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2
qián
táng
jiāng
biān
shì
shuí
jiā
jiāng
shàng
ér
quán
shèng
huā
wáng
zài
shí
chū
jīn
gōng
rán
lái
huàn
shā

译文

钱塘江边是谁的家乡呢,江上的女孩全部都漂亮如花。好色的吴王统治时她们不敢出门,如今却毫无顾忌地到春江洗纱。

逐句剖析

"钱塘江边是谁家":钱塘江边是谁的家乡呢,

# 边:一作畔。,钱塘江:在今浙江。

"江上女儿全胜花":江上的女孩全部都漂亮如花。

# 胜:超过,胜过。

"吴王在时不得出":好色的吴王统治时她们不敢出门,

# 不得出:不能出。因夫差好色,越王勾践曾献美女西施与他,以乱吴国之政。据说西施本是越国的一个浣纱女,故说“吴王在时不得出”。,吴王:特指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夫差。

"今日公然来浣纱":如今却毫无顾忌地到春江洗纱。

# 公然:毫无顾忌,公开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纱女》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白描手法开篇,描绘钱塘江畔偶遇的浣纱女子,以“"胜花”二字道出惊艳之情。后两句笔锋一转,巧妙引入历史典故,在看似直白的赞美中暗含深意。全诗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表面歌颂浣纱女的天然丽质,实则通过历史映照,对历代昏庸统治者进行了含蓄而深刻的讽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浣纱女》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学界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存在不同解读。据胡嗣坤(胡问涛)与罗琴合著的《王昌龄集编年校注》考证,此诗应作于诗人贬谪期间,但具体创作年份尚难确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情咏史诗。全诗通过描绘钱塘江畔浣纱女的美丽与自由,表面赞美盛唐治下的清平世道,实则借古讽今,以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历史暗含对统治者的讽刺。

2. 写作手法

用典:“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巧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禁锢西施的典故,以“不得出”与“公然”形成古今对比。通过吴王的荒淫反衬盛唐社会的开明,暗含对统治者的讽刺。

3. 分段赏析

首句“钱塘江畔是谁家”以反诘起笔,看似询问实为惊叹,一个“谁家”瞬间将读者带入江南水乡的意境,其用意不在求答而在抒情,饱含诗人邂逅这群女子时的惊艳之情。次句“江上女儿全胜花”以简驭繁,“胜花”二字既写出女子容颜之娇艳,又暗喻其气质之清新,与碧水轻纱相映成趣,这种留白手法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诗人并未沉溺于对外貌的铺陈,转而以“吴王在时不得出”宕开一笔,巧妙引入西施典故。此句表面陈述史实,实则暗含批判,吴王夫差禁锢美色的暴政与当下女子“公然来浣纱”的自由形成强烈反差。“不得出”三字凝练沉重,既是对历史悲剧的慨叹,又反衬出“公然”二字的可贵。末句“今日公然来浣纱”中,“公然”一词尤为精妙:既展现浣纱女无拘无束的欢愉,又暗含对当世清明的赞许;既是对比古今的点睛之笔,又是诗人政治态度的含蓄表达。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言质朴明快却意蕴深长,在讴歌钱塘女子的同时,也暗含对历代昏庸统治者的辛辣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味“公然”二字,似恨似幸。

明谭元春《唐诗归·卷十一》

# 王江宁“钱塘江上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直以西施喻之,借吴王作波,妙甚。乔谓此种诗思,宋人已绝。

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三》

# 此直以西施誉江上女儿,借吴王作波势耳。汉文帝语李广曰:“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同一语意,用之诗,尤法奇而思折。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偓《已凉》

下一篇: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