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断春江欲尽头":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
# 春江:一作“江春”。
"杖藜徐步立芳洲":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
# 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柳絮随风去":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
# 去:一作“舞”。,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轻薄桃花逐水流":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 逐水流:追逐流水而去。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抒情诗。诗歌描绘了暮春时节,诗人来到快要流尽的春江边,拄着藜杖缓步站立在长满芳草的小洲上。看到柳絮轻狂地随风飘去,桃花轻薄地追逐着流水。表面上是在描写自然景物,实则借景抒情,以柳絮和桃花的“颠狂”“轻薄”,暗喻世间的一些势利小人,表达了诗人对这些人的厌恶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在乱世中漂泊无依、内心愁苦的情绪。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以“春江”“芳洲”等明丽意象反衬诗人“肠断”的悲怆心境,美景与愁绪形成强烈反差,强化情感张力。拟人:“颠狂柳絮”“轻薄桃花”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态,暗讽世俗趋炎附势的轻浮之态,使批判更具感染力。对比:“颠狂”与“轻薄”的并列描写,既勾勒自然景象的无序,又形成社会乱象的隐喻性对比,凸显诗人对世态的不满。
3. 分段赏析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一二句以“肠断”的强烈情感与“春江”的明丽景象形成反衬,既点明暮春时节的时光流逝,又暗喻安史之乱后家国破碎的伤痛。诗人拄杖独行于“芳洲”的动作描写,看似闲适,实则隐含着“万方多难”中无处安放的孤寂。三四句以拟人化手法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情态,“颠狂”“轻薄”二词表面是对柳絮桃花的戏谑,实则暗讽乱世中趋炎附势的轻薄之徒。诗人将对春光易逝的怜惜升华为对世态浇漓的批判,以“随风”“逐水”的意象象征世俗的浮躁与无常,暗含对坚守节操的孤高自许。全诗以乐景写哀情,将个人飘零之痛与家国动荡之忧交织呈现,语言平易而寓意深远。
4. 作品点评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是杜甫一首借景抒情、寓意深刻的七言绝句。诗歌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拟人、象征等手法,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景象,同时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势利小人的批判和自己内心的愁苦。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颠狂”“轻薄”等词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让读者在欣赏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内心的复杂情感。
上一篇:唐·杜荀鹤《送人游吴》
下一篇:唐·骆宾王《在军登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