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夜泛清瑟":长夜里一片清凉,
# 清瑟:清凉寒冷。,泛:弹,犹流荡。,遥夜:长夜。
"西风生翠萝":绿色萝叶间吹起了西风。
# 翠萝:翠绿的草地。
"残萤委玉露":残萤栖息在露珠晶莹的花草之间,
# 玉露:晶莹的露珠。,委:一作栖,又作“椟”,委身,托身之义。
"早雁拂银河":雁群掠过初秋的星空。
# 银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银:一作金。,拂:掠过。
"高树晓还密":晨光里高大的树木,依旧是枝繁叶密,
# 还密:尚未凋零。还:一作犹。
"远山晴更多":晴空下重叠的远山,显得分外清晰。
"淮南一叶下":当枝头飘落下黄叶一片,
# 淮南一叶下: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叶下:叶落。
"自觉老烟波":我料想洞庭湖定是波浪涌起。
# 老烟波:一作洞庭波。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觉:觉悟。
晚唐诗人
许浑(788~852?),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和进士,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许浑的诗长于律体,多登临怀古之作,抚今追昔,感慨兴亡。文辞工丽,属对精切,声律谐婉。送别唱酬之作亦堪讽咏。《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较有名。《金陵怀古》《凌歊台》等诗为其代表作。今有《丁卯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该诗描绘了早秋时节如残萤栖露、早雁拂河、高树尚密、远山清晰等景象,借景巧妙表达出诗人在仕途无路下,对未来前途的迷惘困惑,无奈的孤寂之情,以及不甘归隐终老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颈联“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近处写高大的树木,远处写晴日里的远山,使画面富有层次感,让读者能感受到早秋景色的丰富多样。俯仰结合:“残萤委玉露”是俯写的画面,“早雁拂银河”则是仰写的场景。通过俯写残萤和仰写早雁,诗人将地面与天空的景物相结合,使诗歌的画面有了上下的维度,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动静结合:颔联“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残萤静栖于玉露之上是静景,早雁拂过银河是动景,动静相互映衬,既写出了秋夜的静谧,又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性,同时也巧妙地将时间从夜晚过渡到黎明。寓情于景:首联“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的秋夜之景,长夜漫漫,清瑟之声在夜空中飘荡,西风在翠绿的藤萝间吹拂。诗人并未直接倾诉内心的愁苦,却借这弥漫在长夜中的清瑟之音,将内心的孤寂与惆怅之情委婉地传递出来。用典:首联中“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诗人借宋玉《楚辞・九辩》中“靓青秋之遥夜兮,心缭惋而有哀”的句意,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在秋夜中的哀伤之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首联从秋夜切入,漫漫秋夜中,弥漫着清冷的气息。西风从翠绿的草地间悄然兴起。这两句诗,从感觉过渡到视觉,由静至动,衔接极为自然,且寓情于景。表面上诗人只是客观陈述自身感受,但若联系宋玉《楚辞·九辩》中“靓青秋之遥夜兮,心缭惋而有哀”的诗句,便能领会诗人主观意识所起的作用。颔联选取了两个典型景象:残萤栖息于晶莹的露珠之上,早飞的大雁掠过银河。一静一动,一俯一仰,一近一远,相互对照,相映成趣,自然而然地将时间从夜晚推进到黎明。随着时间推移,拂晓来临,所见景物愈发清晰。颈联描绘了高大树木愈发茂密,远处山岭因秋高气爽、天气晴好,显得更加真切,数量仿佛也变多了。以上六句,时间顺序安排得有条不紊,所选景物皆是早秋特定时段的典型物色,让人宛如观赏一幅幅早秋连环画。诗中凄清、萧瑟之景,隐隐透露出诗人无奈的孤寂之感。尾联堪称诗的点睛之笔。淮南一片树叶落下,引发了作者的身世之感,为自己将终老于雾霭苍茫的江边而哀伤。常言“一叶知秋”,一片落叶既预示秋天将至,也勾起作者身世飘零、身不由己与仕途无路的感慨。作者由落叶联想到自己将在江边度过余生,作为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内心哀痛不言而喻。
4. 作品点评
《早秋三首(其一)》这首诗描绘景物时,诗人从听觉、视觉的高低远近下笔,描写细腻,层次分明。无论是写景,还是运用典故,都贴切自然,紧紧围绕“早秋”主题。
# (“残萤”二句)全是韵胜。(“高树”二句)此等处景真,尤在理足。
清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上卷
# (一、二)字字切“早”。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卷五
# 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
唐韦庄《题许浑诗卷》评曰
上一篇:唐·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下一篇:唐·王建《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