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liǔ

朝代:宋作者:王十朋浏览量:1
dōng
jūn
zuì
zhōng
qíng
zhuāng
diǎn
cūn
cūn
huà
píng
xiàng
yán
méi
zhǎn
rén
fēi
yǎn
yóu
qīng
yíng
qiān
bié
hèn
qiān
chǐ
duàn
sòng
chūn
guāng
tíng
huáng
yīn
gèng
hǎo
yān
zuì
shí
tīng

译文

春神东君对这里格外钟情,把一个个村庄都妆点得如同画屏一般。柳树默默无言却眉眼舒展,虽与我并非旧识,目光却依然清澈友善。柳丝缠绕着绵绵的离别愁恨,仿佛有千尺之长,飘飞的柳絮送走了春光,布满了一座亭子。柳叶底下黄鹂的啼鸣声更加悦耳,在隔着溪水的烟雨中,趁着微醉时聆听更妙。

逐句剖析

"东君于此最钟情":春神东君对这里格外钟情,

"妆点村村入画屏":把一个个村庄都妆点得如同画屏一般。

# 画屏:有彩绘或画饰的屏风。

"向我无言眉自展":柳树默默无言却眉眼舒展,

"与人非故眼犹青":虽与我并非旧识,目光却依然清澈友善。

"萦牵别恨丝千尺":柳丝缠绕着绵绵的离别愁恨,仿佛有千尺之长,

# 萦牵:一作萦萦。

"断送春光絮一亭":飘飞的柳絮送走了春光,布满了一座亭子。

# 亭:四库本作庭。,断送:松尽。

"叶底黄鹂音更好":柳叶底下黄鹂的啼鸣声更加悦耳,

# 叶底黄鹂音更好:用杜甫《蜀相》诗句“叶底黄鹂空好音而变其句意”而变其句意。黄鹂,即黄莺。

"隔溪烟雨醉时听":在隔着溪水的烟雨中,趁着微醉时聆听更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柳》是宋代王十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紧扣春柳展开描写。诗中首联写春神对柳树的钟情,使乡村处处柳色如画。颔联将柳树拟人化,展现其舒展之态与生机。颈联以柳丝、柳絮寄托别恨、感叹春光流逝。尾联借柳树叶底黄鹂的啼音,营造出醉人的乡村春景,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及乡村春光的赞美喜爱之情。全篇笔触皆聚焦于所咏之物,以细腻笔触展现春柳风姿,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王十朋(1112~1171),南宋文学家。字龟龄,号梅溪,谥忠文,祖籍温州乐清(今属浙江)。绍兴进士,曾任秘书郎、侍御史等职。隆兴北伐失败,力主恢复大业不可因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出知饶、湖等州,救灾除弊,颇有治绩。官至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学识渊博,诗才横溢,凡眼前景物,常常感而成诗,大多是爱民忧民、寓含教育之作。代表作品有《御试策》《应诏陈弊事》《论史浩札子》《论进取利害札子》《上殿札子》等。著有《梅溪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十朋是南宋初期著名文学家,其诗作擅长咏物抒怀。此诗创作于江南春日柳树吐绿之时,诗人通过细致观察柳树的形态变化,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相结合,体现了宋代理趣诗的特点。诗中“断送春光絮一亭”等句,隐约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哲理性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柳树在乡村的优美姿态,营造出充满生机与诗意的乡村春景。通过对柳树如人般神态、柳丝柳絮的描写,以及柳树叶底黄鹂啼音的衬托,表达了诗人对柳树的赞美以及对乡村春光的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与人非故眼犹青”,运用了阮籍能用青白眼的典故。阮籍对喜欢的人用青眼相看,对不喜欢的人用白眼。这里说柳树即使对不是故交的人也“眼犹青”,即便是陌生人也以青眼相待,借此典故表现出柳树的多情与友善。比喻:“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作者将柳叶比作翠眉,用翠眉的修长、秀丽来形容柳叶的形态,二者在外形上都具有细长弯曲的特点。通过这一比喻,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柳叶的柔美与雅致,同时也赋予柳叶以灵动的美感,增添了诗意与画面感。拟人:“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将柳树赋予人的情态,“眉自展”以柳叶舒展状模拟人舒展的眉形,“眼犹青”以柳芽青翠之色喻指人未改的青眼,通过拟人化描写展现柳树的生机与亲和感。多感官描写:“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从听觉与视觉的交织,营造出沉醉春色的意境。“叶底黄鹂音”以黄鹂鸣啭之声诉诸听觉,“隔溪烟雨”以烟雨迷蒙之景诉诸视觉,声色交织中勾勒出春日溪边的朦胧沉醉之境。

3. 分段赏析

“东君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诗中的“东君”,即备受赞誉的春之神,其对杨柳偏爱有加。每当春日降临,人间陌头的杨柳便率先染上金黄之色,随后渐次转为嫩绿,溪边、村旁、池塘畔,处处皆是这般景致。垂柳将村落点缀成一幅幅绿意盎然的画卷,有了杨柳的婀娜身影,春天才更显灵动多姿;望见柳枝抽芽,人们才真切感知到阳春已至。这两句以全景视角,总括春柳装点大地的美妙景象。“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诗的三四句聚焦细节,刻画柳眉与柳眼:“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人们常以柳叶喻翠眉,每逢春日,万千柳丝舒展新叶,宛如美人含情展眉,即便默默相对,亦自有一番动人韵致。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柳条初露生机时,率先苏醒的便是那点点柳眼。杨柳生性多情,即便面对陌生之人,也始终以“青眼”相待,这份温柔始终如一。此处“青眼”化用阮籍能作青白眼的典故,作者在第三句用“向我”、第四句用“与人”,从主观视角描绘杨柳,其实若将二者互换,如“向我”改为“对客”、“与人”改为“与余”,诗意亦相通,这正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灵活手法。“萦萦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第五六句转而描写柳丝与柳絮:“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古时人们重离别,常折柳赠别,借柳丝绵长寄托离情别绪,寓意情谊长存。春将尽时,柳花纷飞,漫天柳絮似在送别春光,又似在长亭处恋恋不舍地陪伴行人。“萦牵”“断送”二词生动传神,将柳丝、柳絮赋予情感色彩。“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诗的结尾两句描绘柳荫之景。暮春之际,杨柳枝叶繁茂成荫,此时人们常携酒赏景、聆听黄鹂啼鸣。叶间黄鹂鸣声清脆婉转,若于微醺之时,隔着溪流,在烟雨朦胧中聆听,那“细雨润莺声”的情境,更让莺啼显得清脆圆润,令人陶醉在这春日的美好景致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十朋《点绛唇·国香兰》

下一篇:宋·王十朋《点绛唇·清香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