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垂政教":圣人留下的政教,
# 政教:政治与教化。
"万古请常传":恳请世世代代永远传承下去。
"立志言为本":树立志向言语是根本,
"修身行乃先":修养自身行动要先行。
"相须宁得阙":言语和行动相互依赖,怎么能缺少任何一方呢,
# 须:依靠。
"相顾在无偏":它们相互配合,关键在于不偏不倚。
"荣辱当于己":荣耀与耻辱都应当由自己承担,
"忠贞必动天":忠诚坚贞必定能感动上天。
"大名如副宝":崇高的名声如同珍贵的宝物,
# 副宝:应为“副实”,名与实相符。宝:一作实。
"至道亦通玄":高深的道理也玄妙深奥。
# 通玄:通晓玄妙之理。
"千里犹能应":相隔千里道德的力量仍然能够相互呼应,
"何云迩者焉":更何况是身边近处呢。
# 迩:近。
1. 分段赏析
“圣人垂政教,万古请常传”两句开篇立论。“圣人”作为道德与智慧的象征,其传承的政教体系被诗人赋予永恒价值,一个“垂”字形象勾勒出圣人自上而下传递教化的庄重感,而“请”字以祈使语气强化了对政教传承的殷切期望,奠定全诗尊崇先贤道德准则的基调。“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两句聚焦个人修养。“言为本”点明言语是立志的根基,强调言辞对确立志向的重要性;“行乃先”则突出行动在修身中的优先地位,将“言”与“行”的关系置于核心。此句对仗工整,用简明的逻辑,揭示出道德修养中语言与行动相辅相成的本质。“相须宁得阙,相顾在无偏”两句深化论述。“相须”“相顾”分别描绘言行相互依存、彼此照应的状态,“宁得阙”以反问语气强调二者缺一不可;“无偏”则要求言行一致且公正无偏,诗人用严谨的措辞,阐明了言行关系中不可或缺与公平平衡的原则。“荣辱当于己,忠贞必动天”两句升华主题。“当于己”将个人荣辱的责任归于自身,倡导自省与担当;“动天”则以夸张手法,赋予忠贞品德超越性的力量,暗示坚守忠贞终将获得上天眷顾,从个人责任延伸至精神信仰层面,增强道德准则的神圣感。“大名如副宝,至道亦通玄”两句运用比喻与抽象表达。将“大名”比作“副宝”,以宝物的珍贵凸显声誉的价值;“至道通玄”则将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形容为玄妙深邃,既肯定品德修养带来的现实意义,又揭示其蕴含的哲学深度。“千里犹能应,何云迩者焉”两句收束全诗。“千里”与“迩者”形成空间对比,以反问句式强调道德力量不受距离限制,即便相隔遥远也能相互呼应,进一步凸显道德准则跨越时空的普适性与深远影响力,使全诗的道德劝诫更具感染力。
上一篇:唐·施肩吾《杂曲歌辞·古曲五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