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rén
yóu

朝代:唐作者:杜荀鹤浏览量:2
jūn
dào
jiàn
rén
jiā
jìn
zhěn
gōng
xián
shǎo
shuǐ
gǎng
xiǎo
qiáo
duō
shì
mài
líng
ǒu
chūn
chuán
zài
luó
yáo
zhī
wèi
mián
yuè
xiāng
zài

译文

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逐句剖析

"君到姑苏见":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

# 姑苏:苏州的别称。

"人家尽枕河":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

# 枕河:临河。枕∶临近。

"古宫闲地少":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

# 闲地少:指人烟稠密,屋宇相连。,古宫:即春秋时吴国王宫。这里借指姑苏。

"水港小桥多":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

# 水港:指流经城市的小河。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

"春船载绮罗":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

# 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

"遥知未眠月":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

# 未眠月:不能成眠的月夜。

"乡思在渔歌":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 渔歌:渔人唱的民歌小调。,乡思:怀乡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人游吴》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以友人即将游览苏州为背景,通过描绘枕河人家、古宫小桥、夜市菱藕等典型意象,生动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地理风貌与市井生活。尾联由实景转入想象,借月下渔歌寄托对友人的关怀与游子思乡之情。全诗语言简练自然,既有对仗工整的景物描写,又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传递情感,体现了唐代送别诗寓情于景的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前往苏州游历而作。诗人对姑苏城非常熟悉且充满喜爱之情,因此当友人即将前往这座富庶繁华的水乡城市时,诗人热情地向友人介绍姑苏城的特色,意在鼓励他尽情游览,感受姑苏城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五言律诗,以送别友人游历苏州为主题,描绘了苏州作为典型水乡城市的富庶繁华与独特风光。诗人通过对姑苏城的熟悉与喜爱,热情地向友人介绍其特点,表达了对友人游历姑苏城的鼓励与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姑苏城美景的赞美与眷恋。

2. 写作手法

白描:“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如实勾勒水乡“古宫、闲地、水港、小桥”的景象,不加雕琢,呈现水乡独特风貌,营造出梦般的图画。以小见大:“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以苏州人家“尽枕河”这一特色生活场景,展现苏州水网密布的地域风貌;“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借“夜市卖菱藕”的生活小事、“春船载绮罗”的画面,体现苏州经济繁荣,以小细节呈现大主题。侧面烘托:通过“对于国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来说,一座水城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总是会觉得不可思议”,以北方对水城的认知,侧面烘托苏州水乡“水港小桥多”等特色的独特性,强化水乡之美。想象:尾联“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用了想象的笔法。诗人从眼前实景宕开,由“遥知”二字牵出虚景——料想友人此刻在姑苏的月夜中难以成眠,正独自对着明月,静听渔歌唱晚。他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分别后的思绪,都揉进这“未眠月”与“渔歌”的想象里。这般虚写打破了空间阻隔,借渔歌的悠扬、月夜的静谧,画出他乡游子望月思归的怅然模样。既与前文水乡的景致相呼应,又以想象中的“乡思”收束全诗,让情感藏得更深、传得更远。

3. 分段赏析

首联“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短短十字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以“枕河”二字巧妙点出苏州水乡特色。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民居临水而建的格局形象化为“枕”的动作,赋予冰冷的砖瓦建筑以生命的温度与灵动。这一“枕”字,不仅凸显了建筑与河流的亲密关系,更让静态的画面瞬间有了动态趣味,仿佛能看到江南人家枕着潺潺流水入眠,又在水波轻摇中苏醒。苏州自春秋时期便因水而兴,纵横交错的河道如同城市的脉络,这些枕河而居的建筑,是水乡先民顺应自然、与水共生的智慧结晶。开篇即呈现“户户临河、窗含碧波”的典型江南图景,让人未到姑苏,便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氤氲水汽与悠悠古韵。​颔联“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水乡画卷。“古宫”二字,让人联想到苏州作为吴国故都的深厚历史底蕴,曾经的宫殿辉煌虽已消逝,但历史的厚重感依然沉淀在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上。数字“少”“多”形成强烈反差,“闲地少”暗含城市繁华、人烟稠密之意,说明姑苏历经岁月变迁,依然是热闹非凡的一方天地;“水港小桥多”则进一步描绘出苏州水网密布、桥梁纵横的独特风貌。这些小桥,或古朴典雅,或精巧别致,横跨在悠悠水港之上,连接着两岸人家,承载着无数行人的足迹与故事,也为下文市井描写埋下伏笔,让人不禁好奇这座城市里究竟藏着怎样的烟火人间。​颈联“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诗人精心选取“菱藕”“绮罗”两组典型意象,勾勒出姑苏物产丰饶、商贸繁荣的景象。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河湖众多,盛产菱藕等水生作物,夜市中那一声声清脆的叫卖,飘散着菱藕的清甜,展现出当地丰富的物产资源。而“绮罗”则暗扣苏州作为丝绸之都的美誉,江南地区气候温润,桑蚕养殖业发达,苏州的丝绸更是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绚丽的色彩闻名遐迩。“春船载绮罗”,描绘出春日里商船满载着精美的丝绸,沿着河道穿梭往来的繁忙景象。“夜市”与“春船”既表现昼夜不息的经济活力,从夜晚的热闹集市到春日的繁忙商运,勾勒出姑苏城永不落幕的繁华;又以“绮罗”彰显当地特色产业,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魅力。​尾联“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笔锋一转,由实转虚,诗人想象友人月夜难眠的情景。在姑苏的明月下,友人或许独倚栏杆,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听着远处传来的悠悠渔歌。“渔歌”作为江南特有的声音符号,既照应全诗的水乡主题,那质朴而悠扬的曲调,回荡在水乡的夜色中,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又以声传情,将羁旅愁思融入苍茫夜色。离乡之人,在他乡的美景中,听到这熟悉又陌生的渔歌,思乡之情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尾句以景结情,余韵悠长,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那静谧的月夜,感受着友人的思乡之愁,体现唐人送别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抒情特点,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全凭想象落笔,读来清新灵动。结尾那声轻叹,最是牵动人的情思,让人忍不住跟着浮想联翩。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被他细细描摹得活灵活现,读着就像真的站在了那片水土上,恍惚间,自己也成了画里游走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写关中如画。

清诗人沈德潜《唐诗别裁》

# 晚唐诗人有佳句而多俗言者,杜彦之荀鹤是也。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户藏烟浦,家具画船,江南之擅胜也。诗言其烟户之胜,桥港之多。余生长吴趋,诵之如在鸸坊鹤市间。忆近人句云:“屐齿声喧沽酒市,波光红映过桥灯。”写江乡景物如绘。作旅行诗者,能掩卷若身临其地,便是佳诗。

近代学者、诗人俞陛云《诗境浅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送崔子还京》

下一篇: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