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风威冷":城上军威使人望而生畏,
# 冷:望而生畏的意思。,风威:军威。
"江中水气寒":连江中的水都似乎杀气腾腾。
# 寒:不寒而栗。,水气:指杀气。
"戎衣何日定":现在,我身穿军装准备战斗,
# 定:平定。,戎衣:即军装。
"歌舞入长安":等到平定了天下时,一定载歌载舞进入长安京城。
# 长安:唐的都城。,歌舞:载歌载舞。
“初唐四杰”之一
骆宾王(619?~684后),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又称洛临海,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骆宾王的诗以七言歌行见长,多感慨悲愤之词。其五言律诗也时有佳作,托物兴怀。他又善骈文,名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锋芒毕露,慷慨激昂,语言晓畅,感情充沛,气势俊逸。代表作品有《帝京篇》《畴昔篇》《在狱咏蝉》等。著有《骆宾王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在军登城楼》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属于军旅题材的诗歌。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在肃冷意境与炽热豪情的对比中,凸显出强烈的反抗精神。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两句写“风冷水寒”的清冷之境,后两句写“戎衣歌舞”的热情与雄心,形成“冷”与“热”的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映衬赋予了诗歌独特的魅力,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又表达了诗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用典:诗中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巧妙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增强了诗的深度和概括力。直抒胸臆:后两句“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其中,“戎衣何日定”以否定式表肯定,力透纸背;“歌舞入长安”则描绘了胜利后的欢庆场景,展现了诗人勇往直前、不成功则成仁的大无畏精神。起兴:开篇两句先描写了城楼上的寒风凛冽以及江中的水气寒冷,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寒冷、萧瑟的氛围,为下文诗人抒发内心的情感做铺垫,引出了后两句“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中对战争何时结束、胜利何时到来的期盼之情。诗人借城外的寒冷景象,兴起对战争局势和自身使命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以对句起兴,描绘了深秋清晨的肃杀景象。诗人登上广陵城楼,感受到城上冷风凛冽,江中寒气逼人。通过“风威冷”与“水气寒”的描写,诗人不仅渲染了战场的紧张氛围,也暗示了时局的严峻与军情的紧迫。同时,这两句借用《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情感基调。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坚定信念。“戎衣何日定”以否定式表肯定,既表达了对战事早日平定的期盼,又暗含了对胜利的坚定信心;“歌舞入长安”则描绘了战争胜利后载歌载舞进入长安的欢庆场景,展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怀和不成功则成仁的大无畏精神。这两句与前两句的“冷”“寒”形成鲜明对比,将悲壮与豪情融为一体,升华了全诗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在军登城楼》一诗巧妙运用典故,且浑然一体,增强了诗歌的深度与概括力。若深入分析其意境,可以发现,诗中描绘的“风冷水寒”的清冷之境,与“戎衣歌舞”所体现的满腔热情和雄心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冷”一“热”的映衬,赋予了诗歌独特的魅力。
# 按:宾王与徐敬业起兵扬州讨武氏,州城临江,故叙景如此而冀其成功。然乏中流激楫意,竞以败亡。
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一
# 李敬业同宾王在扬州时作也。扬州临江,登城楼则见水。“风威冷”,是言军容严整,杀气凛然。“水气寒”,是言敌人丧胆也。“戎衣何日定”,以敬业孤军而当武周全盛之力,非一着戎衣之可定。“歌舞人长安”,是冀功之成也。言外见臣子当枕戈待旦,激厉以图之,到得戎衣定之日,方可歌舞,不可便去放逸,以旦夕为乐也。有讽敬业意。
明诸生徐增《而庵说唐诗》卷六
# 徐敬业起兵,正秋风肃杀,故日“风威冷”。冬日水面有气,故日“水气寒”。“戎衣定”“入长安”,歌舞以庆太平也。惜哉不取魏思温之策,直取洛阳,卒至败亡耳。
清学者吴蜒《唐诗选胜直解·五言绝句》
# 只看“歌舞”句,而在军中之苦均从反面托出矣。五字何等气魄!
清清代学者黄叔灿《唐诗笺注》卷七
# 唐云:绝无中流击楫意。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上一篇: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下一篇: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