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行出将":君王将派遣大将出师远征,
# 行出将:将要派遣大将出征。
"书记远从征":你作为书记官也奉命随行。
# 书记:崔融为节度使掌书记之官。
"祖帐连河阙":饯别的酒宴规模十分盛大,
# 连河阙:从京城连续到黄河边。阙,宫殿。指京城。,祖帐:为送别行人在路上设的酒宴帷帐。
"军麾动洛城":雄壮的军威轰动整个洛城。
# 洛城:洛阳城。,军麾:军旗,这里代指军队。
"旌旃朝朔气":军旗在早晨的寒气中飘扬,
# 朔气:北方寒冷的空气。,旌旃:旗帜、军旗。旃:一作旗。
"笳吹夜边声":胡笳在夜晚的边境上传鸣。
# 边声:边界上的警报声。,笳:即胡笳。一种管乐器,汉魏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军营中常用作号令。
"坐觉烟尘扫":你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
# 烟尘:古时边境有敌入侵,便举火焚烟报警,这里指战事。,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
"秋风古北平":北方的边境秋天就能平定。
# 古北:指北方边境。
初唐诗人
杜审言(645?~708),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后官修文馆直学士。少时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杜审言的诗前期多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笔力雄健,能够寓湛深的艺术构思于严整格律之中;之后则多歌功颂德、应制献酬之作。其五言律诗格律严谨,首创四十韵长篇排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杜甫对其诗评价很高,称为“吾祖诗冠古”。代表作品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春日京中有怀》《登襄阳城》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崔融》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是杜审言为好友崔融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崔融的鼓励与祝愿。
2.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君王”与“书记”、“行”与“远”的对比,突出友人随军远征的使命感。强化友人身份的特殊性,既体现其受重用,又暗含诗人对其才华的赞赏与羡慕。虚实结合:前两联实写送别场景,后两联虚写想象中战场情景(旌旗朝朔、笳声夜鸣)与战后捷报(坐觉烟尘扫)。拓展诗意空间,由现实转向理想,强化对友人功绩的期许。烘托:以“旌旃”“朔气”“茄吹”“边声”等意象,构建军营肃穆、战场悲壮的氛围。侧面渲染军队的高昂士气,暗示战争的正义性与必胜信念。象征:末句“秋风古北平”以季节与地理意象收束,象征战事平定、捷报传来的必然。含蓄表达对友人的信任及对未来的乐观,情志交融。
3. 分段赏析
首联:“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采用叙事手法,说明友人随军出征的背景:君主派遣将领率军抵御外敌,作为书记官的友人需随主帅远行。诗人未直接描写行军场景,而是通过君臣出征的格局铺陈,既点明送别缘由,又以“君王”与“书记”、“行”与“远”的对应关系,暗含对友人受重用的赞许及对其建功的期许,为全诗奠定庄重基调。颔联:“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转写送别场景,通过“连河阙”展现饯行帐幕绵延宫阙之壮阔,以“动洛城”凸显军阵调动全城震撼的气势。“连”“动”二字精准勾勒出送别场面的恢弘,既见出朝廷对此次出征的重视,也侧面反映军队整饬有序的军容。颈联:“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转向征途想象,描绘军旗在凛冽晨风中猎猎,胡笳于边城月夜长鸣。通过“朝朔气”“吹边声”等意象组合,既展现军旅生活的艰苦卓绝,又以昼夜不息的军容暗示严明纪律,折射出将士们昂扬的斗志与必胜信念。尾联:“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展望战局,设想友人运筹帷幄之中,待秋高气爽时捷报传来的场景。“坐觉”二字突出战略决策的从容自信,“烟尘扫”“古北平”则预示战事将顺利告捷。诗人不直写战斗过程,而通过时空跨越的想象,将饯别之情升华为对平叛必胜的坚定信念,完成从个人送别到家国情怀的升华。
4. 作品点评
该作品通过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构建了完整的艺术境界。前四句立足现实场景,刻画送别画面;后四句突破时空界限,以边塞苦寒环境为背景,展现风沙蔽日、冰霜凝甲的戍边图景,强化了战时氛围。全篇贯穿军事意象,既描绘将士镇守中军、从容指挥的英姿,又通过环境反衬凸显尚武精神。作品语言凝练遒劲,声律顿挫有致,在避免感伤情调的同时,通过战场场景的立体呈现,隐含对胜利的期许。
# 结句老。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雄伟词妙。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尾联寓意格。八句浑而峭。
清黄生《唐诗矩》
# 题中无书记,次句即补出,通篇皆注意做书记。虽不及射洪(按指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诗)之超迈绝伦,却是正法。学必简,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学射洪,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祖帐”“军麾”,热闹中有一书记在焉。至于朝看“朔气”,夜听“边声”,不知不觉而烟尘扫矣,非书记而何?必简题中无书记,而诗中全说书记;射洪题中有著作,而诗中全不说著作。古人题详者,诗略之;题略者,诗详之,此定法也。
清屈复《唐诗成法》
上一篇:唐·司空图《杏花》
下一篇:唐·李白《秋下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