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què

朝代:唐作者:李邕浏览量:2
西
líng
wàng
xián
guǎn
zài
shuí
yán
zhě
dàn
lìng
shēng
zhě
bēi
zhàng
yǒu
zhì
ér
yān
rǎo
rǎo
duō
qíng
tóu
xiāng
shī
zhí
jié
gǎn
huāng
yín
nǎi
yǐng
shuǐ
yǒu
yóu
西
shān
yǒu
sòng
shēng
liáo
liáo
wéi
wén
tóng
què
shī
jūn
liáng
wèi
yǒng
wéi
hòu
dài
chī

译文

遥望西陵,又怎能望到呢?徒有这弦管之乐在此。谁说死去的人安乐,只让活着的人悲伤。大丈夫当有远大志向,儿女私情哪里值得留恋?纷纷扰扰的都是世俗之情,人们追随的脚步互相效仿。正直高节怎能只靠感恩激发,荒淫之态才令人感到凄凉。颍水之畔有许由,西山之上有伯夷。赞颂高节的声音多么稀少,只听到关于铜雀妓的诗篇。君主的举动实在不易得当,否则将永远被后代嗤笑。

逐句剖析

"西陵望何及":遥望西陵,又怎能望到呢?

"弦管徒在兹":徒有这弦管之乐在此。

"谁言死者乐":谁说死去的人安乐,

"但令生者悲":只让活着的人悲伤。

"丈夫有余志":大丈夫当有远大志向,

"儿女焉足私":儿女私情哪里值得留恋?

"扰扰多俗情":纷纷扰扰的都是世俗之情,

"投迹互相师":人们追随的脚步互相效仿。

"直节岂感激":正直高节怎能只靠感恩激发,

"荒淫乃凄其":荒淫之态才令人感到凄凉。

"颍水有许由":颍水之畔有许由,

"西山有伯夷":西山之上有伯夷。

"颂声何寥寥":赞颂高节的声音多么稀少,

"唯闻铜雀诗":只听到关于铜雀妓的诗篇。

"君举良未易":君主的举动实在不易得当,

"永为后代嗤":否则将永远被后代嗤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铜雀妓》是唐代李邕创作的一首诗。诗的主题围绕对铜雀妓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世俗现象的批判。开篇写铜雀妓遥望西陵,徒留弦管,悲叹死者难享安乐,生者徒增悲伤;接着批判世俗之人追名逐利,互相效仿;又以许由、伯夷的高节与荒淫之态对比,指出正直高节者少,荒淫之音却流传;最后感慨君主的行为会被后世评判。运用典故(许由、伯夷)、对比(高节与荒淫),直抒胸臆表达观点。该诗以独特视角反映社会现象,展现出李邕对道德风尚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称李括州,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西陵望何及,弦管徒在兹。谁言死者乐,但令生者悲。”“西陵望何及”,描绘铜雀妓遥望西陵,却望而不得的无奈与悲凉,“何及”强化了这种绝望感。“弦管徒在兹”,指出徒有弦管之乐,却无人能真正享受,营造出一种凄清氛围。“谁言死者乐,但令生者悲”,直接抒发感慨,打破“死者乐”的说法,强调生者的悲伤,为全诗奠定了悲叹的基调。中间四句“丈夫有馀志,儿女焉足私。扰扰多俗情,投迹互相师。”“丈夫有馀志,儿女焉足私”,表明大丈夫应志存高远,不应局限于儿女私情,体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观。“扰扰多俗情,投迹互相师”,批判世俗之人纷纷扰扰,追名逐利且互相效仿,揭示出当时社会风气的不良,表达了诗人对这种世俗现象的不满。后六句“直节岂感激,荒淫乃凄其。颍水有许由,西山有伯夷。颂声何寥寥,唯闻铜雀诗。君举良未易,永为后代嗤。”“直节岂感激,荒淫乃凄其”,将正直高节与荒淫进行对比,指出正直高节难能可贵,而荒淫令人悲哀。“颍水有许由,西山有伯夷”,引用许由、伯夷的典故,以他们的高风亮节作为榜样。“颂声何寥寥,唯闻铜雀诗”,感慨赞颂高节之人的声音稀少,而像铜雀妓所唱的荒淫之音却流传,突出社会道德风尚的不佳。“君举良未易,永为后代嗤”,点明君主的行为会被后世评判,警示意味浓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处厚《盛山十二诗。绣衣石榻(为温侍御置)》

下一篇:唐·李邕《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