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不语不知行":黄昏时不说话也不知走动,
"鼻似烟窗耳似铛":鼻子像烟窗耳朵像铃铛。
"独把象牙梳插鬓":独自拿象牙梳子插在鬓间,
"昆仑山上月初明":如同昆仑山上初升的月亮。
"觅得黄骝鞁绣鞍":找到黄骝马配上绣鞍,
"善和坊里取端端":去善和坊接取李端端。
"扬州近日浑成差":扬州近来风气全变差,
"一朵能行白牡丹":像朵能走的白牡丹。
唐代诗人
(生卒年不详)行六。郡望博陵(今河北安平)。吴﹑楚间人。久客扬州诗与张祜齐名,喜于青楼倡肆间题诗。誉之则狎客盈门,毁之则车马扫迹。倡妓无不畏其嘲谑。娶扬州总校女雍氏为妻,夫妇甚睦。崔涯恃才傲物,呼妻父为雍老。雍久之而不能堪,仗剑呼女出,逼令出家为尼。崔涯不得已,为赋诗以诀。其后江浦离人,莫不讽吟此诗以惜别。又有《侠士诗》,亦盛传于人口。后官至汜水令。《全唐诗》卷五○五录其诗八首,卷八七○又录诗四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二九补一句。事迹见《云溪友议》卷中《辞雍氏》﹑《唐诗纪事》卷五二﹑《唐才子传校笺》卷六《张祜传》附等。(吴汝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两首七言绝句,也是嘲戏题材的诗。这两首诗借对扬州名妓李端端的描写,体现了唐代文人以诗调侃、戏谑人物的生活情趣,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现象。
2. 写作手法
比喻:“鼻似烟窗耳似铛”,将鼻子比作烟窗、耳朵比作铛,用这些粗糙的器物来形容人的外貌,打破了对美人的美好想象,直白地流露出讥讽之意。夸张:“鼻似烟窗耳似铛”,将李端端的鼻子夸张地比作烟窗,耳朵比作铛。在现实中,人的鼻子和耳朵不会有如此夸张的外形,通过这种极度夸大的描写,突出人物外貌上的奇异之处,以达到一种幽默诙谐又暗含讥讽的效果。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句“黄昏不语不知行”,从人物的神态和行动入手,短短七字,便生动地描绘出李端端在黄昏时分沉默寡言、行动迟缓的模样,营造出一种略显呆滞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调侃的基调。次句“鼻似烟窗耳似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李端端的鼻子比作烟窗,耳朵比作铛,以一种夸张且形象的方式展现其外貌特点,极具戏谑意味,让读者忍俊不禁。第三句“独把象牙梳插鬓”,聚焦人物的装扮细节,一个“独”字,突出其独自插梳的动作,而“象牙梳”又暗示了其身份与装扮的精致,在嘲弄中又增添了一丝对人物生活细节的刻画。末句“昆崙山上月初明”,诗人展开丰富的联想,将李端端插梳后的形象与昆仑山上初升的明月联系起来,使得诗歌在意境上得到了拓展,在诙谐的嘲弄中又多了一份奇妙的诗意。第二首:首句“觅得黄骝鞁绣鞍”,叙事起笔,提及寻觅黄骝马配绣鞍,为“取端端”做铺垫,显行事之态。次句“善和坊里取端端”,承接上文,点明去善和坊找李端端,简洁叙事推进内容。第三句“扬州近日浑成差”,夸张感慨扬州风气,为调侃李端端营造氛围。末句“一朵能行白牡丹”,将李端端比成能行白牡丹,戏谑评价,凸显嘲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