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sāng

朝代:唐作者:唐彦谦浏览量:2
chūn
fēng
chuī
cán
sāng
cái
qīng
zuǐ
qīn
chén
tàn
cǎi
shuí
jiā
shǒu
wǎn
cháng
tiáo
lèi
suì
chū
mián
dāng
shí
jīn
suì
chūn
hán
fàng
chí
chóu
tīng
mén
wài
cuī
guān
jiā
èr
yuè
shōu
xīn

译文

春寒的风吹拂着细如蚂蚁的蚕,桑树刚长出的嫩芽如同青鸦的嘴。凌晨时分,是谁家女子在采桑?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泪水像雨点般落下。去年此时,幼蚕刚进入眠期。今年春寒料峭,桑叶却迟迟未长。愁闷中听见门外里胥的催逼声,官府竟在二月就强征新丝。

逐句剖析

"春风吹蚕细如蚁":春寒的风吹拂着细如蚂蚁的蚕,

"桑芽才努青鸦嘴":桑树刚长出的嫩芽如同青鸦的嘴。

# 青鸦嘴:桑芽。,努:用力冒出。

"侵晨探采谁家女":凌晨时分,是谁家女子在采桑?

# 侵晨:凌晨。

"手挽长条泪如雨":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泪水像雨点般落下。

# 挽:攀着。

"去岁初眠当此时":去年此时,幼蚕刚进入眠期。

# 岁:年。

"今岁春寒叶放迟":今年春寒料峭,桑叶却迟迟未长。

# 春寒:指春天倒寒。

"愁听门外催里胥":愁闷中听见门外里胥的催逼声,

# 里胥:古代的一种官职。

"官家二月收新丝":官府竟在二月就强征新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桑女》是晚唐诗人唐彦谦创作的七言律诗,以唐末赋税苛重为背景,诗歌聚焦采桑女的劳作困境:“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以工笔刻画早春物候,用“努”字拟人化桑芽,暗喻生命萌发的艰难。同时也直指统治者横征暴敛的腐朽本质。全诗语言质朴凝练,通过物候描写、心理刻画与制度批判的三重交织,在冷静叙事中透出深切的人文关怀,体现晚唐诗歌直面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唐彦谦(?~893?),唐代诗人。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应进士试十余年不第,后避乱居汉南。曾任河中节度副使,历任晋、绛、阆、壁等州刺史。唐彦谦博学多才,擅书画音乐博饮之技。其诗初学温庭筠、李商隐,用事精巧,诗风纤丽。尤擅长七言诗,语言清丽,用典精巧隐僻,对偶工切,对宋代西昆诗人颇有影响。后崇尚杜甫,转趋淳雅壮丽。代表作品有《七夕》《夜蝉》《秋晚高楼》《过长陵》等。著有《鹿门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六月发布政令:“诸县夏税须折缴绫、绢、絁、绸、丝、绵等物。”虽然名目繁杂,但明确规定在夏季开征。因必须待夏粮收获后,百姓方能置办丝织品缴纳。然而至唐末,朝廷财政困窘,统治者变本加厉搜刮,竟将夏税征收时间大幅提前。此情形恰为这首诗提供了侧面写照,展现制度演变带来的社会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以唐末蚕桑女采桑为题材,通过描写春寒蚕小、桑芽未展的自然困境与官府二月催丝的矛盾,揭露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暴政,表达对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桑芽才努青鸦嘴”​“努”字赋予桑芽以人的动作,将嫩芽破枝生长的动态拟作青鸦啄食之态,既写桑芽初绽的倔强,又暗喻采桑女在春寒中劳作的艰辛——桑芽未展,蚕事未兴,而官府催税已至,自然生机与人间疾苦形成张力。对比:“去岁初眠当此时”与“今岁春寒叶放迟”形成对比,去年此时桑叶应时成熟可供采撷,今岁却因倒春寒致桑芽迟绽,通过气候异变与农时规律的冲突,暗写自然法则对人工劳作的无情碾压。诗人刻意将“春寒”这一不可抗力置于“叶放迟”的结果之前,既凸显桑农面对天时的无力感,又以“去岁”“今岁”的循环暗示灾厄的持续性。尾句“用不着泪如雨下”在看似劝慰的语调中,实则暗藏更深的悲悯——采桑女无需自责劳作无获,因其困境源于天道无常而非个人怠惰,这种“非战之罪”的书写,将自然气候异变转化为对封建赋役制度残酷性的隐性批判。

3. 分段赏析

首联“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以工笔细描开篇,将蚕幼体比作“细如蚁”,凸显其脆弱;“桑芽才努青鸦嘴”运用拟人手法,“努”字赋予桑芽破土而出的动态感,既精准刻画早春物候特征,又暗含生命萌发的艰难。此联通过蚕小桑幼的对比,为后文官府苛税埋下伏笔。颔联“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镜头转向采桑女,“侵晨”点明劳作之早,“手挽长条”展现动作细节,“泪如雨”直击人物悲苦情态。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清晨采桑却无桑可采的矛盾场景,泪雨意象强化了生存压迫的沉重感。颈联“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通过时序对比揭示困境根源。“去岁”与“今岁”形成反差,春寒导致桑叶迟发,蚕事受阻。此联以冷静叙述暗含天灾与人祸的双重压迫,为尾联官府催税的荒诞提供逻辑支撑。尾联“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以听觉意象“愁听”收束全诗,里胥催逼的声响打破画面静默,将自然时序与政治暴政形成尖锐对立。“二月收新丝”的荒诞指令,揭露唐末统治者置民生于不顾、横征暴敛的腐朽本质,完成对“苛政猛于虎”的主题升华。

4. 作品点评

此诗结构严谨,叙事流畅,将采桑女劳作艰辛与愁绪交织的景况摹写得丝丝入扣,深刻揭露广大女性生存困境与统治者对黎庶的残酷剥削。语言简练而心理描摹入微,情感浓烈处暗藏反讽,于“春寒叶迟”的农时困局与“泪如雨下”的强作豁达间,凝练折射出封建压迫的深层矛盾,意蕴深长如暮鼓晨钟,令人掩卷长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语言质朴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酷肖而生动。“青鸦嘴”比喻“桑芽”。“努”,用力冒出的意思。用“才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又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努”的动态。一“努”字,用拟人手法当即就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

现代诗词评论家邓光礼《唐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题齐安城楼》

下一篇:唐·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