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也":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
"多谢洛城人":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
# 洛城人:即洛阳人。洛城:洛阳。,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晋陶潜《赠羊长史》诗:“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角,精爽今何如?”洛城:洛阳(今属河南)。
"弱柳从风疑举袂":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
# 袂:衣袖。,弱柳:柳条柔弱,故称弱柳。南朝陈张正见《赋得垂柳映斜溪》:“千仞青溪险,三阳弱柳垂。”
"丛兰裛露似沾巾":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
# 裛露:沾上露水。裛:通“浥”,沾湿。,丛兰:丛生的兰草。
"独坐亦含颦":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 颦:皱眉。
"春去也":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
"共惜艳阳年":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
# 艳阳年:即艳阳天,阳光灿烂的春天,这里指暮春。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诗:“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里,飞舞两楹前。兹辰自为美,当避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
"无辞竹叶醉尊前":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
# 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尊:同“樽”,酒杯。唐马戴《赠友人边游回》诗:“尊前语尽北风起,秋色萧条胡雁来。”,竹叶:竹叶酒。,无辞:无语,默默地。
"惟待见青天":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 青天:无云的天,指晴天。,惟待:只等。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惜春词。第一首词以春恋人为线索,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一位洛阳少女对春天的珍惜与哀愁,表达了她的惜春、伤春之情;第二首词则转而抒写词人自身的惜春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奈的伤感,既蕴含着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又彰显了对流逝岁月的珍视。全组词巧妙地将人情与物态融为一体,构思独具匠心,手法灵活多变。其语言质朴无华,结构却紧凑而奇巧,充分展现了“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风格。
2. 写作手法
拟人:通过拟人化手法,将春天赋予人的特性,如“春恋人”,使得春天的离去仿佛是一个有情感的离别,增强了词的情感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借景抒情:词中通过对弱柳、丛兰、桃花、流水等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和抒发词人对春天的珍惜、哀愁和无奈之情。这些景物成为词人情感的载体,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远。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词以伤春为主题,开篇便描绘春天向人告别的情景,以柳、兰比喻春天,含泪挥手作别,情感深沉。随后,笔锋一转,刻画一位女子的惜春之情,她既惋惜春天的离去,又感春天对她依依难舍。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情感动作赋予春天,表达了依依难舍和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深深的惜春、伤春之情。此词构思巧妙,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尽显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之艺术特色。“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此句情感浓郁,“去也”二字饱含深情。临别之际的一声“去也”,胜过千言万语,其中蕴含着不忍、不愿却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情感。柳永《雨霖铃》中的“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去”字,亦是此意。从春天即客观的一方而言,是如此;从爱春、惜春即主观的一方而言,“去也”二字更添愁绪。《西厢记·长亭送别》有云:“听得道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借此句注解“去也”,不难想象那爱春、惜春却又无法留春的惆怅。“多谢洛城人”一句,视角转换,以春天之口,向惜春之人致意。短短七字,两种视角,挥洒自如,尽显作者杰出的想象力和文字驾驭能力。接着,“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紧承前句,不写人惜春,而写春恋人,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送春图。柳条随风轻摇,如衣袖挥别;兰花沾露,似美人泪湿纸巾。“独坐亦含颦”此句转写惜春之人,即词中抒情主人公。一“独”字,尽显其寂寞惆怅。春光曾给她欢乐与安慰,激励她追求理想,然春去花谢,欢乐成空,安慰变失望,理想亦落空。愁绪煎熬,坐卧不安。“亦”字表明,除独坐外,独眠、独酌、独吟皆无法排遣愁绪。百无聊赖中,惟独坐以自持,然久坐仍不免愁绪缠身,颦眉蹙额。第二首词主旨为惜春,抒情线索清晰,中心突出。前两句词意转折,次句“艳阳年”与第三句“桃花流水”字面亦转折,两个七言对偶句与结句在虚实关系上再转折,层层深入,传出词人心头充溢的惜春意绪。“春去也。共惜艳阳年。”首句重复第一首发端,加深咏叹意味,强化伤春、惜春情感,与第一首相呼应,感慨春天将逝。“艳阳年”即阳光灿烂之春天,“余春”尚在,劝人珍惜最后时光,赏玩暮春风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描写词人惜春之打算。桃花凋落,飘洒溪水,乃暮春常见之景。若桃花落尽,春天便真消逝无踪。词人愿席地坐溪水边,面对落花流水,斟春竹叶酒,慢饮、静看、沉思。“惟待见青天。”表达词人希望惜春行为能实现之心声。纵风景无限,若遇淫雨连绵、路滑泥烂之天,打算便落空。故诗人末句祈愿老天赐无云无风之大好晴天。
4. 作品点评
这两首词巧妙运用了拟人手法,展现了从人到春,再由春到人的三次主角巧妙转换。作者并未直接描绘人惜春之情,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春惜人之态入手,将人情与物态巧妙融合为一体。其构思独具匠心,手法灵活多变;语言虽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结构紧凑而奇巧。全词充分彰显了诗人乐府小章“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独特艺术魅力。
# 仿佛隋音。
明陆时雍《唐诗镜》卷三十六
# 刘宾客词也,一时传唱,乃名为《春去也》曲。
清沈辰垣《御选历代诗余》卷一百二十引《古今词话》
# “春去也”云云,刘宾客词也。一时传唱,乃名为《春去也》曲。
清沈雄《古今词话》
# 婉丽。
清陈廷焯《别调集》卷一
# 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也。刘梦得《忆江南》“春去也”云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唯其出自唐音,故能流而不靡,所谓‘风流高格调’,其在斯乎。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 作伤春词者,多从送春人着想。此独言春将去而恋人,柳飘离袂,兰浥啼痕,写春之多情,别饶风趣,春犹如此,人何以堪!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这样解散五七言律绝的整齐形式,而又运用它的平仄安排,变化它的韵位,就为后来“倚声填词”家打开了无数法门,把文字上的音乐性和音乐曲调上的节奏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长短句歌词的发展。”
现代龙榆生《词曲概论》上编
上一篇:唐·唐彦谦《采桑女》
下一篇:唐·许浑《早秋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