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ǒ
shěng
shí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2
lián
dān
fēn
cáo
xiàn
wēi
xiǎo
suí
tiān
zhàng
xiāng
guī
bái
bēi
huā
luò
qīng
yún
xiàn
niǎo
fēi
shèng
cháo
quē
shì
jué
jiàn
shū

译文

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微。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圣明的朝代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见稀微。

逐句剖析

"联步趋丹陛":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

# 联步趋丹陛:意为两人一起同趋,然后各归东西。联步:同行。丹陛:皇宫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

"分曹限紫微":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微。

# 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限:阻隔,引申为分隔。,曹:官署。

"晓随天仗入":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

# 天仗:即仙仗,皇家的仪仗。

"暮惹御香归":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

# 御香:朝会时殿中设炉燃香。,惹:沾染。

"白发悲花落":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

"青云羡鸟飞":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

# 鸟飞:隐喻那些飞黄腾达者。

"圣朝无阙事":圣明的朝代大概没有错事,

# 阙事:补阙和拾遗都是谏官,阙事指讽谏弥补皇帝的缺失。阙:通“缺”。

"自觉谏书稀":规谏皇帝的奏章日见稀微。

# 谏书:劝谏的奏章。,自:当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左省杜拾遗》是唐代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意蕴深厚、委婉含蓄的诗作,诗人运用迂回曲折的笔法,表面看似在谈论自身的身世境遇,字里行间实则潜藏着对朝廷的不满与愤懑。诗题虽云“寄”,却借与友人交流之机,以看似称赞朝廷没有讽谏之事的口吻,不动声色地包裹住深深隐匿的讽刺锋芒。整首诗用词考究,于褒扬之态中暗寓贬斥之意,恰似绵里藏针,读来余味无穷,给人以反复咂摸、寻思不尽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逃离叛军控制,奔赴凤翔面见唐肃宗,获任左拾遗一职。岑参已于至德元年(756年)东归,自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初,两人同在朝中任职,岑参担任右补阙,隶属中书省,于右署办公;杜甫出任左拾遗,归属门下省。他们所任的“拾遗”与“补阙”均为谏官之职,既是同僚,又兼诗友,情谊深厚。这首诗便是二人的唱和之作,创作时间大致在至德二年前后。彼时,国家局势动荡,朝堂之上贤愚混杂,难以分辨。岑、杜二人虽身处朝堂,官职却颇为闲散,空有报国之志,无奈之下,只能与朝中友人以诗文唱和抒发胸臆,此诗便是岑参一首饱含自我解嘲意味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讽喻诗。诗中采用曲折隐晦的手法,描绘了诗人自身的身世境遇,看似在称赞朝廷没有讽谏之事,实则表达了对朝廷不满的愤懑之情,于委婉言语间体现了深藏的讽刺之意,营造出一种外表雍容华贵、内里绵里藏针的韵味,辞藻华丽,有着让人寻思不尽的精妙,展现出诗人复杂深沉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四句描绘朝官生活,将表面的“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荣华显贵,与实际内里的空虚、无聊形成鲜明对比。反语:“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明明当时安史之乱后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朝廷却自诩“无阙事”,这是诗人愤慨下的反语。“无阙事”与现实困境相悖,讽刺统治者的昏庸,自认为圣明而拒绝纳谏,也正因如此,身为“补阙”的诗人空有其职,“谏书稀“实则是无奈,以反语达到强烈的批判揭露效果,与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异曲同工,尽显对朝廷的失望。直抒胸臆:“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堪称妙笔。诗人以“悲”为核心,直露对沉闷朝官生活的厌倦。见白发、落花,伤韶华在刻板日常里虚度;望飞鸟,羡其自在,叹自身如木偶般无趣。借这直白有力的两句,悲愤倾泻而出,让读者直击其心境,失落与不甘尽显,使人感同身受。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联聚焦诗人与杜甫同朝为官的日常情景。他接连罗列“天仗”“丹陛”“御香”“紫微”等意象,乍看仿佛在显摆朝官的尊荣富贵,实则撕开这层表象,背后是无尽的空虚与乏味。每日,官员们装模作样、战战兢兢地小步趋入朝堂,分东西两列站定,然而从早到晚,君臣碌碌无为,既未成就丰功伟绩,也没推出强国良策。清晨伴随威严仪仗入朝,夜晚仅沾染些“御香”之气而归,“晓”“暮”二字凸显出这种庸常日子的循环往复,令心怀报国之志的诗人心生厌恶。颈联中,诗人不再含蓄,向老友倾诉内心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悲”字为核心,凝聚着他对朝官生涯的复杂情绪。大好年华消耗于刻板无聊的入朝仪式,深陷木偶般机械行动的境遇,怎能不愁?于是,低头瞅见落花,触景生情;抬头望见飞鸟,心生艳羡。联系安史之乱后国家的破败、亟待复兴的局势,对比前文描绘的朝堂死寂、无所作为,更能体会这两句饱含的愤懑,抒发着诗人对时代与自身命运的深沉感慨。尾联将全诗情感推向顶点。有人误读这两句是阿谀朝廷,实则不然,若真如此,诗人何须前面的“悲花落”“羡鸟飞”,乃至愁白了头发?“圣朝无阙事”分明是激愤之下的反语,结合下句,既是辛辣讽刺,也是无情揭露。只有昏聩的统治者才会自吹圣明,妄称“无阙事”,拒绝纳谏。身为“补阙”官的诗人,眼见朝廷弊端丛生却无法进谏,“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尽显他对粉饰太平、拒听忠言的唐王朝的失望透顶。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笔法精巧、曲折隐晦,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朝堂,实则感慨身世、倾诉对朝政不满,以婉曲反语抒忧愤,余味悠长,引人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岑参《寄杜拾遗》云“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反言以见意也?宋人讥其为顺从,以活句为死句矣。

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三

# 婉而多风。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箋》

# 岑参《寄杜拾遗》云:“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退之《赠崔补阙》云:“年少得途未要忙,时清谏疏尤宜罕。”皆谬承荀卿“有所从,无谏诤”之语,遂使阿谀轩佞用以藉口。以是知凡造意立言,不可不预为天下后世虑。

宋黄彻《巩溪诗话》

# “白发”二语,托兴堪咏。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写得雍容,有体有度,与子美《左掖》诗相敌。

明李攀龙《唐诗直解》

# 谭云:伊、吕之言(“自觉”句下)。钟云:勿忽作颂圣谀语(“自觉”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首二句言同朝不同曹者。结有体。

明唐汝询《唐诗训解》

# 吴敬夫云:多少规讽,寓于浑厚之中。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气格苍浑,词旨温远,探得古人赠言之义,直堪与少陵旗鼓相当。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 岑嘉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正谓阙事甚多,不能诊缕上陈,托此微词。后人不察其心,至有以奸谀目之,亦属恨事。

清薛雪《一瓢诗话》

# 下半自伤迟暮无可建白也。感叹语以回护出之,方是诗人之旨。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陈德公曰:摩诘五律能备诸言,嘉州各篇惟工美隽,顾其赋分自天,姿韵绝俗,与王并配,岂有闲言。非有他警,而句字矜琢,体韵安雅,读之令人矜浮之气俱尽,岂非移情盛音也!

清卢麰和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陆贻典:落句有含蓄。何义门:第七反言之,末句自省之词。“自觉”者,问心常有自负也,故是少陵同调语。“花落”则君子渐消,“鸟飞”则智士先去,是皆谏臣所不容坐视者也。句句有两层。纪昀:子美以建言获谴,平时必多露圭角,此诗有规之之意,而但言自甘衰朽,浮沉时世,则诗人温厚之旨也。五六寓意深微,末二句语尤婉至。圣朝既以为无阙,则谏书不得不稀矣。非颂语,乃愤语也。或乃缕陈天束阙窜驳此句,殆不足与言诗。无名氏:腹联炼沉思于五字,情景俱到。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吴曰:能茹咽怀抱于笔墨之外,所以为绝调。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泊岳阳城下》

下一篇:唐·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