等州,救灾除弊,颇有治绩。官至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学识渊博,诗才横溢,凡眼前景物,常常感而成诗,大多是爱民忧民、寓含教育之作。代表作品有《御试策》《应诏陈弊事》《论史浩札子》《论进取利害札子》《上殿札子》等。著有《梅溪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直抒胸臆,次句交代事由,一“倦”一“遇”形成情感反差,既凸显重逢的惊喜,又暗藏离别的愁绪,自然引出下联的感慨。“弱羽倦飞”化用陶渊明“鸟倦飞而知还”的典故,以鸟儿疲惫归巢自喻,暗写诗人对仕途的厌倦与归隐之志。“夔门邂逅”点明与友人刘韶美在夔州意外重逢的机缘,“故人归”既指友人辞官归蜀,亦隐含诗人对“归乡”的向往,为全诗奠定惜别与思归的双重基调。颔联从首联的个人倦飞之叹,延伸至对世事人生的普遍感慨,由己及人,拓宽了诗歌的思想深度。“一笑难开口”化用杜牧“人世难逢开口笑”诗意,慨叹人生艰辛,在外为官难得欢愉,折射出南宋政局压抑、士人有志难伸的困境。“世事多端”则直言世事纷扰、宦海险恶,“合掩扉”以“闭门谢客”的动作,暗示诗人对复杂世情的疏离与厌倦,暗含明哲保身的无奈。颈联典中含典,既贴合二人暮年处境,又影射时局动荡,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使情感从个人愁绪升华为对时代的忧思。“桑榆晚景”以日落桑榆喻指暮年,既写诗人与友人皆近迟暮,更暗指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如日薄西山的危局。“何曾富贵已危机”化用东晋诸葛长民“富贵必履危机”之典,直言富贵功名背后暗藏祸患,进一步强化“急流勇退”的归隐决心——与其在仕途险滩中沉浮,不如全身远祸、归守宁静。尾联“明朝怅望”跳出现实,设想别后场景:诗人独自登上高楼,凝望友人乘船远去,直至舟影消逝于落日余晖中。“仙舟”以夸张笔法赞友人风度,亦暗含“送别即永别”的怅惘;“静晖”以寂静的落日光影烘托孤独,以景语写情语,余韵悠长。“怅望”二字收束全诗,既紧扣“语离”主题,又将惜别之情与身世之叹、家国之悲熔铸一体。高楼独立的意象,既是物理空间的登高望远,更是精神层面的孤独坚守——诗人既渴望归隐,又难舍对时局的关切,矛盾心境在静谧的画面中缓缓流淌,令人回味无穷。

2. 作品点评

此诗为送别友人、唱和思归之作,既饱含与友人殷殷惜别的深情,又寄寓着自身思归的惆怅,意境清远深美,读来耐人寻味。王十朋与刘韶美志同道合,早年同朝为官时,刘韶美便多次以诗赠别王十朋。此次刘韶美辞官归蜀,二人于久别后重逢,在夔州盘桓半月,其间多有诗词唱和。彼时王十朋虽身处偏远夔州任地方官,却始终忠于职守、勤谨为政,为当地百姓谋得诸多实事。然而他深察时局险恶——京城中偏安一隅的帝王与权臣“乐不思蜀”,全无北进收复失地之志。值此他乡遇故知之际,其心中倦于宦海浮沉、萌生“不如归去”的隐退之念,亦在诗中自然流露。这段交游往事,既见文人相知相惜的风雅情谊,亦折射出南宋士人于时代困局中的精神困境与人生抉择。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十朋《点绛唇·酴醿》

下一篇:宋·王十朋《君山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