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曾向五陵游":往年曾经到五陵去旅游,
# 五陵:汉代五座皇帝的陵墓,因当时每立一陵都把四方富豪和外戚迁至陵墓附近居住,故又指代豪贵所居之处。
"子夜歌清月满楼":子夜歌声清丽月光满楼。
# 子夜:半夜。又南朝乐府民歌有《子夜歌》数十首,皆为吟咏男女爱情的,歌极清丽。此处双关。
"银烛树前长似昼":树前点上明烛亮如白昼,
# 银烛:明烛。
"露桃华里不知秋":身处美女群中忘掉春秋。
# 里:一作下。
"西园公子名无忌":席中风流公子名叫无忌,
# 无忌:本为信陵君之名,此处指代曹丕。,西园公子:指曹丕。西园,在今河南临漳县西,为曹操所筑。
"南国佳人号莫愁":座上俊俏佳人号称莫愁。
# 莫愁:女子名。
"今日乱离俱是梦":如今碰上乱世都成幻梦,
# 俱是:都是。
"夕阳唯见水东流":夕阳西下只见江水东流。
# 唯见:只见。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忆昔》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以浓丽的色彩描绘了昔日长安豪门的繁华景象,结尾陡然转折,转而描写当下的沧桑离乱,往事如幻,大唐王朝已如夕阳西沉。诗人表面看似在怀念长安往日的辉煌,实则暗含对豪门贵族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的讽刺与批判,同时抒发了对国运衰颓的感慨与对家国离乱的深切忧虑。
2. 写作手法
用典:“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无忌”本是战国时期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莫愁”是古代传说中一位美丽的女子。这里借这两个名字指代往昔繁华生活中的公子佳人,使诗歌语言更加凝练,增添了历史文化底蕴。双关:“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通过双关,诗人既描绘了昔日的繁华景象,又讽刺了贵族们的放纵与无知,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象征:“夕阳唯见水东流”中“夕阳”常象征着事物的衰落、消,这里象征着唐朝昔日的繁荣昌盛已走向衰落。而“水东流”,水的一去不返象征着往昔如梦的繁华生活再也无法重现,诗人借此表达对唐朝昔盛今衰的感慨,以及对如今身处乱离时代的无奈与悲痛。
3. 分段赏析
首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从回忆起笔,诗人追忆当年在长安游历时所见的情景。“五陵”原指汉代帝王的五座陵墓,因每立一陵,便将四方豪族外戚迁至附近居住,故“五陵”又代指豪贵聚居之地。诗中的“五陵”即指都城长安。白居易《琵琶行》有云:“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诗人印象最深的是夜半时分,豪门贵族仍在追欢逐乐,灯红酒绿,沉溺声色。“子夜”既指夜半子时,也指乐府古曲《子夜歌》,其内容多咏男女情爱。首联描绘了明月清辉下高楼歌舞升平的景象,实则暗含讽刺之意。颔联“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继续描写豪门贵族昼夜不分、春秋不辨的奢靡生活。“长似昼”指他们昼夜颠倒,以昼当夜,沉醉于声色之中。“露桃花里不知秋”化用《宋书·乐志》中《古辞鸡鸣桑树巅》的“桃生露井上”,意指贵族们只知享受春风桃李,却不知肃杀之秋,暗讽他们只顾享乐,无视国家兴亡。这一联在华丽的语言背后,渐露诗人的嘲讽之意。颈联“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巧妙借用历史人物,进一步讽刺公子王孙的肆无忌惮与放荡不羁。“西园公子”原指魏文帝曹丕,曹植《公宴诗》有云:“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无忌”本为战国信陵君名号,此处取其字面义,指王孙贵族无所顾忌、恣意享乐。“莫愁”则指石城莫愁,善歌舞,此处借用其名,既指歌舞女不解国事,又暗指贵族们醉生梦死,无视国之将倾。这一联对仗工整,巧用典故,蕴含深沉感慨,令人深思。尾联“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笔锋一转,将思绪拉回现实。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昨日的繁华与今日的乱离,恍如一梦。此叹实则包含了对前文所写奢靡生活的谴责。末句以景作结,夕阳西下,逝水东流,暗淡的景象与悲凉的意境,既预示大唐帝国的没落,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悲怆。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思想情感上表达得十分鲜明,而在艺术上则展现出两大特色:其一,善用典故与史事,使诗意含蓄而深邃。全诗虽描绘花月管弦、裘马脂粉的繁华景象,但其真意却如雾里看花,隐约缥缈,不露痕迹。诗人的感慨借由婉转而多讽的笔调,显得更加深沉,耐人寻味。其二,诗人巧妙运用双关、象征、暗示等多种修辞手法,传递出弦外之音与言外之意。这些手法的错综运用,既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又使其意蕴更加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 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一首,罗隐《梅花》“吴王醉处十涂里”一首,李郢《上裴晋公》“四朝忧国鬓成丝”一首,皆晚唐之绝唱,可与盛唐峥嵘,唯具眼者知之。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意尽(“今日乱离”句侧)。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黄巢之乱,京师荡然,端己避难于蜀,故言我昔游五陵。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唐孟庄曰:五六取对亦巧,尾句不说出,妙甚。陈继儒曰:三四晚唐高调。蒋一梅曰:用事切题,出人意表,有游戏三昧之意。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前解,写昔年,后解,写今日。此是唐人大起大落文字。细玩午夜“午”字、清歌“清”字、月满楼“满”字,此一句七字中间便全有“长似昼”、“不知秋”一片靡曼连延之意。不谓后解一变,遂成夕阳流水,如此迫蹙(首四句下)。”此“西园公子”、“南国佳人”二句,正如谚云“点鬼簿”相似。言如许若干人数,今日一总化为乌有。“惟见水东流”上,又加“夕阳”二字,眼看如此一片荒凉迫蹙也(末四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冯班:韦公诗篇篇有“夕阳”。
明末清初冯舒、冯班《二冯先生评阅才调集》
# 凡读此等诗,未有不眉飞色舞者。
清黄周星《唐诗快》
# 朱东岩曰:此篇通首着眼在“昔年”、“今日”四字。一是忆其游,二是忆其盛。三四紧承次句,细玩“午夜清歌月满楼”七字中,便含有“长似昼”、“不知秋”一片繁华景色在内。“西园公子”、“南国佳人”,乃是诗家点染笔墨处,言如许豪华歌舞,今日总付一梦。“惟见水东流”上,又加“夕阳”二字,眼见一派都是荒凉景色也。
《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
# 韦庄诗“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字莫愁”,对偶甚工,然以魏文作信陵,殊招物议,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
# 诏按:此诗以时遭乱离,追思长安盛时而作。所云“西园公子名无忌”,不过谓当日五陵年少恣意行乐,直当以“无忌”名之,非误以子建为信陵也。焦竑《笔乘》谓其流利可喜,独以一语之疵,终拫连城之价,不亦以辞害志乎!
清杜诏、杜庭珠(编选)《中晚唐诗叩弹集》
# 吴昌祺云:“长似昼”、“不知秋”,语有微意。五六取对之工,故以“西园”称信陵。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前六皆忆昔,七八伤今。
清屈复《唐诗成法》
# 此诗时遘乱离,追忆昔时而作,极风美流发。唯第五语“西园公子”,或指陈思,然与魏无忌、长孙无忌俱不相合,不免有凑句之病。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无限感慨。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上六句俱言昔日宴游,太平时叙,极意欢娱。结言乱离之后回首当时,竟成梦寐,而夕阳西下,水自东流,真令人悲叹不尽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上六句都是昔年佳境,结用“今日”掉转,“忆”字神理尽出。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婉约可爱。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咏史有三体:一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左太冲之《咏史》是也。一为隐括其事,而以咏叹出之,张景阳之《咏二疏》、卢子谅之《咏蔺生》是也。一取对仗之巧,义山之“牵牛”对“驻马”,韦庄之“无忌”对“莫愁”是也。
清袁枚《随园诗话》
# 作富贵语,不必金、玉、珠、宝也,如“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冥濛细雨中”……仅写雨及月,而富贵气象宛然。然尚有楼、台、殿、阁字也。温八叉诗云“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韦端己诗“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第二等人家即无此气象。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
上一篇:唐·杜甫《田舍》
下一篇:唐·施肩吾《杂曲歌辞·古曲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