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
"必有过人之节":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
# 节:节操。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匹夫见辱":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
# 见辱:受到侮辱。,匹夫:普通人。
"拔剑而起":一定会拔起剑,
"挺身而斗":挺身上前搏斗,
"此不足为勇也":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天下有大勇者":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
"卒然临之而不惊":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
# 卒然:突然。卒,通“猝”。
"无故加之而不怒":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
# 所挟持者甚大: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挟持,指抱负。
"而其志甚远也":志向非常高远。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
# 老人:指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后老父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第三次张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语毕,老父即离去。次日张良“视其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圯上:桥上。,受书:接受兵书。书,指《太公兵法》。,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其事甚怪":确实很古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但是,
"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
# 隐君子:隐居的高士。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
# 见:同“现”。,微:略微,隐约。,观其:瞧他。其,指黄石公。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
"而世不察":一般人不明白,
"以为鬼物":把那老人当作神仙,
# 以为鬼物:因黄石公的事迹较为离奇,语或涉荒诞,故有人认为他是鬼神之类,王充《论衡·自然》:“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公书。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亦已过矣":也太荒谬了。
"且其意不在书":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当韩之亡":在韩国已灭亡时,
"秦之方盛也":秦国正很强盛,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
#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谓秦王残杀成性,以刀锯杀人,以鼎镬烹人。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
# 夷灭:灭族。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
"虽有贲、育":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
# 贲、育:孟贲、夏育,古代著名勇士。
"无所复施":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
# 无所复施:无法施展本领。
"夫持法太急者":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
"其锋不可犯":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
"而其势未可乘":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
# 其势未可乘:谓形势有利于秦,还没有可乘之机。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以他个人的力量,
# 而逞于一击之间:《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当此之时":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
"子房之不死者":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
"其间不能容发":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
# 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比喻情势危急。
"盖亦已危矣":也太危险了!
"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
# 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
"不死于盗贼":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
# 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
"何者":为什么呢?
"其身之可爱":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
"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 不足以死:不值得因之而死。
"子房以盖世之才":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
"不为伊尹、太公之谋":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
# 伊尹、太公之谋:谓安邦定国之谋。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
# 荆轲、聂政之计:谓行刺之下策。荆柯刺秦王与燕政刺杀韩相侠累两事,俱见《史记·刺客列传》
"以侥幸于不死":侥幸所以没有死掉,
"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
# 鲜腆:无礼,厚颇。
"彼其能有所忍也":他如果能忍受得住,
"然后可以就大事":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
"故曰":所以到最后,
"孺子可教也":老人说:“
# 孺子可教也:谓张良可以教诲。
"楚庄王伐郑":楚庄王攻打郑国,
#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楚庄王攻克郑国后,郑伯肉袒牵羊以迎,表示屈服。楚庄王认为他能取信于民,便释放了他,并退兵,与郑议和。事见《左传》宜公十二年。肉祖,袒衣陈体。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
"庄王曰":庄王说:“
"其君能下人":国君能够对人谦让,
"必能信用其民矣":委屈自己,
"遂舍之":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
"勾践之困于会稽":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
#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左传》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越军曾击败吴军于此)也。遂入越。越王(勾践)以甲循五千,保于会稽(山),使大夫种因昊大宰萦以行成。······越及吴平。《国语·越语下》载勾践“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臣妾于吴,谓投降吴国为其臣妾。
"而归臣妾于吴者":他到吴国去做奴仆,
"三年而不倦":好几年都不懈怠。
"且夫有报人之志":再说,
# 报人:向人报仇。
"而不能下人者":有向人报仇的心愿,
"是匹夫之刚也":却不能做人下人的,
"夫老人者":那老人,
"以为子房才有余":认为张良才智有余,
"而忧其度量之不足":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
"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何则":为什么这样说呢?
"非有生平之素":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
# 非有生平之素:犹言素昧平生(向来不熟悉)。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
"而命以仆妾之役":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
# 仆妾之役:指“取履”事。
"油然而不怪者":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
# 油然:盛兴貌。此谓悦敬之心油然而生。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
"而项籍之所以败者":项羽之所以失败,
"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籍唯不能忍":项羽不能忍耐,
"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
# 轻用其锋:轻率地消耗自己的兵力。
"高祖忍之":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
# 弊:疲困,衰败。
"此子房教之也":汉高祖能忍耐,
# 此子房教之也:这是张良教他的。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
#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封“假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荣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日:‘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赶紧提醒他不能得罪韩信。刘邦醒悟,便封韩信为齐王以笼络他。韩信后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
"高祖发怒":高祖为此发怒了,
"见于词色":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
"由此观之":从此可看出,
"犹有刚强不忍之气":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
"非子房其谁全之":不是张良,
# 非子房其谁全之?:不是张良,谁又能来保全他呢?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
#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日:‘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
"不称其志气":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
# 不称:不相称。
"呜呼":啊!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成为张良的原因吧!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留侯论》是一篇怀古咏史的散文。文章以张良的事迹为切入点,开篇提出“忍”这一核心观点,指出豪杰之士需有过人之节,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接着,苏轼围绕张良圯下受书、辅佐刘邦成就帝业等历史事件展开,分析张良从初时的血气方刚到后来学会隐忍的转变,强调“忍小忿而就大谋”对成就大业的重要性。同时,苏轼还将张良与项羽等人物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忍”的意义,借古论今,阐述为人处世、成就大事的哲理。
2. 写作手法
对比:文中运用大量正反对比,如将郑伯、勾践善于隐忍最终成功,与项羽刚愎自用、不能忍耐导致失败进行对比,突出“忍”对于成就大业的重要性,增强了说服力。引用论证:广征史实,列举张良圯下受书、狙击秦王、劝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等事例,围绕“能忍”展开论述,使观点有据可依,生动具体。借古抒怀:苏轼借张良的故事,传达“忍小忿而就大谋”的处世哲学,借古事论今理,既是对历史的解读,也是对现实人生的思考与启示。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立论,提出核心观点,作者开篇立论,指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并将“过人之节”聚焦到“忍”上,从“勇”的角度阐述,认为匹夫之勇非勇,能忍才是大勇,而能忍源于抱负远大、志向高远。这一观点新颖深刻,充满辩证法,点明了全文主旨,虽未指名道姓,但实际针对张良展开论述,为后文的具体论证奠定基础。第二段:从张良早年事迹论证“忍”。此段将张良狙击秦王与圯上受书两件事联系起来。指出张良狙击秦王是“不忍忿忿之心”的匹夫之勇,而圯上老人的一系列折辱行为,如堕履、命取履、命穿履等,是对张良忍耐力的考验,目的并非授书,而是“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其“能有所忍”。作者通过对张良和老人行动的细致分析,如描写张良“欲殴之”“强忍”“业为取履,因履之”“殊大惊,因目之”等心理和动作,生动展现了张良“忍”的深化过程,也证明了老人“意不在书”,而在培养张良的隐忍性格。第三段:引史为证,强化“忍”的重要性。先以郑伯能忍退敌、勾践能忍灭吴为例,说明忍在成就大事中的极端重要性,解释了圯上老人考验张良的动机。再概述老人“深折”张良的情景,证明其行为是对张良的考察试验。最后指出张良经此考验,达到了“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的境界,进一步强调“忍”对张良的重要意义,从动机和事实两方面深化了前文论述。第四段:结合刘邦项羽斗争,论证“忍”的实际效果。通过韩信求假封为齐王这一事件,将刘邦的胜利和项羽的失败归结为能忍和不能忍,并指出刘邦之能忍是由张良成全。这不仅阐述了能忍对张良、刘项事业的重大意义,还体现了圯上老人启导的巨大作用,使前文对张良“忍”的论证落到实处,大大增强了文章说服力。结尾以揣度子房状貌表现出能忍特征作结,新颖独特,韵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留侯论》是苏轼早年为应制科考试所作的史论散文,在文学史上地位重要。文章以“能忍”剖析张良成功根源,借古喻今传达处世哲学,融入苏轼人生思考,思想价值极高。写作上,立论新颖,打破常规从“能忍”评价张良;论证精妙,广征史实、正反对比,逻辑严密;行文气势磅礴,尽显汪洋恣肆文风。它作为史论经典,展现苏轼史论才华,成为立论文章典范,影响后世创作。其“文眼”——“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凝练表达大勇与能忍的关系,富含哲理,流传甚广。
# 东坡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而尤长于陈述叙事。留侯一论,其立论超卓如此。
明杨慎《三苏文范》
# 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尽操纵之妙。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苏文忠工文钞》卷十四引王慎中
# 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起,掀翻尽变,如广陵秋涛之排空而起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
上一篇:宋·苏轼《后赤壁赋》
下一篇:宋·徐俯《春游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