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步趋丹陛":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
# 联步趋丹陛:意为两人一起同趋,然后各归东西。联步:同行。丹陛:皇宫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
"分曹限紫微":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微。
# 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限:阻隔,引申为分隔。,曹:官署。
"晓随天仗入":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
# 天仗:即仙仗,皇家的仪仗。
"暮惹御香归":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
# 御香:朝会时殿中设炉燃香。,惹:沾染。
"白发悲花落":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
"青云羡鸟飞":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
# 鸟飞:隐喻那些飞黄腾达者。
"圣朝无阙事":圣明的朝代大概没有错事,
# 阙事:补阙和拾遗都是谏官,阙事指讽谏弥补皇帝的缺失。阙:通“缺”。
"自觉谏书稀":规谏皇帝的奏章日见稀微。
# 谏书:劝谏的奏章。,自:当然。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讽喻诗。诗中采用曲折隐晦的手法,描绘了诗人自身的身世境遇,看似在称赞朝廷没有讽谏之事,实则表达了对朝廷不满的愤懑之情,于委婉言语间体现了深藏的讽刺之意,营造出一种外表雍容华贵、内里绵里藏针的韵味,辞藻华丽,有着让人寻思不尽的精妙,展现出诗人复杂深沉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四句描绘朝官生活,将表面的“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荣华显贵,与实际内里的空虚、无聊形成鲜明对比。反语:“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明明当时安史之乱后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朝廷却自诩“无阙事”,这是诗人愤慨下的反语。“无阙事”与现实困境相悖,讽刺统治者的昏庸,自认为圣明而拒绝纳谏,也正因如此,身为“补阙”的诗人空有其职,“谏书稀“实则是无奈,以反语达到强烈的批判揭露效果,与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异曲同工,尽显对朝廷的失望。直抒胸臆:“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堪称妙笔。诗人以“悲”为核心,直露对沉闷朝官生活的厌倦。见白发、落花,伤韶华在刻板日常里虚度;望飞鸟,羡其自在,叹自身如木偶般无趣。借这直白有力的两句,悲愤倾泻而出,让读者直击其心境,失落与不甘尽显,使人感同身受。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联聚焦诗人与杜甫同朝为官的日常情景。他接连罗列“天仗”“丹陛”“御香”“紫微”等意象,乍看仿佛在显摆朝官的尊荣富贵,实则撕开这层表象,背后是无尽的空虚与乏味。每日,官员们装模作样、战战兢兢地小步趋入朝堂,分东西两列站定,然而从早到晚,君臣碌碌无为,既未成就丰功伟绩,也没推出强国良策。清晨伴随威严仪仗入朝,夜晚仅沾染些“御香”之气而归,“晓”“暮”二字凸显出这种庸常日子的循环往复,令心怀报国之志的诗人心生厌恶。颈联中,诗人不再含蓄,向老友倾诉内心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悲”字为核心,凝聚着他对朝官生涯的复杂情绪。大好年华消耗于刻板无聊的入朝仪式,深陷木偶般机械行动的境遇,怎能不愁?于是,低头瞅见落花,触景生情;抬头望见飞鸟,心生艳羡。联系安史之乱后国家的破败、亟待复兴的局势,对比前文描绘的朝堂死寂、无所作为,更能体会这两句饱含的愤懑,抒发着诗人对时代与自身命运的深沉感慨。尾联将全诗情感推向顶点。有人误读这两句是阿谀朝廷,实则不然,若真如此,诗人何须前面的“悲花落”“羡鸟飞”,乃至愁白了头发?“圣朝无阙事”分明是激愤之下的反语,结合下句,既是辛辣讽刺,也是无情揭露。只有昏聩的统治者才会自吹圣明,妄称“无阙事”,拒绝纳谏。身为“补阙”官的诗人,眼见朝廷弊端丛生却无法进谏,“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尽显他对粉饰太平、拒听忠言的唐王朝的失望透顶。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笔法精巧、曲折隐晦,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朝堂,实则感慨身世、倾诉对朝政不满,以婉曲反语抒忧愤,余味悠长,引人回味。
# 岑参《寄杜拾遗》云“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反言以见意也?宋人讥其为顺从,以活句为死句矣。
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三
# 婉而多风。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箋》
# 岑参《寄杜拾遗》云:“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退之《赠崔补阙》云:“年少得途未要忙,时清谏疏尤宜罕。”皆谬承荀卿“有所从,无谏诤”之语,遂使阿谀轩佞用以藉口。以是知凡造意立言,不可不预为天下后世虑。
宋黄彻《巩溪诗话》
# “白发”二语,托兴堪咏。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写得雍容,有体有度,与子美《左掖》诗相敌。
明李攀龙《唐诗直解》
# 谭云:伊、吕之言(“自觉”句下)。钟云:勿忽作颂圣谀语(“自觉”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首二句言同朝不同曹者。结有体。
明唐汝询《唐诗训解》
# 吴敬夫云:多少规讽,寓于浑厚之中。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气格苍浑,词旨温远,探得古人赠言之义,直堪与少陵旗鼓相当。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 岑嘉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正谓阙事甚多,不能诊缕上陈,托此微词。后人不察其心,至有以奸谀目之,亦属恨事。
清薛雪《一瓢诗话》
# 下半自伤迟暮无可建白也。感叹语以回护出之,方是诗人之旨。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陈德公曰:摩诘五律能备诸言,嘉州各篇惟工美隽,顾其赋分自天,姿韵绝俗,与王并配,岂有闲言。非有他警,而句字矜琢,体韵安雅,读之令人矜浮之气俱尽,岂非移情盛音也!
清卢麰和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陆贻典:落句有含蓄。何义门:第七反言之,末句自省之词。“自觉”者,问心常有自负也,故是少陵同调语。“花落”则君子渐消,“鸟飞”则智士先去,是皆谏臣所不容坐视者也。句句有两层。纪昀:子美以建言获谴,平时必多露圭角,此诗有规之之意,而但言自甘衰朽,浮沉时世,则诗人温厚之旨也。五六寓意深微,末二句语尤婉至。圣朝既以为无阙,则谏书不得不稀矣。非颂语,乃愤语也。或乃缕陈天束阙窜驳此句,殆不足与言诗。无名氏:腹联炼沉思于五字,情景俱到。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吴曰:能茹咽怀抱于笔墨之外,所以为绝调。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杜甫《泊岳阳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