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边是谁家":钱塘江边是谁的家乡呢,
# 边:一作畔。,钱塘江:在今浙江。
"江上女儿全胜花":江上的女孩全部都漂亮如花。
# 胜:超过,胜过。
"吴王在时不得出":好色的吴王统治时她们不敢出门,
# 不得出:不能出。因夫差好色,越王勾践曾献美女西施与他,以乱吴国之政。据说西施本是越国的一个浣纱女,故说“吴王在时不得出”。,吴王:特指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夫差。
"今日公然来浣纱":如今却毫无顾忌地到春江洗纱。
# 公然:毫无顾忌,公开地。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情咏史诗。全诗通过描绘钱塘江畔浣纱女的美丽与自由,表面赞美盛唐治下的清平世道,实则借古讽今,以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历史暗含对统治者的讽刺。
2. 写作手法
用典:“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巧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禁锢西施的典故,以“不得出”与“公然”形成古今对比。通过吴王的荒淫反衬盛唐社会的开明,暗含对统治者的讽刺。
3. 分段赏析
首句“钱塘江畔是谁家”以反诘起笔,看似询问实为惊叹,一个“谁家”瞬间将读者带入江南水乡的意境,其用意不在求答而在抒情,饱含诗人邂逅这群女子时的惊艳之情。次句“江上女儿全胜花”以简驭繁,“胜花”二字既写出女子容颜之娇艳,又暗喻其气质之清新,与碧水轻纱相映成趣,这种留白手法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诗人并未沉溺于对外貌的铺陈,转而以“吴王在时不得出”宕开一笔,巧妙引入西施典故。此句表面陈述史实,实则暗含批判,吴王夫差禁锢美色的暴政与当下女子“公然来浣纱”的自由形成强烈反差。“不得出”三字凝练沉重,既是对历史悲剧的慨叹,又反衬出“公然”二字的可贵。末句“今日公然来浣纱”中,“公然”一词尤为精妙:既展现浣纱女无拘无束的欢愉,又暗含对当世清明的赞许;既是对比古今的点睛之笔,又是诗人政治态度的含蓄表达。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言质朴明快却意蕴深长,在讴歌钱塘女子的同时,也暗含对历代昏庸统治者的辛辣批判。
# 味“公然”二字,似恨似幸。
明谭元春《唐诗归·卷十一》
# 王江宁“钱塘江上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直以西施喻之,借吴王作波,妙甚。乔谓此种诗思,宋人已绝。
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三》
# 此直以西施誉江上女儿,借吴王作波势耳。汉文帝语李广曰:“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同一语意,用之诗,尤法奇而思折。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上一篇:唐·韩偓《已凉》
下一篇: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