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o
duān
duān

朝代:唐作者:崔涯浏览量:1
huáng
hūn
zhī
xíng
yān
chuāng
ěr
dāng
xiàng
shū
chā
bìn
kūn
lún
shān
shàng
yuè
chū
míng
huáng
liú
bèi
xiù
ān
shàn
fāng
duān
duān
yáng
zhōu
jìn
hún
chéng
chà
duǒ
néng
xíng
bái
dān

译文

黄昏时不说话也不知走动,鼻子像烟窗耳朵像铃铛。独自拿象牙梳子插在鬓间,如同昆仑山上初升的月亮。找到黄骝马配上绣鞍,去善和坊接取李端端。扬州近来风气全变差,像朵能走的白牡丹。

逐句剖析

"黄昏不语不知行":黄昏时不说话也不知走动,

"鼻似烟窗耳似铛":鼻子像烟窗耳朵像铃铛。

"独把象牙梳插鬓":独自拿象牙梳子插在鬓间,

"昆仑山上月初明":如同昆仑山上初升的月亮。

"觅得黄骝鞁绣鞍":找到黄骝马配上绣鞍,

"善和坊里取端端":去善和坊接取李端端。

"扬州近日浑成差":扬州近来风气全变差,

"一朵能行白牡丹":像朵能走的白牡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嘲李端端》是唐代诗人崔涯创作的组诗七言古诗。在第一首中,诗人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对李端端的外貌进行了夸张刻画,暗含讥讽之意;第二首则叙述了诗人骑马前往善和坊寻访李端端,并以“一朵能行白牡丹”对她予以赞美,使她摆脱之前不好的评价,引发富豪争相结交。从写作手法上看,夸张与比喻的运用十分突出,生动展现了人物形象。两首诗情节富有戏剧性转折,成为唐代红楼轶事中的经典笑谈,也让我们看到了唐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独特的诙谐与调侃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生卒年不详)行六。郡望博陵(今河北安平)。吴﹑楚间人。久客扬州诗与张祜齐名,喜于青楼倡肆间题诗。誉之则狎客盈门,毁之则车马扫迹。倡妓无不畏其嘲谑。娶扬州总校女雍氏为妻,夫妇甚睦。崔涯恃才傲物,呼妻父为雍老。雍久之而不能堪,仗剑呼女出,逼令出家为尼。崔涯不得已,为赋诗以诀。其后江浦离人,莫不讽吟此诗以惜别。又有《侠士诗》,亦盛传于人口。后官至汜水令。《全唐诗》卷五○五录其诗八首,卷八七○又录诗四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二九补一句。事迹见《云溪友议》卷中《辞雍氏》﹑《唐诗纪事》卷五二﹑《唐才子传校笺》卷六《张祜传》附等。(吴汝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崔涯在唐代诗坛与张祜声名相齐,二人诗风皆以清丽雅秀著称。传闻扬州名妓李端端,因崔涯《嘲李端端(其一)》里对她外貌辛辣讽刺的诗句,整日忧惧不安。待崔涯路过时,李端端特意在路旁长跪,恳请诗人怜悯留情。崔涯心生恻隐,遂写下《嘲李端端(其二)》,以新诗句重塑其形象,巧妙扭转了先前给李端端带来的负面风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两首七言绝句,也是嘲戏题材的诗。这两首诗借对扬州名妓李端端的描写,体现了唐代文人以诗调侃、戏谑人物的生活情趣,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现象。

2. 写作手法

比喻:“鼻似烟窗耳似铛”,将鼻子比作烟窗、耳朵比作铛,用这些粗糙的器物来形容人的外貌,打破了对美人的美好想象,直白地流露出讥讽之意。夸张:“鼻似烟窗耳似铛”,将李端端的鼻子夸张地比作烟窗,耳朵比作铛。在现实中,人的鼻子和耳朵不会有如此夸张的外形,通过这种极度夸大的描写,突出人物外貌上的奇异之处,以达到一种幽默诙谐又暗含讥讽的效果。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句“黄昏不语不知行”,从人物的神态和行动入手,短短七字,便生动地描绘出李端端在黄昏时分沉默寡言、行动迟缓的模样,营造出一种略显呆滞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调侃的基调。次句“鼻似烟窗耳似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李端端的鼻子比作烟窗,耳朵比作铛,以一种夸张且形象的方式展现其外貌特点,极具戏谑意味,让读者忍俊不禁。第三句“独把象牙梳插鬓”,聚焦人物的装扮细节,一个“独”字,突出其独自插梳的动作,而“象牙梳”又暗示了其身份与装扮的精致,在嘲弄中又增添了一丝对人物生活细节的刻画。末句“昆崙山上月初明”,诗人展开丰富的联想,将李端端插梳后的形象与昆仑山上初升的明月联系起来,使得诗歌在意境上得到了拓展,在诙谐的嘲弄中又多了一份奇妙的诗意。第二首:首句“觅得黄骝鞁绣鞍”,叙事起笔,提及寻觅黄骝马配绣鞍,为“取端端”做铺垫,显行事之态。次句“善和坊里取端端”,承接上文,点明去善和坊找李端端,简洁叙事推进内容。第三句“扬州近日浑成差”,夸张感慨扬州风气,为调侃李端端营造氛围。末句“一朵能行白牡丹”,将李端端比成能行白牡丹,戏谑评价,凸显嘲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崔涯《侠士诗》

下一篇:唐·崔涯《黄蜀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