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空寂舍":林中有我空寂的僧舍,
# 空寂舍:僧人所住的房子。《维摩经》:“毕竟空寂舍。”鸠摩罗什日:障蔽风雨,莫过于舍;灭除众志,莫过于空。空为理宗,以为常宅也。
"阶下终南山":阶下是那连绵的终南。
"高卧一床上":在高高的禅床静卧,
# 上:一作地。,一床:比喻地方狭小。
"回看六合间":回首间已看透天地四方。
# 六合:天地四方。
"浮云几处灭":浮云在何处消散,
"飞鸟何时还":飞鸟几时飞还。
# 飞鸟何时还:这一句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句意。
"问义天人接":探讨佛理时能与天人之境相合,
# 天人接:即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认为天意与人事能够交相感应。,义:指儒家经义。
"无心世界闲":心无执念,世界便一片清闲。
# 无心: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
"谁知大隐者":有谁知这真正的隐者,
# 大隐者:不拘归隐形式而心意真正隐遁的隐者。王康琚诗云:“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者,一作客。
"兄弟自追攀":让我们兄弟追随相伴。
唐代诗人、书法家
王缙(700~781),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夏卿,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王维之弟。安史之乱起,随李光弼守太原,以谋略见称,任太原少尹,因功加宪部侍郎。大历五年,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齐国公。王缙工诗文,善书法,时称“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他崇尚佛学,诗作风格与王维相似,平淡清新。诗作有《别辋川别业》《青雀歌》《九日作》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访友禅意诗。诗的主题围绕着与友人同游青龙寺拜访昙壁上人展开,表达了对昙壁上人这位大隐者的敬仰,以及能与兄弟一同与他交往的欣喜,体现了诗人对高雅生活和真挚友情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烘托:“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昙壁上人,而是先描绘他所居住的环境。“林中空寂舍”,点明房舍处于山林之中,“空寂”二字不仅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更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氛围。“阶下终南山”,终南山是佛教圣地,象征着宁静、高远和超凡脱俗,以终南山的巍峨、神圣来烘托房舍的不凡。用典:“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这一联实则引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句意,借“云”与“鸟”的意象传递出相近的心境与意趣。既描绘实景中飞鸟盘旋、似寻归处的画面,又借“飞鸟还”的隐喻,暗指人应如飞鸟归巢般,回归内心的宁静与本真,这正契合青龙寺禅院的修行语境,暗含诗人对“归向禅心、超脱尘俗”的向往,与前文“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的超脱视角相呼应。
3. 分段赏析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描绘了昙壁上人居住的环境,“林中空寂舍”点明房舍处于山林之中,且十分寂静,给人一种清幽、超脱尘世的感觉。“阶下终南山”将视角从房舍拉到台阶下的终南山,终南山是佛教圣地,象征着宁静与高远,二者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神圣的氛围,为下文刻画昙壁上人的形象做了铺垫。“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刻画了昙壁上人的形象,“高卧一床上”生动地描绘出他悠闲、自在的姿态,仿佛超脱了尘世的纷扰。“回看六合间”则展现出他心怀广阔,能够环顾天地四方,体现出其超凡脱俗的气质和豁达的心境,进一步突出了他作为隐者的独特形象。“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借景抒情,“浮云几处灭”描绘了天空中浮云消散的景象,象征着世事的无常和变化。“飞鸟何时还”则以飞鸟为意象,引发了对时光流逝和归宿的思考,增添了诗歌的空灵和悠远之感。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深化了诗歌的禅意和哲理。“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进一步刻画昙壁上人的精神境界,“问义天人接”表示与他探讨义理时,仿佛能与天人相通,体现出他学识的渊博和精神的超凡。“无心世界闲”则强调他无心于世俗世界,内心闲适自在,突出了他作为隐者的淡泊名利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点明主旨,“谁知大隐者”表达了对昙壁上人这位大隐者的赞赏和惊叹,他隐居于此,却不为人所知。“兄弟自追攀”则体现出诗人与兄弟能够与他亲密交往、一同游玩的幸运和欣喜,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高雅生活和真挚友情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