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jīn
luò
zǎo
huā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jīn
luò
zǎo
huā
cūn
nán
cūn
běi
xiǎng
sāo
chē
niú
liǔ
mài
huáng
guā
jiǔ
kùn
cháng
wéi
shuì
gāo
rén
màn
chá
qiāo
mén
shì
wèn
rén
jiā

译文

簌簌枣花飘落在行人的衣巾上,家家户户传出轧轧的缫车声。身穿粗布衣的老汉在古柳下叫卖黄瓜。酒醉人困路途长远恹恹欲睡,太阳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便随意敲开一户农家讨茶解渴。

逐句剖析

"簌簌衣巾落枣花":簌簌枣花飘落在行人的衣巾上,

# 簌簌:花落的声音,一作“蔌蔌”,音义皆同。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村南村北响缲车":家家户户传出轧轧的缫车声。

# 缲车:纺车。缲(sāo):一作“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响:响起。

"牛衣古柳卖黄瓜":身穿粗布衣的老汉在古柳下叫卖黄瓜。

# 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酒困路长惟欲睡":酒醉人困路途长远恹恹欲睡,

# 欲:想要。,惟:只。

"日高人渴漫思茶":太阳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

#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敲门试问野人家":便随意敲开一户农家讨茶解渴。

# 野人家:野外村民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北宋苏轼的一首描绘乡村见闻与内心感触的词。苏轼巧妙选取乡村常见事物,以灵动笔触展现出浓郁醇厚的乡村风情。全词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却将乡村生活刻画得生动鲜活,仿佛一幅幅画面跃然纸上,尽显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这也正是该词的独特魅力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四十三岁时,苏轼正担任徐州(今属江苏)太守。北宋元丰元年,即公元1078年的春天,徐州遭遇严重旱灾。身为地方官的苏轼,亲自率领众人前往城东二十里的石潭祈雨。幸运的是,不久后便得雨。之后,苏轼又陪同百姓一同前往石潭谢雨。在往返徐门石潭谢雨的途中,苏轼有感而发,创作了该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乡间之行的所见所感的词。词中,苏轼巧妙聚焦农村常见事物,别出心裁地营造出质朴醇厚的乡村氛围,意趣横生。其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洁直白,却将乡村景象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鲜活,尽显词作灵动鲜活之美,令人印象深刻。

2. 写作手法

拟人:“缫车歌唱”,将“缫车”发出的声音赋予人的“歌唱”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缫车运作时的动态场景,使乡村劳动画面更具活力与生气,体现出乡村生活的热闹氛围。细节描写:通过“簌簌衣巾落枣花”这一细节,细腻描绘出枣花飘落于衣巾上的动态画面,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乡村景色;“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对农民着装及行为的细节刻画,展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对苏轼敲门讨茶这一行为细节的描写,生动展现其亲民形象。间接抒情:情景交融,上片描绘乡村劳作场景,下片写作者旅途困倦、敲门讨茶,将作者的见闻感受与乡村景色、劳作场景相融合,在展现乡村生活的同时,传达出作者欢畅喜悦之情以及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3. 分段赏析

上片着重描绘乡村劳作场景。“簌簌衣巾落枣花”,正常语序应为“枣花簌簌落衣巾”。在古代诗词创作中,诗人们常依据格律要求与修辞效果,对句子成分进行灵活调整。那时男子多戴头巾,而枣树于初夏会绽放出黄绿色小花。从这句词可知,苏轼并非在远处旁观,而是身处枣树下,或行经、或伫立,才会有枣花簌簌落在衣巾之上。紧接着,“村南村北响缫车”,“缫车”是抽取蚕丝的手摇器具,此时村子里从南到北,缫丝之声不绝于耳,原来是蚕农们正忙于劳作。于此,有簌簌飘落的枣花,有好似欢歌的缫车声,还有在古老柳树下,身披牛衣售卖黄瓜的农民。上片短短三句,从不同角度勾勒出乡村景致。苏轼偶然踏入乡村,敏锐捕捉到这些独特之处,尤其是抓住枣花、缫车、黄瓜等极具初夏时令特征的事物,用简洁笔触,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初夏乡村风俗画。下片则将视角转向苏轼自身。“酒困路长惟欲睡”,表明他出发前曾饮酒,且已走过漫长路途,可目的地仍遥不可及,生动展现出他旅途的疲惫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在炎炎夏日赶路,酷热难耐、口渴异常,自然渴望能喝上一杯茶来解渴。于是便有了“敲门试问野人家”这一举动。苏轼时任一州行政长官,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这多少带有官场用语习惯。但“试问”二字,却尽显其毫无官架子,他并未指使随从去索要,而是亲自敲响农户家门,礼貌地向老乡询问,能否给些茶水解解渴。

4. 作品点评

寥寥数语,苏轼便勾勒出一幅满溢生活气息的乡村图景,还记录下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特别经历。他平日里深居官衙,鲜少接触这般乡村日常,故而觉得新奇有趣。这首词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文字精妙,生动逼真,赋予了这首记闻小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东坡长短句云:“村南村北响缫车。”参寥诗云:“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秦少游云:“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三诗大同小异,皆奇句也。

宋曾慥《高斋诗话》

# 村落图。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卷上

# “牛一骨瘤买黄瓜”,非坡仙无此胸次。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

# 此时东坡但有与民同乐之感想,而无丝毫以官长自居之态度。古语有“民吾同胞,物吾同与”之说,此五词颇具此意味。

近代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 作者并没有把雨后的农村理想化,他不停留在隔篱的观察上,而是较深入地接触到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所以具有相当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把词的题材扩大到农村,写农民的劳动生活,对于词境开拓有积极的影响。

现代周啸天《唐宋词鉴赏辞典》上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登快阁》

下一篇:宋·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