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xíng

朝代:唐作者:项斯浏览量:1
qīng
lín
shēn
yǒu
rén
liú
shuǐ
shù
jiā
fēn
shān
dāng
huí
fēng
yǐng
cǎo
dài
hén
guò
鹿
qún
zhēng
míng
cóng
máo
shè
chū
sāo
shēng
zhú
wén
xíng
féng
mài
yào
guī
lái
xiāng
suí
dǎo
yún

译文

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在路上遇见了卖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

逐句剖析

"青枥林深亦有人":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

# 深:一作“疏”。,青枥:一种落叶乔木,亦称枥树。

"一渠流水数家分":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

# 分:分配,分享。

"山当日午回峰影":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

# 回:一作“移”。,日午:中午。

"草带泥痕过鹿群":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

# 茅舍:茅屋。,从:一作“冲”。

"缲丝声隔竹篱闻":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

# 缲丝:煮茧抽丝。

"行逢卖药归来客":在路上遇见了卖药归来的山客,

"不惜相随入岛云":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

# 岛云:白云飘浮山间,有如水中岛屿。,不惜:不顾惜;不吝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行》乃唐代项斯的七言律诗,绘山水间田园风情,景致如画,清幽而生机盎然。全诗构思精妙,随行移步换景,层次递进展现村内外所见所感;写景则色彩鲜明,抒情则意蕴悠长,造境深远,实为清新脱俗、诗情画意兼具的上乘之作。首联描绘清幽山居,青枥林深处有人家,一渠流水供几家分享。颔联写景如画,日午山峰影移,草带泥痕,鹿群悠然走过。颈联捕捉生活气息,茅舍飘出蒸茗之香,竹篱外传来缲丝之声。尾联遇卖药客归,愿随其入岛云,表达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全诗展现宁静山居图景与隐逸情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项斯(802?~846?),唐代诗人。字子迁,台州乐安(今浙江仙居)人。会昌四年登进士第,授润州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的诗多为五律,风格近姚合、贾岛,诗风浅切自然,清婉流畅,与张籍诗风颇近。其存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另外部分诗作多描绘闲适清幽的隐逸生活,刻画乡间野景、山寺楼台,细腻逼真。偶尔亦关注社会现实,如诗作《送友人游河东》。项斯的诗作刻画工妙,构思精巧,时有俊句。著有《项斯诗集》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项斯身处唐末乱世,自感才华难展,壮志未酬。除短暂担任丹徒县尉外,他隐居山林长达三十载,对山中四季更迭、晨昏交替、风云变幻及草木枯荣了如指掌。这首《山行》,正是他对山村野趣的生动描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诗。诗中描绘了山林深处有人家,一渠水分流数户,午间山峰倒影、鹿群踏草而过,茅舍飘出蒸茗香气、竹篱外传来缲丝声响的宁静画面,展现了山中闲适自在的生活气息。尾联写诗人偶遇卖药归来的客人,愿随其入云,表达了对这种清幽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2. 写作手法

通感:颈联中,诗人通过通感来开拓诗的意境。不直接描述农民忙碌于捡茶、炒茶和抽丝等劳作场景,而是借助嗅觉写从茅舍炊烟中闻到蒸茗的香味,借助听觉写隔着竹篱听到缲丝声音,让读者自己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产生令人倍感亲切的氛围。借景抒情:尾联“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诗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心境,而是写跟随卖药归来的老者进入深山岛云中,“不惜”二字透露其甘隐山林的心情,意味深长,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3. 分段赏析

首联“青枥林深隐人家,一渠清流数户分。”开篇即绘山间胜景,有字有画有人烟。“亦”、“分”二字灵动传神,点出枥林虽深,却非寂寥,而是人居其间,共享溪水,一幅恬淡山村图跃然纸上。颈联细描景致,巧用“点染”,以“山当日午”配“回峰影”,寻常日光下,峰影倒映水中,波光粼粼,美不胜收;“草带泥痕”搭“过鹿群”,平凡草色中,鹿群奔过,蹄印斑驳,生机盎然。点染之间,平凡景象焕发奇趣,相互映衬,妙趣横生。颔联聚焦暮春山村特色,以烘茶、抽茧二事拓宽意境。诗人不直接描绘农忙景象,而是借茅舍炊烟中的茶香、竹篱后的缲丝声,引导读者自行想象那丰收的热闹场景。此乃通感之妙,使意境更显亲切生动,仿佛能嗅其香,闻其声,感其情。尾联本应深入山村,却笔锋一转,写诗人偶遇卖药老翁,遂随其步入烟云缭绕的深山。这一结尾,意味深长,乃诗眼所在。“不惜”二字,微妙透露诗人心意,未选择融入繁忙的制茶抽丝之景,而是偏向空灵寂静的云山,隐含着对仕途的淡漠与对归隐的向往。其在另诗中所言“不耻归”,与此相呼应,表达了诗人甘愿远离尘嚣,隐居山林的决绝。末句“不惜相随入岛云”,似结而未结,余音袅袅,引人遐想。

4. 作品点评

此诗之妙,在于其构思之奇巧,仿佛引领读者漫步山间,移步换景,层层递进,将作者在村内村外的所见所闻刻画得层次分明,历历在目。写景之处,景物明媚秀丽,如画卷般展开;抒情之时,情味悠长隽永,耐人寻味;造境之间,境界深远幽邃,引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青枥林,看他出手下一“深”字,先写意中决道无人,则于林行尽处,忽见数家,便自然有一“亦”字跳脱而出。此所谓虽一句之中,必有沉郁顿挫之法也。三,“回峰影”写伫看甚久;四,“过鹿群”写更无行迹。看他只是四句诗,乃忽写无人,忽写有人,忽又写无人,真为清绝出奇之构也(首四句下)。前解写山,后解写行。若将焙茗缲丝,解作山中清事,即随手再下数十馀联,岂得遂毕。须知今是入山闲行之人,一路迤逦,无心所经,犹言焙茶一家也,缲丝又一家也。既而药客追随,行行遂深,写尽是日心头闲畅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此便是无事闲行、探幽选胜之作,与前篇(按指《宿山寺》)笔墨截然两样也。看他起手先作波折,全妙在“亦有人”之一“亦”字。盖“青枥林深”,自外望之,初不意其中有人也;及行到深处,则见流水一渠,数家分汲,始知不是空林,故曰“亦有人”。若论文理,此三字本该在“回峰影”之下,今偏要插在“一渠水”之上,正是其笔势跳脱处,后人最所宜学。三四“回峰影”,写峰影未回之先,我已在此;“过鹿群”,写鹿群已过之后,我方到此。至五六之“蒸茗气”、“缲丝声”,则又是已逢药客相随深入处之所见所闻,却先偷笔倒写在前,此乃唐人一定之法,后人所未知也。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前从山林落想(首二句下)。后从山中居者、行者描写(末四句下)。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项斯《送归江州友人初下第(一作送友人下第归)》

下一篇:唐·项斯《献令狐相公时相公郊坛行事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