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际轻烟":水边飘着薄烟,
# 轻烟:轻淡的烟雾。
"沙边微雨":沙岸落着细雨。
"荷花芳草垂杨渡":荷花芳草长满垂杨渡口。
"多情徙倚忽成愁":多情的人徘徊忽然生出愁绪,
# 徙倚:一作移徙。留连徘徊。
"依稀恰似西湖路":恍惚间像是西湖边的小路。
# 西湖:指杭州西湖。,恰似:一作恰是。,依稀:隐约,不清晰。
"血染红笺":用血染红信笺,
# 红笺:古代蜀笺有十色,红笺是其中之一。
"泪啼锦句":含泪写下华美的诗句。
# 锦句:华美的文句。,啼:一作题。
"西湖岂忆相思苦":西湖怎会记得相思的苦楚。
"只应幽梦解重来":只有幽梦能让人重游旧地,
# 幽梦:忧愁之梦。
"梦中不识从何去":可梦中连路都不知该往哪走。
元代文学家
刘将孙(1257~?),元代文学家。字尚友,别号养吾,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刘将孙幼时愚笨迟钝,而长大后聪颖过人。元初曾任延平教官、临汀书院山长等职。其父为诗文名家、文学批评家刘辰翁,号须溪,故刘将孙有“小须”之称。其诗清幽淡远,冷而不艳,个性鲜明。其词不多,但善言情且叙事婉曲。刘将孙的文章不仅见解独到精辟,而且感情充沛,议论风发,语言形象。有《寓言》《本此诗序》《与姚牧庵参政书》等作品。著有《养吾斋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踏莎行·闲游》是宋末元初词人刘将孙创作的一首感怀故国小令词。聚焦于亡国遗民对故都临安的深切追忆与欲归不得的怅惘。表现出词人那种想见西湖又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
2. 分段赏析
上片“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三句,以由远及近的视角依次展示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等景物,排列名词,组成一幅富有朦胧美感的画面,不着一动词却让烟霭的缥缈、细雨的迷蒙与渡口草木的繁盛跃然纸上,含蓄地传递出词人彼时悠游自在的闲情逸致。“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两句如异峰突起,此前的闲游意趣因眼前景物与西湖的相似特征,加之词人内心深藏的临安记忆与故国之思,瞬间转化为难以排遣的悲愁,境界陡然转变,将词人触景生情的心理波动刻画得极为真切。下片“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三句为全篇情感高潮,“血染”“泪题”以极致的悲情意象凸显愁恨之深,红笺锦句间浸透的是对故国的深切思念;词人不直抒胸臆,反以“西湖岂忆相思苦”的反诘语气遥问,将忆念故国的深情以婉转方式道出,更添一层沉郁顿挫的韵味。结尾“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两句,前后呼应且层层递进:先以“只应幽梦”点明现实中重返西湖的无望,唯寄望于梦境;再以“梦中不识从何去”深化迷茫,即便在梦中也不知通往西湖的路径,将词人既渴望重见故地又因现实阻隔而茫然无措的矛盾心理,以含蓄蕴藉的笔触展现得淋漓尽致,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下一篇:宋·詹初《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