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雪未尽":南山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
# 南山:即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阴岭留残白":山的北面还留存着残雪的白色。
# 阴岭:指山坡朝北的一面。山南称阳,山北称阴,故名。
"西涧冰已消":西边山涧的冰已经消融,
# 西涧:即渭水。
"春溜含新碧":春天的水流呈现出清新的碧绿。
# 春溜:指春天山谷里往下流的水。
"东风来几日":东风吹来了几天,
"蛰动萌草坼":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小草破土萌发。
# 坼:裂开(草木发芽)。,萌草:草木破土发芽。,蛰动:潜藏在土中过冬的虫类,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
"潜知阳和功":暗暗感受到春天阳气的作用,
# 阳和:春天的暖气。,潜知:默默地领会。
"一日不虚掷":春天里每一天都没有虚度。
# 一日不虚掷:意为春气不虚度时间,每天都使万物变化。
"爱此天气暖":喜爱这温暖的天气,
"来拂溪边石":来到溪边轻拂溪边的石头。
"一坐欲忘归":一坐下就想要忘记回去,
"暮禽声啧啧":傍晚禽鸟发出“啧啧”的叫声。
# 啧啧:象声词,鸟鸣声。
"蓬蒿隔桑枣":蓬蒿隔开了桑树和枣树,
# 蓬蒿:蓬草和蒿草。泛指杂草。
"隐映烟火夕":傍晚的炊烟在其间隐隐约约。
"归来问夜餐":回到家中询问晚餐吃什么,
"家人烹荠麦":家人正在烹煮荠麦。
# 荠麦:把荠菜和麦子。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描绘早春景色的诗。描绘了溪边南山残雪、西涧春溜等早春独特景色,展现了东风吹拂下蛰虫萌动、草木生长的景象。诗人因喜爱这温暖的早春天气,来到溪边,久坐沉醉,直至傍晚。还描绘了傍晚乡村蓬蒿与桑枣间的烟火气息,以及回家后家人准备的荠麦夜餐。营造出闲适惬意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享受悠闲时光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蓬蒿隔桑枣”,这里引用了汉代张仲尉的典故,据说张仲尉的居处蓬蒿没人,诗人借此来借喻自己的清贫。同时,与下句“隐映烟火夕”联系起来看,又营造出一种初春宁静的气氛。情景交融:“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前两句写终南山的雪景,山阴处还有残雪,暗示春天虽至,但冬天的痕迹尚未完全褪去。后两句写渭水冰消,涧水中蕴含着新绿,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人通过对残雪、冰消、新碧等典型意象的描写,将早春时节的景色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对大自然变化的敏锐感受,景中含情,情因景生。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四句“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依循由远及近、由宏观至微观的笔触,勾勒早春景致。诗题虽为《溪中早春》,首句却从雪景切入——“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看似描绘冬日残景,然“未尽”二字,悄然传递春之讯息。冬春交替,气温回暖,冰雪渐融,山峦间难觅皑皑白雪,唯背阴山坡仍残存零星雪斑,恰似冬春对峙在大地留下的印记,寥寥数语,精准扣住“早春”时令特征。后两句紧扣“溪中”主题,“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生动展现渭水冰层消融,山涧溪流潺潺,涌动着新生绿意。诗人撷取残雪、冰消、新碧等典型意象,以精巧镜头转换,仅用短短四句,便将“溪中早春”的清丽画卷徐徐铺展,意境含蓄,余韵悠长。“东风来几日,蛰动萌草坼。”面对这般美妙的早春景象,诗人感慨几缕春风拂过,便唤醒冬眠的昆虫,催生出破土的嫩草——阳春化育万物,从无虚掷。诗人敏锐捕捉自然气候与万物的细微变化,于静默中体悟自然的伟力。这两句以哲思收束,与前文写景彼此呼应,哲理自景中自然流出,景语亦含理趣,浑然一体,全无生硬说教之感,既深化了读者对早春物候特征的认知,更赋予诗篇超越季节的生命哲思。“潜知阳和功,一日不虚掷。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诗人的心灵最为敏锐,总能率先捕捉人世间万物变动的征兆,亦能第一时间察觉自然界细微的嬗变。或许是历经严冬的凛冽,他早早就盼望着暖春的莅临。待得春风轻拂、冰融雪化、溪流泛碧之时,便欣然步出户外,投身自然去感受春的暖意。“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二句,视角从南山残雪、西涧春溜转向诗人自身——他仿若嬉戏的孩童,在明媚春光里欢喜地摩挲着溪边石块。一个“拂”字灵动传神,将诗人喜不自胜、深醉春光的情态全然展现。他贪赏春景,流连忘返,久久沉浸在无限遐思中,静观傍晚飞禽啧鸣,心灵在静谧中获得纯粹的宁憩。诗的末四句“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初读似与主题无关,实则不然。汉代张仲尉居处蓬蒿蔽径,“蓬蒿隔桑枣”化用此典,既借喻作者家境清贫,又与下句相衬,勾勒出初春的宁静氛围。查慎行评此二句“颇有陶令之风”(《白香山诗评》),可谓独具慧眼。“归来问夜餐”则鲜活展现诗人游春归来的盎然兴致,因玩得尽兴,一归家便嚷着用餐,而家人端来的荠麦饭,正是清素之家的寻常饮食。这些细节既见作者身处贫病却能超脱世俗,更显其于自然之美中寻得精神慰藉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全诗营造出初春的静谧氛围,却于静谧中暗藏生机,处处让人感知春天的脚步正悄然临近。诗语朴素自然,写景、叙事与抒情浑然交融,如盐入水般密不可分,既彰显诗人对自然万象的敏锐洞察,更流淌着其对早春景致的深切爱恋。
上一篇:唐·白居易《寄元九》
下一篇:唐·白居易《春晚寄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