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g
zhōu
kuài
zāi
tíng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3
jiāng
chū
西
líng
shǐ
píng
liú
bēn
fàng
nán
yuán
xiāng
běi
hàn
miǎn
shì
zhāng
zhì
chì
zhī
xià
liú
jìn
guàn
hǎi
xiāng
ruò
qīng
zhāng
jūn
mèng
zhé
ān
zhī
西
nán
wéi
tíng
lǎn
guān
jiāng
liú
zhī
shèng
ér
xiōng
zhān
míng
zhī
yuē
kuài
zāi
”。
”。
gài
tíng
zhī
suǒ
jiàn
nán
běi
bǎi
dōng
西
shè
tāo
lán
xiōng
yǒng
fēng
yún
kāi
zhòu
zhōu
chū
qián
lóng
bēi
xiào
xià
biàn
huà
shū
dòng
xīn
hài
jiǔ
shì
jīn
nǎi
wán
zhī
zhī
shàng
ér
西
wàng
chāng
zhū
shān
gāng
líng
cǎo
háng
liè
yān
xiāo
chū
qiáo
zhī
shè
jiē
zhǐ
shǔ
suǒ
wéi
kuài
zāi
zhě
zhì
cháng
zhōu
zhī
bīn
chéng
zhī
cáo
mèng
sūn
zhòng
móu
zhī
suǒ
zhōu
xùn
zhī
suǒ
chěng
liú
fēng
chēng
kuài
shì
chǔ
xiāng
wáng
cóng
sòng
jǐng
cuō
lán
tái
zhī
gōng
yǒu
fēng
rán
zhì
zhě
wáng
jīn
dāng
zhī
yuē
:“
:“
kuài
zāi
fēng
guǎ
rén
suǒ
shù
rén
gòng
zhě
?”
?”
sòng
yuē
:“
:“
wáng
zhī
xióng
fēng
ěr
shù
rén
ān
gòng
zhī
!”
!”
zhī
yán
gài
yǒu
fěng
yān
fēng
xióng
zhī
ér
rén
yǒu
zhī
biàn
chǔ
wáng
zhī
suǒ
wéi
shù
rén
zhī
suǒ
wéi
yōu
rén
zhī
biàn
ér
fēng
yān
shì
shēng
shì
shǐ
使
zhōng
jiāng
wǎng
ér
fēi
bìng
shǐ
使
zhōng
tǎn
rán
shāng
xìng
jiāng
shì
ér
fēi
kuài
jīn
zhāng
jūn
zhé
wéi
huàn
qiè
kuài
zhī
gōng
ér
fàng
shān
shuǐ
zhī
jiān
zhōng
yǒu
guò
rén
zhě
jiāng
péng
wèng
yǒu
suǒ
kuài
ér
kuàng
zhuó
cháng
jiāng
zhī
qīng
liú
西
shān
zhī
bái
yún
qióng
ěr
zhī
shèng
shì
zāi
rán
lián
shān
jué
cháng
lín
zhèn
zhī
qīng
fēng
zhào
zhī
míng
yuè
jiē
sāo
rén
shì
zhī
suǒ
bēi
shāng
qiáo
cuì
ér
néng
shèng
zhě
wéi
kuài
zāi
yuán
fēng
liù
nián
shí
yuè
shuò
zhào
jùn
zhé

译文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阔大。从南边与沅水、湘水汇聚,向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盛大。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流水势浩大,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犹言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指点。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逐句剖析

"江出西陵":长江流出西陵峡,

# 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宜昌西北。,出:流出。,江:长江。

"始得平地":才进入平地,

# 始:才。

"其流奔放肆大":水势奔腾阔大。

# 肆大:水流阔大。肆,极,甚。,奔放:水势疾迅。

"南合沅、":从南边与沅水、

# 沅:沅水(也称沅江)。

"湘":湘水汇聚,

# 湘:湘江。和上文的沅两水都在长江南岸,流入洞庭湖,注入长江。

"北合汉沔":向北边与汉水汇聚,

# 汉沔:就是汉水。汉水源出陕西宁羌,初名漾水,东流经沔县南,称沔水,又东经褒城,纳褒水,始称汉水。汉水在长江北岸。

"其势益张":水势显得更加盛大。

# 益张:更加盛大。张,大。

"至于赤壁之下":流到赤壁之下,

# 赤壁:赤鼻矶,现湖北黄冈城外,苏辙误以为周瑜破曹操处。

"波流浸灌":江波水流水势浩大,

# 浸灌:浸,灌,意思都是“注”。此处指水势浩大。

"与海相若":如同大海一样。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

# 齐安:宋代黄冈为黄州齐按郡,因称。,谪:贬官。,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清河:县名,现河北清河。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

# 即:就着,依着。

"以览观江流之胜":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

# 胜:胜景,美景。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

"快哉":快哉亭”。

"盖亭之所见":在亭子里能看到,

# 亭之所见:在亭上能够看到的(范围)。所见,所看到的景象。

"南北百里":长江南北上百里,

"东西一舍":东西三十里。

# 一舍: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

"涛澜汹涌":波涛汹涌,

"风云开阖":风云变化不定。

# 风云开阖:风云变化。意思是风云有时出现,有时消失。开,开启。阖,闭合。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

"变化倏忽":景物变化很快,

# 倏忽:顷刻之间,一瞬间,指时间短。

"动心骇目":犹言惊心动魄,

# 动心骇目:犹言“惊心动魄”。这是指景色变化万端,能使见者心惊,并不是说景色可怕。这里动和骇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惊动,使······惊骇。

"不可久视":不能长久地欣赏。

# 不可久视:这是说,以前没有亭子,无休息之地,不能长久地欣赏。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

#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可以在亭中的几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几,小桌,茶几。

"举目而足":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

# 举目而足:抬起眼来就可以看个够。

"西望武昌诸山":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

"冈陵起伏":山脉蜿蜒起伏,

"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

# 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非常茂盛,形容草木繁荣。

"烟消日出":烟消云散,阳光普照,

"渔夫樵父之舍":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

"皆可指数":都可以一一指点。

# 指数:名词作状语,用手指清点。

"此其所以为":这就是把亭子称为“

"快哉":快哉”

"者也":的原因。

"至于长洲之滨":到了长江岸边,

# 长洲:江中长条形的沙洲或江岸。

"故城之墟":古城的废墟,

# 故城之墟:旧日城郭的遗址。故城,指隋朝以前的黄州城(唐朝把县城迁移了)。墟,旧有的建筑物已被毁平而尚留有遗迹的空地。

"曹孟德、":是曹操、

# 曹孟德:“曹孟德”二句: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所傲视的地方。

"孙仲谋之所睥睨":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

# 睥睨:睥睨,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赤壁之战时,曹操、孙权都有气吞对方的气概。

"周瑜、":是周瑜、

# 周瑜:“周瑜”二句:周瑜、陆逊均为三国时东吴的重要将领。周瑜、陆逊活跃的地方。周瑜曾破曹操于赤壁,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

"陆逊之所骋骛":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

# 骋骛:犹言“驰马”,形容他们驰骋疆场。

"其流风遗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

"亦足以称快世俗":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 称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称快。称快为使动用法,使······称快。

"昔楚襄王从宋玉、":从前,楚襄王让宋玉、

# 昔楚襄王从宋玉:“昔楚襄王”二句: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从,使……从。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

"景差于兰台之宫":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

"有风飒然至者":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王披襟当之":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

# 当:迎接。,披:敞开。

"曰":说:“

"快哉此风":这风多么畅快啊!

# 快哉此风:即“此风快哉”,解释为这风多么让人感到畅快啊!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

"宋玉曰":宋玉说:“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

"庶人安得共之":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

"玉之言盖有讽焉":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吧。

# 盖有讽焉: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在里头。讽,讽喻。宋玉作《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夫风无雌雄之异":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

"而人有遇不遇之变":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

# 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遇,指机遇好,被重用。

"楚王之所以为乐":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

"与庶人之所以为忧":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

# 与:参与,引申为有何关系。

"此则人之变也":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

"而风何与焉":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

"士生于世":读书人生活在世上,

"使其中不自得":假使心中不坦然,

#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自在。,中:内心,心中。,使:假使。

"将何往而非病":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

"使其中坦然":假使胸怀坦荡,

"不以物伤性":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

# 以物伤性:因外物(指环境)而影响天性(本性)。

"将何适而非快":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 适:往,去。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

# 患:忧愁。

"窃会计之余功":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

# 余功:公事之余。,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

"而自放山水之间":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

# 自放:自适,放情。放,纵。

"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

# 瓮牖:用破瓮做窗。,蓬户:用蓬草编门。

"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

# 濯:洗涤。

"揖西山之白云":面对着西山的白云,

#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面对(西山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

# 自适:自求安适。适,闲适。,胜:承受。

"不然":如果不是这样,

"连山绝壑":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

"长林古木":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

"振之以清风":清风拂摇,

"照之以明月":明月高照,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

"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 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乌……哉,哪里……呢。乌,哪里。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

# 朔:夏历每月初一。

"赵郡苏辙记":赵郡苏辙记。

# 赵郡:苏辙先世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黄州快哉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撰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快哉”二字为核心,围绕建亭者的题旨展开艺术构思。首二段着重刻画登亭所见自然景致及引发的历史联想,通过写景叙事层层递进揭示“快哉”意蕴。第三段转入理性思辨,运用逻辑推理阐明“快哉”之名的合理性,既蕴含对张梦得旷达心性的称许,亦暗含对胞兄苏轼的宽慰劝勉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深陷“乌台诗案”牢狱之灾,同年十二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心急如焚,连忙上书设法营救兄长,甚至奏请献纳自己的官职以换取兄长苏轼免罪,然而此举导致他“坐请监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盆酒税,五年不得调”(苏辙《颖滨遗老传》)。黄州与筠州距离并非遥远,二者之间有水路可以通达。元丰五年(1082年),苏辙沿着赣水前行,进入鄱阳湖,再逆着长江水道前往黄州,与遭受贬谪的兄长苏轼相聚。在黄州的日子里,他们尽情倾诉着患难与共的手足深情。他们一同游览了黄州当地,以及与黄州隔江相对的武昌西山,凭吊往昔岁月留下的历史遗迹。元丰六年(1083年),与苏轼一同被贬谪到黄州的张梦得,为便于观赏江上景色,在自己住所的西南方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为其取名为“快哉亭”,而本文正是苏辙应张梦得之邀所创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记叙散文。作者通过写景叙事层层递进揭示“快哉”意蕴,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张梦得旷达心性的称许及对胞兄苏轼的宽慰劝勉之意。

2. 写作手法

铺陈:“江出西陵”以“江”字开篇后,运用铺陈手法,不惜笔墨,层层递进:先形容江水“奔放肆大",继而描述其气势“益张”,最后写道“波流浸灌,与海若泪”,共分三个层次,展现出水势由强到更强、由大到更大的变化过程。这样写,一方面是为后文蓄势,使文章精神更加充沛;另一方面是为快哉亭勾勒出一幅广阔雄伟的背景,让小巧的亭台与壮阔的长江形成鲜明对比,达到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虚实结合:第二段中,以实笔浓墨重彩地渲染观景之乐,以虚笔简略勾勒怀古之情。这样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既突出了重点,又在布局上疏密有致,既严谨整饬又活泼生动。用典:第三段中,使用了宋玉《风赋》的故事。宋玉将风分为雌雄、认为楚王的雄风庶人不得享有的观点出发,指出风本身并无雌雄之分,而人的境遇却有不同,因此同样一阵风,吹在楚王身上感到“快哉”,吹在百姓身上却感到忧伤,这是因为各人的处境不同,与风本身无关。由此自然引出文章的主旨:士人处世应当持何种态度。排比:“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用排比句提出一反一正两种态度: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没有自得之乐,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愉快;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坦然自若,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不愉快。接着就以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后面一种态度作出肯定。夸张:“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以夸张的笔法进一步表现张梦得的怡然自得:可以以长江清流洗涤身心,能与西山白云相对揖让,极尽耳目之娱来使自己畅快。至此,文章主旨已然清晰,并与前文建造亭子观景的内容形成呼应。铺垫:“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亭名与建亭者直到文章结尾才揭晓,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样的叙事安排,不仅起到了强调和突出的作用,在结构上也为下文的展开做好了铺垫。议论:第三段围绕“快哉”二字展开议论。承接上文的怀古内容,文章自然引用了宋玉《风赋》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二字的出处,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认为楚王的雄风庶人不得享有的观点出发,指出风本身并无雌雄之分,而人的境遇却有不同,因此同样一阵风,吹在楚王身上感到“快哉”,吹在百姓身上却感到忧伤,这是因为各人的处境不同,与风本身无关。由此自然引出文章的主旨:士人处世应当持何种态度。正衬:“乌睹其为快也哉!”这句话既呼应了前文“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的观点,又进一步衬托出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襟。这种反问的语气发人深省,意味深长。

3. 分段赏析

《黄州快哉亭记》开篇以生动的叙事与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长江的雄浑壮阔。虽然文章标题为《黄州快哉亭记》,却以“江”字起笔,这看似与题面无关,实则蕴含深意。首先,快哉亭坐落于黄州,而黄州正濒临浩瀚的长江;因此,要描写亭子,自然要从其所在的长江写起,以大江引出亭子,这样的开头既自然又稳妥。其次,建造快哉亭的目的就在于观赏长江的壮丽景色,若不先描绘江水的壮观,“览胜”一说就无从谈起,快哉亭的存在意义也会大打折扣。第三,文章以“江”字开篇后,运用铺陈手法,不惜笔墨,层层递进:先形容江水“奔放肆大”,继而描述其气势“益张”,最后写道“波流浸灌,与海若泪”,共分三个层次,展现出水势由强到更强、由大到更大的变化过程。这样写,一方面是为后文蓄势,使文章精神更加充沛;另一方面是为快哉亭勾勒出一幅广阔雄伟的背景,让小巧的亭台与壮阔的长江形成鲜明对比,达到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文章开篇便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文章转入叙事,以简洁明了的笔触交代建亭的来龙去脉:先点明建亭之人“清河张君梦得”,再叙述建亭背景“谪居齐安”,然后说明亭子修建的地点“即其庐之西南为亭”,再点出建亭的目的“以览观江流之胜”,最后交代为亭命名之人“余兄子瞻”及亭名“快哉”。亭名与建亭者直到文章结尾才揭晓,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样的叙事安排,不仅起到了强调和突出的作用,在结构上也为下文的展开做好了铺垫。作者叙事简练,层次分明。“谪居”二字不仅交代了背景,更为后文埋下了伏笔,体现了作者在章法上的严谨考量。随后,文章以表因果关系的虚词“盖”字承接上文,进入第二段。这一段分为两部分,详细解释快哉亭得名的缘由。首先描写登亭所见令人“快哉”的景象。“南北百里,东西一舍”两句总览全局,说明在亭中极目远眺,能看见极其广阔的天地,为下文的具体景物描写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描绘了江流的澎湃气势,波浪的汹涌固然壮观,而变幻莫测、时隐时现的风云更显雄奇。接着,作者运用整齐的对偶句式,有声有色地展现了江上昼夜变化的奇景,舟船的出没如同能听见鱼龙的悲啸。这种瞬息万变的景象令人感到心惊胆战,以至于“不可久视”。这段描写将景色的奇幻与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是过渡句,既引出下文“西望武昌诸山”的视角转换,又通过“玩”、“足”二字自然流露出得到亭子后的喜悦之情,点明了“快哉”的缘由。从“西望”开始,文章的描写视角由江水转向山冈,将视线从江面移向岸上。岸上的风光描绘得清晰明丽,冈陵、草木、云烟、日色、屋舍尽收眼底,历历在目,如同一幅精致的画卷。面对如此壮美的江山景色,登临者无不感到“快哉”。至此,文章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快哉亭得名的首要原因。但这只是亭名“快哉”的一个缘由。接着,作者又提到凭吊此地的三国遗迹也足以让人感到愉悦。“至于”以下四句,简练地追溯了赤壁大战的历史场景,笔墨虽少却生动传神。“睥睨”本意为斜视,这里引申为傲视,生动描绘出曹操、孙权睥睨天下的气概。“骋骛”意为驰骋、疾驰,形象展现了周瑜、陆逊在战场上争强斗胜的情景。这说明凭吊历史遗迹,感受古人的流风余韵也足以让普通人感到快乐,这是亭名“快哉”的另一个原因。这两部分文字虽然都是解释亭名“快哉”的缘由,但主次分明:前一部分是主体,后一部分为陪衬,且详略得当,以实笔浓墨重彩地渲染观景之乐,以虚笔简略勾勒怀古之情。这样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既突出了重点,又在布局上疏密有致,既严谨整饬又活泼生动。第三段围绕“快哉”二字展开议论。承接上文的怀古内容,文章自然引用了宋玉《风赋》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二字的出处,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认为楚王的雄风庶人不得享有的观点出发,指出风本身并无雌雄之分,而人的境遇却有不同,因此同样一阵风,吹在楚王身上感到“快哉”,吹在百姓身上却感到忧伤,这是因为各人的处境不同,与风本身无关。由此自然引出文章的主旨:士人处世应当持何种态度。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两组对比鲜明的排比句提出两种对立的态度:一是如果内心没有自得之乐,无论身处何地都不会感到愉快;二是如果内心坦然自若,不为外界环境所扰,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不愉快。接着,作者以张梦得的具体行为印证了后一种态度。张梦得是苏轼的挚友,深受苏轼思想的影响。苏轼在长期谪居生活中表现出旷达自持、随遇而安的态度,“此心安处是吾乡”。张梦得也“不以谪为患”,在黄州担任主簿这样的小官时,利用工作之余纵情山水。作者认为这体现了张梦得内心的超脱,并设想即使让他住在用蓬草做门、破瓮为窗的简陋居室中,他也不会感到不快乐。这既呼应了前文“何适而非快”的观点,又为下文作铺垫。“而况乎”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进一步表现张梦得的怡然自得:可以以长江清流洗涤身心,能与西山白云相对揖让,极尽耳目之娱来使自己畅快。至此,文章主旨已然清晰,并与前文建造亭子观景的内容形成呼应,似乎可以就此收笔。然而,文章在此处笔锋一转,以“不然”引起下文,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主题。作者再次从写景入手,描绘了一幅与前文截然不同的画面:连绵的山冈、深不见底的山谷、广袤的森林、参天的古木,在清风吹拂、明月高悬下显得格外幽寂凄清。这样的景象在以贬谪为忧的士大夫眼中,难免会触景生情,黯然神伤。因此作者感叹道:“乌睹其为快也哉!”这句话既呼应了前文“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的观点,又进一步衬托出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襟。这种反问的语气发人深省,意味深长。文章最后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作者身份。由于作者的祖籍是赵郡栾城,所以他自称“赵郡苏辙”。

4. 作品点评

中国古代建筑亭台楼阁时,往往要配以记文,用以记录建造或修缮的经过,以及登临观赏时的所见所感与人生感悟。本文正是这类作品。在简要交代亭子建造事宜后,文章着重描绘了登亭远眺的壮丽景色,并由此引发深刻的人生思考与议论:主张士人处世应当效仿张梦得,保持豁达开朗的心境,做到"何适而非快",以此来宽慰包括作者自身在内的所有遭贬谪之人。表面看来,文章展现了作者身处困境时的超然态度,实则隐含着对政治挫折的深切感慨与不平之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入宋调而其风旨自佳。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六十三

# 全篇止拿定“快哉”二字洗发,可与乃兄《超然亭记》并传。盖“超然”二字出《庄子》,“快哉”二字出《楚辞》,皆有自乐其乐之意。“超然”乃子由命名,而子瞻为文,言其何适而非快。俱从居官不得意时看出,取意亦无不同也。文中一种雄伟之气,可笼革海内,与乃兄并峙千秋。子瞻尝云:“四海相知惟子由,天伦之中岂易得?”此安得不令人羡煞。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五

# 前幅握定“快哉”二字洗发;后幅俱从谪居中生意。文势汪洋,笔力雄壮。读之令人心胸旷达,宠辱都忘。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

# 因“快哉”二字发一段议论,寻说到张梦得身上,若断若续,无限烟波。前丰极力叙写快字,后丰请居寻出快字意来,首尾机神一片。文致汪洋,笔力雄幼,自足与长公相雁行。

清过珙《古文坪注》卷十

# 昔王右军兰辛修禊,当索山坡岭、茂林修竹之间,觞味流连,而感叹于今迹明陈,作诗吸件,复序以明之。然则所云“信可乐”者,固仍未尝乐也。其撤所为清风明月皆粉人志士之所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砍!夫元会运世与一弹指无珠,未能于此洒然,真乐何由可味。若极外物以为乐,滋不乐也。欲渊在陋巷不改其乐,岂乐陋巷那?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文醇》卷五十一

# 金玉锦绣,五燕大烹,满往非病,中无自得之实也。空室蓬户,跪食饮水,满往非乐,不亏天性之真也。子由虽未几此,而见能及之,借题发挥,真觉触处皆是。

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六

# 通篇俱枕“快”字发论,盖因张君该居齐安,世俗以为不快,而张君独能作辛挽胜,于不快中自有大快。此其度里量有过人处。雄篇中略叙作辛之由,下一段写今日所见之快,一段写往古流遗之快,然后借楚王、宋玉之言,引起张公今日意中之快,非复骚人志士之悲伤性悴者比。知此写来,便令快字通篇出色。行文豪宕自得,真是用意高拔。

清唐德宜《古文典》卷八引孙执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牧童诗》

下一篇:宋·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