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óng

朝代:唐作者:无名氏浏览量:2
yǒu
měi
wéi
lín
qián
pán
suǒ
cóng
biāo
chū
yùn
bǎo
biǎo
zhì
chēng
lóng
cháng
qiān
shēn
quán
jiǔ
chóng
fèn
rán
yún
zhà
jiǎo
shǒu
làng
hái
chōng
xún
shì
chuán
gāo
zhuāng
shēng
jué
zōng
réng
zhī
liú
lèi
zài
xìng
xiāng
féng

译文

有美丽的鳞族生物,潜伏盘踞获得栖息之所。彰显奇异最初蕴藏珍宝,彰显智慧即被称为龙。深邃沟壑绵延千里,幽深泉眼封闭九重深渊。竖起龙须云层突然涌起,昂首腾跃时浪涛翻涌。荀子曾传颂它的美誉,庄子却希望它踪迹绝灭。仍知道它眼含泪珠(传说龙泣成珠),何等幸运能与它在此相逢。

逐句剖析

"有美为鳞族":有美丽的鳞族生物,

"潜蟠得所从":潜伏盘踞获得栖息之所。

# 潜蟠:潜伏和盘曲。

"标奇初韫宝":彰显奇异最初蕴藏珍宝,

# 韫:蕴藏,包含。

"表智即称龙":彰显智慧即被称为龙。

# 表智:显露智慧。古代有智慧的人往往被人称之为龙。

"大壑长千里":深邃沟壑绵延千里,

"深泉固九重":幽深泉眼封闭九重深渊。

"奋髯云乍起":竖起龙须云层突然涌起,

"矫首浪还冲":昂首腾跃时浪涛翻涌。

"荀氏传高誉":荀子曾传颂它的美誉,

# 荀氏:东汉荀淑(83~149),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八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其第六子荀爽最为知名,官至司空。

"庄生冀绝踪":庄子却希望它踪迹绝灭。

# 庄生:指战国时庄子。

"仍知流泪在":仍知道它眼含泪珠(传说龙泣成珠),

"何幸此相逢":何等幸运能与它在此相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骊龙》是唐代的一首五言排律,作者不详。这首诗以骊龙为吟咏对象,先描绘其潜藏深渊的蛰伏之态,再展现腾云驾浪的雄姿,通过动静结合的笔法勾勒出神龙非凡的形象。诗中巧妙化用荀子赞龙、庄周避龙的典故,既凸显骊龙的高洁特质,又在尾联“流泪”“相逢”的转折中,寄寓了对现实境遇的深沉感慨。全诗咏物而不滞于物,在刻画龙之形神的同时,隐约流露出对贤才的期待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骊龙潜游深潭、腾云驾浪的雄姿,并借用典故暗含对贤才的期待,流露出对世间仍有苦难者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荀氏传高誉,庄生冀绝踪”一句巧用荀氏祥龙与庄生述龙之典。荀氏典故原指荀淑家族因龙现而得高誉,庄子则多言龙之玄妙难寻。诗人借荀氏典故彰显骊龙声名之盛,以庄生典故暗喻其踪迹神秘,二者相融,既突出骊龙非凡特质,又寄托诗人对超然之境的向往。烘托:诗人借荀氏典故中“传高誉”的祥瑞意象,侧面衬托骇龙的超凡声誉,使其形象更加崇高;同时以庄生“冀绝踪”的典故,进一步强化骇龙的神秘特质,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四句“有美为鳞族,潜蟠得所从。标奇初韫宝,表智即称龙。”先以“鳞族之美”总领全篇,用“潜蟠”展现骊龙蛰伏之态;后以“韫宝”“称龙”递进式突出其灵异特质,在静态描写中暗藏不凡气度。中四句“大壑长千里,深泉固九重。奋髯云乍起,矫首浪还冲。”前两句以“千里”“九重”的夸张笔法渲染骊龙栖居之幽深;后两句“奋髯”“矫首”突然转入动态刻画,云浪翻涌间尽显神龙破水而出的磅礴气势。末四句“荀氏传高誉,庄生冀绝踪。仍知流泪在,何幸此相逢。”巧用荀子赞龙、庄周避龙的典故,既升华骊龙的高洁形象;尾联“流泪”“相逢”笔锋一转,在赞叹中暗含对现实际遇的深沉寄托,使咏物不止于物。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延寿《人有负盐负薪者》

下一篇:唐·杜甫《泊岳阳城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