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òu
chì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shì
suì
shí
yuè
zhī
wàng
xuě
táng
jiāng
guī
lín
gāo
èr
cóng
guò
huáng
zhī
bǎn
shuāng
jiàng
jìn
tuō
rén
yǐng
zài
yǎng
jiàn
míng
yuè
ér
zhī
xíng
xiāng
ér
tàn
yuē
:“
:“
yǒu
jiǔ
yǒu
jiǔ
yáo
yuè
bái
fēng
qīng
liáng
?”
?”
yuē
:“
:“
jīn
zhě
wǎng
kǒu
lín
zhuàng
sōng
jiāng
zhī
ān
suǒ
jiǔ
?”
?”
guī
ér
móu
zhū
yuē
:“
:“
yǒu
dǒu
jiǔ
cáng
zhī
jiǔ
dài
shí
shí
zhī
。”
。”
shì
xié
jiǔ
yóu
chì
zhī
xià
jiāng
liú
yǒu
shēng
duàn
àn
qiān
chǐ
shān
gāo
yuè
xiǎo
shuǐ
luò
shí
chū
céng
yuè
zhī
ér
jiāng
shān
shí
nǎi
shè
ér
shàng
chán
yán
méng
róng
bào
dēng
qiú
lóng
pān
zhī
wēi
cháo
féng
zhī
yōu
gōng
gài
èr
néng
cóng
yān
huà
rán
cháng
xiào
cǎo
zhèn
dòng
shān
míng
yìng
fēng
shuǐ
yǒng
qiǎo
rán
ér
bēi
rán
ér
kǒng
lǐn
jiǔ
liú
fǎn
ér
dēng
zhōu
fàng
zhōng
liú
tīng
suǒ
zhǐ
ér
xiū
yān
shí
jiāng
bàn
liáo
shì
yǒu
héng
jiāng
dōng
lái
chì
chē
lún
xuán
cháng
gǎo
jiá
rán
cháng
míng
lüè
zhōu
ér
西
jiù
shuì
mèng
dào
shì
piān
xiān
guò
lín
gāo
zhī
xià
ér
yán
yuē
:“
:“
chì
zhī
yóu
?”
?”
wèn
xìng
míng
ér
zhī
zhī
chóu
zhī
fēi
míng
ér
guò
zhě
fēi
dào
shì
xiào
jīng
kāi
shì
zhī
jiàn
chù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逐句剖析

"是岁十月之望":这一年十月十五日,

# 望:十五。,是岁:此年,即元丰五年。

"步自雪堂":我从雪堂出发,

# 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将归于临皋":准备回临皋亭。

# 临皋: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二客从予":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

"过黄泥之坂":一起走过黄泥坂。

# 黄泥之坂: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霜露既降":这时霜露已经降下,

"木叶尽脱":叶全都脱落。

# 木叶:树叶。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

"人影在地":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

"仰见明月":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顾而乐之":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

"行歌相答":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 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已而叹曰":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

# 已而:过了一会儿。

"有客无酒":有客人却没有酒,

"有酒无肴":有酒却没有菜,

"月白风清":月色皎洁,清风吹拂,

"如此良夜何":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 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

"客曰":一位客人说:“

"今者薄暮":今天傍晚,

# 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迫,逼近。

"举网得鱼":我撒网捕到了鱼,

"巨口细鳞":大嘴巴,细鳞片,

"状如松江之鲈":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 松江之鲈: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

"顾安所得酒乎":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 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

"归而谋诸妇":我回家和妻子商量。

# 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

"妇曰":妻子说:“

"我有斗酒":我有一斗酒,

# 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藏之久矣":保藏了很久,

"以待子不时之须":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 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须,通“需”。

"于是携酒与鱼":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 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江流有声":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

"断岸千尺":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

# 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

"山高月小":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

"水落石出":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曾日月之几何":才相隔多少日子,

# 曾日月之几何:“曾日月之几何”二句: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曾,才,刚刚。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予乃摄衣而上":我就撩起衣襟上岸,

# 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

"履巉岩":踏着险峻的山岩,

# 履巉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

"披蒙茸":拨开纷乱的野草。

# 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踞虎豹":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

# 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踞:蹲或坐。

"登虬龙":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

# 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虬,龙的一种。

"攀栖鹘之危巢":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

# 栖鹘: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意为隼,鹰的一种。

"俯冯夷之幽宫":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 俯冯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这两句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这两句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

"盖二客不能从焉":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划然长啸":我大声地长啸,

# 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

"草木震动":草木被震动。

"山鸣谷应":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

"风起水涌":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予亦悄然而悲":我也觉得忧愁悲哀,

# 悄然:静默的样子。,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肃然而恐":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

# 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

"凛乎其不可久留也":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

# 留:停留。

"反而登舟":回到船上,

# 反:同“返”。返回。

"放乎中流":把船划到江心,

# 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

"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 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时夜将半":这时快到半夜,

"四顾寂寥":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

# 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

"适有孤鹤":正好有一只鹤,

"横江东来":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

# 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翅如车轮":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

"玄裳缟衣":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

# 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缟,白。衣,上衣。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戛然长鸣":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

# 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如白居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

"掠予舟而西也":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 掠:擦过。

"须臾客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

# 须臾客去:“须臾”二句: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

"予亦就睡":我也回家睡觉。

"梦一道士":梦见一位道士,

"羽衣翩仙":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

# 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翩仙,一作“蹁跹”。

"过临皋之下":走过临皋亭的下面,

"揖予而言曰":向我拱手作揖说:“

# 揖予:向我拱手施礼。

"赤壁之游乐乎":赤壁的游览快乐吗?”

"问其姓名":我问他的姓名,

"俛而不答":他低头不回答。

# 俛:同“俯”,低头。

"呜呼噫嘻":噢!哎呀!

# 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

"我知之矣":我知道你的底细了。

"畴昔之夜":昨天夜晚,

# 畴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昔,昨。

"飞鸣而过我者":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

# 过我:从我这里经过。

"非子也耶":不是你吗?

# 耶:一作邪。

"道士顾笑":道士回头笑了起来,

# 顾:回头看。

"予亦惊悟":我也忽然惊醒。

# 悟:一作“寤”。觉,醒。

"开户视之":开门一看,

"不见其处":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的赋作,为《赤壁赋》的姊妹篇。该赋以记游为主,借登岸履险的经历,展现作者复杂情思。开篇描绘真景真情,用质朴天然之笔,呈现壮阔画面,带来强烈视觉与心灵冲击,尽显雄浑壮阔之美;中间段落细腻刻画月夜登临的独特情趣,营造静谧美妙氛围,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最后借奇幻梦境,交融豁达胸怀、慕仙思想与内心苦闷。整篇赋行文自然流畅,空灵奇幻,不假雕琢,生动展现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令人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后赤壁赋》由苏轼创作,他因“乌台诗案”于元丰二年(1079年)被弹劾下狱,经营救后于当年十二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处于“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的艰难处境。元丰五年(1082年)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其怀着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记游的赋,借记述秋夜赤壁从准备出游、游览所见所感,到梦见道士化鹤的经历,描绘了赤壁的壮美景色与奇幻梦境,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以及内心怅然苦闷和对人生的思索。

2. 写作手法

骈散结合:文中采用骈文对仗,如“划然长啸,草木震动”,与散文自由句式结合,语言错落有致,如“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以散句感慨变迁,增强节奏感与抒情性。这种写法,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韵律美,又融入散文的自由笔调,使文章兼具诗意与哲理。虚实结合:文中实写冬夜登山、泛舟等具体场景,如“履巉岩,披蒙茸”,虚写孤鹤化道士的奇幻梦境,将现实困顿与精神追求交织,形成“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的意境,暗含对现实疏离与理想追求的矛盾。双关:结尾处“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指梦中道士倏然消失,实则暗含苏轼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字面意义是物理空间的“不见”,深层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如同“茫茫然不知何去”,呼应前文“江山不可复识”的怅惘。双关手法的运用使文本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了多重意蕴。。铺垫:“归而谋诸妇”一句为后文苏轼与友人携酒复游赤壁的行动完成关键铺垫。前文主客感叹“有客无酒”,陷入“月白风清”却无法尽兴的矛盾,此句通过妻子主动提供藏酒的日常对话,既化解了无酒困境,又以“藏之久矣”的细节暗示家人默契,将文人雅兴与生活气息自然融合。伏笔:文中“孤鹤横江东来”的描写,是苏轼精心设计的叙事伏笔。这只“翅如车轮,玄裳缟衣”的孤鹤,在夜半寂寥的江面上以“戛然长鸣”打破时空的沉寂,不仅以突兀的意象强化了苏轼独游赤壁时的孤寂感,更通过“掠舟而西”的动态轨迹,恰与后文梦境中“羽衣蹁跹”的道士自东而来的路径一致。这只孤鹤为后文写梦境中的道士埋下伏笔,使文章路宕起伏,摇曳生姿,引人入胜。

3. 分段赏析

《后赤壁赋》第一段从“是岁十月之望”至“以待子不时之须”,描绘了苏轼月夜漫步的闲适场景,交待了游赤壁之前的行动与准备。开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点明初冬月圆之夜,苏轼从雪堂步行回临皋的路线,引出夜游的偶然性。“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中“黄泥坂”既是泥泞小路的实写,也暗喻贬谪生活的困顿。“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用简练笔法勾勒出萧瑟冬景,落叶与寒霜既暗示人生境遇的冷寂,又与“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的清辉形成对比,反衬出主客“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的洒脱心境。末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的感叹制造叙事悬念,客人提到的“松江之鲈”通过鱼鳞细节勾起江南记忆,而苏轼妻子“藏之久矣”的藏酒,用家常对话化解无酒困境,“不时之须”的日常感让夜游更显真实。“谋诸妇”的细节尤为巧妙——妻子提前备酒的默契既显家人温情,又为下文携酒重游做好铺垫。第二段自“于是携酒与鱼”至“掠予舟而西也”,展现赤壁夜游的奇幻历程。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这四句,“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用江涛轰鸣与峭壁陡立,营造出与前赋截然不同的险峻景象。“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既写冬季赤壁山高月远、水退石现的真实地貌,这才诱发了主客弃船登岸攀岩的雅兴。攀登时的“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连用四个动作,“虎豹”形容怪石嶙峋,“虬龙”描绘古木盘曲,将静物写得野性十足,折射出苏轼渴望挣脱现实束缚的内心。“划然长啸”引发草木震动、山谷回响,把个人情绪扩展为天地共鸣,也不禁产生忧惧之心,“肃然而恐”又让情绪急转直下,最终在“凛乎其不可留也”的仓促中,返回小船,暗示超脱现实终究要回归人间困境。文章写到这里又突然加入神来一笔。夜半江心突现的孤鹤“玄裳缟衣”,黑白分明的羽色,“戛然长鸣”的锐利声响与“掠舟而西”的飞掠姿态,打破夜游的闲适氛围,为孤寂的作者再添悲悯,也为后文梦境埋下伏笔。第三段从“须臾客去”至结尾,通过梦境升华哲思。苏轼梦中见到的“羽衣蹁跹”道士,猜测是昨夜游赤壁时遇到的孤鹤的化身,“揖予”“顾笑”的神秘互动,透露出作者在仕隐矛盾中的苦闷。仕途受挫的苏轼本想借山水排遣愁绪,却在“悄然而悲”中未能解脱。结尾“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以雪夜空寂的场景收束:道士的消失既是梦醒后的现实,又隐喻着“出世入世皆不可得”的迷茫,与前文“江山不可复识”的感慨形成呼应。这种用具体景象表达抽象思考的手法,使“人生如梦”的感叹不再空洞。

4. 作品点评

《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篇赋。该赋作围绕苏轼黄州夜游赤壁展开,通过精妙的写景叙事,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开篇以“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等简洁语句勾勒出初冬赤壁的萧瑟景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生动地描绘出赤壁在冬日里的独特风貌,为后文的游历情节埋下伏笔。文中“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等动作描写,细腻地展现了苏轼率真洒脱的个性以及登山的艰险,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写作特色方面,苏轼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手法。如虚实结合,“孤鹤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以及结尾那神秘的孤鹤化道士的梦境,将现实与奇幻巧妙融合,增添了文章的空灵奇幻之感,同时也传达出苏轼复杂的心理状态。再如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氛围,“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不仅体现了自然的变化,也暗示了苏轼人生境遇的巨大转变,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文章结尾“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表面看是梦中的道士消失不见,实则暗喻苏轼对前途、理想、追求、抱负的迷茫与思考,深化了文章的内涵。从历史或文学地位来看,《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共同构成了苏轼赤壁赋的姐妹篇,丰富和发展了赋这一文学体裁。其独特的行文风格、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有道上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

# 此赋结处,用韩文公《石鼎》处弥明。意指鹤至户为道士,亦暗使高道传青城山,徐左卿化鹤以此也。

明杨慎《三苏文范》

# 《前赤壁赋》为禅法道理所障,如老学究着深衣,遍体是板;后赋平叙中有无限光景,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

明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引袁宏道

# 前赋说道理,时有头巾气。此则空灵奇幻,笔笔欲仙。

明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引李贽

# 《赤壁》后赋,直平叙去,有无限光景。

明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引华淑

# 闲闲叙起,不必定游赤壁,不必定约某客。“乐”字伏后。仍用“风”“月”二字,乃长公一生襟期,已引起游意。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幻极矣,乃神似《南华》,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 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缺一不可。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引林西仲

# 岂惟无鹤无道士,并无鱼,并无酒,并无客,并无类壁,只有一片光明空阔。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 前赋设为问答,此赋不过写景叙事。而寄托之意,悠然言外者,与前赋初不殊也。

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

# 飘脱之至。前赋所谓冯虚御风,羽化登仙者,此文似之。

近代沈石民《三苏文评注读本》

# 前篇是实,后篇是虚。虚以实,至后幅始点醒。奇妙无以复加,易时不能再作。

近代林纾《古文辞类纂·集评》引王文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石钟山记》

下一篇:宋·苏轼《留侯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