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
xíng
xiāng

朝代:唐作者:吴叔达浏览量:2
shèng
rén
chuí
zhèng
jiào
wàn
qǐng
cháng
chuán
zhì
yán
wéi
běn
xiū
shēn
xíng
nǎi
xiān
xiāng
nìng
quē
xiāng
zài
piān
róng
dāng
zhōng
zhēn
dòng
tiān
míng
bǎo
zhì
dào
tōng
xuán
qiān
yóu
néng
yìng
yún
ěr
zhě
yān

译文

圣人留下的政教,恳请世世代代永远传承下去。树立志向言语是根本,修养自身行动要先行。言语和行动相互依赖,怎么能缺少任何一方呢,它们相互配合,关键在于不偏不倚。荣耀与耻辱都应当由自己承担,忠诚坚贞必定能感动上天。崇高的名声如同珍贵的宝物,高深的道理也玄妙深奥。相隔千里道德的力量仍然能够相互呼应,更何况是身边近处呢。

逐句剖析

"圣人垂政教":圣人留下的政教,

# 政教:政治与教化。

"万古请常传":恳请世世代代永远传承下去。

"立志言为本":树立志向言语是根本,

"修身行乃先":修养自身行动要先行。

"相须宁得阙":言语和行动相互依赖,怎么能缺少任何一方呢,

# 须:依靠。

"相顾在无偏":它们相互配合,关键在于不偏不倚。

"荣辱当于己":荣耀与耻辱都应当由自己承担,

"忠贞必动天":忠诚坚贞必定能感动上天。

"大名如副宝":崇高的名声如同珍贵的宝物,

# 副宝:应为“副实”,名与实相符。宝:一作实。

"至道亦通玄":高深的道理也玄妙深奥。

# 通玄:通晓玄妙之理。

"千里犹能应":相隔千里道德的力量仍然能够相互呼应,

"何云迩者焉":更何况是身边近处呢。

# 迩: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言行相顾》是唐代诗人吴叔达创作的五言排律。此诗开篇点明圣人垂示的政教值得万古传承,奠定尊崇先贤道德准则的基调。接着强调立志以言语为根本,修身则以行动为先,突出言行在个人修养中的关键地位与先后顺序。而后阐述言行相互依存,不可偏废,且应秉持公正无偏的原则。诗中还表明个人要对自身荣辱负责,秉持忠贞之德定能感动上天。将大名比作珍贵宝物,凸显良好声誉的价值,又提及至道通玄,体现道德修养的深奥。最后指出即便相隔千里,道德的力量依然能产生影响。全诗意在劝诫人们重视道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以公正无私的态度为人处世,展现出对高尚品德的推崇以及对道德力量深远影响的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圣人垂政教,万古请常传”两句开篇立论。“圣人”作为道德与智慧的象征,其传承的政教体系被诗人赋予永恒价值,一个“垂”字形象勾勒出圣人自上而下传递教化的庄重感,而“请”字以祈使语气强化了对政教传承的殷切期望,奠定全诗尊崇先贤道德准则的基调。“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两句聚焦个人修养。“言为本”点明言语是立志的根基,强调言辞对确立志向的重要性;“行乃先”则突出行动在修身中的优先地位,将“言”与“行”的关系置于核心。此句对仗工整,用简明的逻辑,揭示出道德修养中语言与行动相辅相成的本质。“相须宁得阙,相顾在无偏”两句深化论述。“相须”“相顾”分别描绘言行相互依存、彼此照应的状态,“宁得阙”以反问语气强调二者缺一不可;“无偏”则要求言行一致且公正无偏,诗人用严谨的措辞,阐明了言行关系中不可或缺与公平平衡的原则。“荣辱当于己,忠贞必动天”两句升华主题。“当于己”将个人荣辱的责任归于自身,倡导自省与担当;“动天”则以夸张手法,赋予忠贞品德超越性的力量,暗示坚守忠贞终将获得上天眷顾,从个人责任延伸至精神信仰层面,增强道德准则的神圣感。“大名如副宝,至道亦通玄”两句运用比喻与抽象表达。将“大名”比作“副宝”,以宝物的珍贵凸显声誉的价值;“至道通玄”则将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形容为玄妙深邃,既肯定品德修养带来的现实意义,又揭示其蕴含的哲学深度。“千里犹能应,何云迩者焉”两句收束全诗。“千里”与“迩者”形成空间对比,以反问句式强调道德力量不受距离限制,即便相隔遥远也能相互呼应,进一步凸显道德准则跨越时空的普适性与深远影响力,使全诗的道德劝诫更具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施肩吾《杂曲歌辞·古曲五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禁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