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zǎo
chū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nán
shān
xuě
wèi
jìn
yīn
lǐng
liú
cán
bái
西
jiàn
bīng
xiāo
chūn
liù
hán
xīn
dōng
fēng
lái
zhé
dòng
méng
cǎo
chè
qián
zhī
yáng
gōng
zhì
ài
tiān
nuǎn
lái
biān
shí
zuò
wàng
guī
qín
shēng
péng
hāo
sāng
zǎo
yǐn
yìng
yān
huǒ
guī
lái
wèn
cān
jiā
rén
pēng
mài

译文

南山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山的北面还留存着残雪的白色。西边山涧的冰已经消融,春天的水流呈现出清新的碧绿。东风吹来了几天,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小草破土萌发。暗暗感受到春天阳气的作用,春天里每一天都没有虚度。喜爱这温暖的天气,来到溪边轻拂溪边的石头。一坐下就想要忘记回去,傍晚禽鸟发出“啧啧”的叫声。蓬蒿隔开了桑树和枣树,傍晚的炊烟在其间隐隐约约。回到家中询问晚餐吃什么,家人正在烹煮荠麦。

逐句剖析

"南山雪未尽":南山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

# 南山:即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阴岭留残白":山的北面还留存着残雪的白色。

# 阴岭:指山坡朝北的一面。山南称阳,山北称阴,故名。

"西涧冰已消":西边山涧的冰已经消融,

# 西涧:即渭水。

"春溜含新碧":春天的水流呈现出清新的碧绿。

# 春溜:指春天山谷里往下流的水。

"东风来几日":东风吹来了几天,

"蛰动萌草坼":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小草破土萌发。

# 坼:裂开(草木发芽)。,萌草:草木破土发芽。,蛰动:潜藏在土中过冬的虫类,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

"潜知阳和功":暗暗感受到春天阳气的作用,

# 阳和:春天的暖气。,潜知:默默地领会。

"一日不虚掷":春天里每一天都没有虚度。

# 一日不虚掷:意为春气不虚度时间,每天都使万物变化。

"爱此天气暖":喜爱这温暖的天气,

"来拂溪边石":来到溪边轻拂溪边的石头。

"一坐欲忘归":一坐下就想要忘记回去,

"暮禽声啧啧":傍晚禽鸟发出“啧啧”的叫声。

# 啧啧:象声词,鸟鸣声。

"蓬蒿隔桑枣":蓬蒿隔开了桑树和枣树,

# 蓬蒿:蓬草和蒿草。泛指杂草。

"隐映烟火夕":傍晚的炊烟在其间隐隐约约。

"归来问夜餐":回到家中询问晚餐吃什么,

"家人烹荠麦":家人正在烹煮荠麦。

# 荠麦:把荠菜和麦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溪中早春》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绘了812年早春时节溪边的景色和诗人在此的闲适生活。诗中“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描绘了早春时节南山仍有残雪的景象;“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则展现了西涧冰消、溪水新绿的早春特色;“东风来几日,蛰动萌草坼”描绘了东风吹拂、万物复苏的景象;“潜知阳和功,一日不虚掷”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生机的赞叹;“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则体现了诗人对温暖天气的喜爱和在溪边的闲适生活;“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描绘了诗人沉醉于美景、流连忘返的情景;“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展现了傍晚时分溪边的田园风光;“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则体现了诗人生活的闲适和家庭的温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经考证,该作品创作于元和七年(812)或八年春初,彼时作者正于渭村丁忧守制。元和六年,作者之母陈氏辞世,此后三年多时光,他皆在渭村度过。丁忧期间,经济困窘,贫病交加成为生活常态。不过,大自然给予了他别样慰藉。在与自然亲密接触时,他常能暂得欢愉,于远离世俗纷扰的静谧中,寻得心灵的片刻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描绘早春景色的诗。描绘了溪边南山残雪、西涧春溜等早春独特景色,展现了东风吹拂下蛰虫萌动、草木生长的景象。诗人因喜爱这温暖的早春天气,来到溪边,久坐沉醉,直至傍晚。还描绘了傍晚乡村蓬蒿与桑枣间的烟火气息,以及回家后家人准备的荠麦夜餐。营造出闲适惬意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享受悠闲时光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蓬蒿隔桑枣”,这里引用了汉代张仲尉的典故,据说张仲尉的居处蓬蒿没人,诗人借此来借喻自己的清贫。同时,与下句“隐映烟火夕”联系起来看,又营造出一种初春宁静的气氛。情景交融:“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前两句写终南山的雪景,山阴处还有残雪,暗示春天虽至,但冬天的痕迹尚未完全褪去。后两句写渭水冰消,涧水中蕴含着新绿,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人通过对残雪、冰消、新碧等典型意象的描写,将早春时节的景色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对大自然变化的敏锐感受,景中含情,情因景生。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四句“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依循由远及近、由宏观至微观的笔触,勾勒早春景致。诗题虽为《溪中早春》,首句却从雪景切入——“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看似描绘冬日残景,然“未尽”二字,悄然传递春之讯息。冬春交替,气温回暖,冰雪渐融,山峦间难觅皑皑白雪,唯背阴山坡仍残存零星雪斑,恰似冬春对峙在大地留下的印记,寥寥数语,精准扣住“早春”时令特征。后两句紧扣“溪中”主题,“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生动展现渭水冰层消融,山涧溪流潺潺,涌动着新生绿意。诗人撷取残雪、冰消、新碧等典型意象,以精巧镜头转换,仅用短短四句,便将“溪中早春”的清丽画卷徐徐铺展,意境含蓄,余韵悠长。“东风来几日,蛰动萌草坼。”面对这般美妙的早春景象,诗人感慨几缕春风拂过,便唤醒冬眠的昆虫,催生出破土的嫩草——阳春化育万物,从无虚掷。诗人敏锐捕捉自然气候与万物的细微变化,于静默中体悟自然的伟力。这两句以哲思收束,与前文写景彼此呼应,哲理自景中自然流出,景语亦含理趣,浑然一体,全无生硬说教之感,既深化了读者对早春物候特征的认知,更赋予诗篇超越季节的生命哲思。“潜知阳和功,一日不虚掷。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诗人的心灵最为敏锐,总能率先捕捉人世间万物变动的征兆,亦能第一时间察觉自然界细微的嬗变。或许是历经严冬的凛冽,他早早就盼望着暖春的莅临。待得春风轻拂、冰融雪化、溪流泛碧之时,便欣然步出户外,投身自然去感受春的暖意。“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二句,视角从南山残雪、西涧春溜转向诗人自身——他仿若嬉戏的孩童,在明媚春光里欢喜地摩挲着溪边石块。一个“拂”字灵动传神,将诗人喜不自胜、深醉春光的情态全然展现。他贪赏春景,流连忘返,久久沉浸在无限遐思中,静观傍晚飞禽啧鸣,心灵在静谧中获得纯粹的宁憩。诗的末四句“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初读似与主题无关,实则不然。汉代张仲尉居处蓬蒿蔽径,“蓬蒿隔桑枣”化用此典,既借喻作者家境清贫,又与下句相衬,勾勒出初春的宁静氛围。查慎行评此二句“颇有陶令之风”(《白香山诗评》),可谓独具慧眼。“归来问夜餐”则鲜活展现诗人游春归来的盎然兴致,因玩得尽兴,一归家便嚷着用餐,而家人端来的荠麦饭,正是清素之家的寻常饮食。这些细节既见作者身处贫病却能超脱世俗,更显其于自然之美中寻得精神慰藉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全诗营造出初春的静谧氛围,却于静谧中暗藏生机,处处让人感知春天的脚步正悄然临近。诗语朴素自然,写景、叙事与抒情浑然交融,如盐入水般密不可分,既彰显诗人对自然万象的敏锐洞察,更流淌着其对早春景致的深切爱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寄元九》

下一篇:唐·白居易《春晚寄微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