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òu

朝代:唐作者:施肩吾浏览量:2
yòu
cái
liù
suì
wèi
zhī
qiǎo
zhuō
xiàng
zài
táng
qián
xué
rén
bài
xīn
yuè

译文

我的小女儿今年才六岁,不懂什么是巧什么是拙。七夕之夜也来到院子里,学人家大姑娘乞巧拜月。

逐句剖析

"幼女才六岁":我的小女儿今年才六岁,

# 幼女:小女孩,这里指诗人的小女儿。

"未知巧与拙":不懂什么是巧什么是拙。

# 巧与拙:灵巧与笨拙。,未知:不知道。

"向夜在堂前":七夕之夜也来到院子里,

# 向夜:将近晚上,指傍晚时分。向,临近。

"学人拜新月":学人家大姑娘乞巧拜月。

# 拜新月: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在农历七月七日晚上渡银河相会。民间因而有青年姑娘们在这天晚上“乞巧”的习俗,即在这天晚上于庭院中摆上果品拜月,请求天上的织女赐给自己以灵巧。新月,初出的月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幼女词》为唐代诗人施肩吾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着重描绘出幼女的天真懵懂,后两句则笔锋一转,刻画小女孩一本正经地在堂前模仿大人拜新月的模样。前后内容相互映衬,一个俏皮逗趣、纯真烂漫的“小大人”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于眼前。全诗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凝练,却情趣盎然,饱含着诗人对幼女深沉无尽的父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道士

施肩吾(?~?),唐代诗人、道士。字希圣,号东斋、栖真子,世称华阳真人,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人。元和进士,后隐于洪州西山(今江西南昌西,一名南昌山)修道。其诗风奇丽,题材广泛,描绘海岛风情生动,想象丰富,擅绝句。代表作品有《夏雨后题青荷兰若》《经桃花夫人庙》。著有《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另有诗《西山集》10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七夕之时。诗人有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儿,在其笔下屡被提及,像在《效古词》中就有“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的描述。而这首《幼女词》,正是诗人为他疼爱的小女儿而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诗中描绘了一位才六岁、天真幼稚的幼女形象,通过“未知巧与拙”表现其年幼懵懂,又以“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刻画她在七夕夜模仿大人拜月的有趣场景。全诗形式短小、语言简练,生动展现出幼女纯真可爱的模样,饱含着诗人对幼女深切的疼爱与怜惜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的前两句写幼女年幼无知,后两句写她模仿大人拜新月,以幼稚与成熟的行为相对比,突出“小大人”形象的有趣与纯真。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描绘完幼女的天真憨态后,诗的最后两句聚焦于七夕夜晚的生动场景。时间通过首句“巧”字暗合七夕,第三句用“夜”字简单带过;地点设在“堂前”,这里正是能看见新月的开阔地方。当其他孩子忙着捕捉萤火虫或向大人讨要乞巧瓜果时,这个六岁的幼女却一本正经地模仿大人“拜新月”。这情景读来让人发笑——李端笔下“细语人不闻”的少女拜月是为了乞巧,可这个幼女拜月,却是“不懂乞巧”只知模仿,和大人的虔诚完全不一样。诗人用客观的笔触叙述,仅用“学人”两个字就暗藏调侃:幼女拜月的样子虽像大人,心里却是孩童的懵懂天真,这种形式和内容的反差,产生了幽默有趣的艺术效果。她越是装模作样地“弄巧”模仿,越显得未经世事的“笨拙”,一个假装成熟却难掩童真的“小大人”形象就像活了一样,既有趣又让人怜爱。

4. 作品点评

《幼女词》以短小形制、简练语言,勾勒出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深蕴诗人对幼女的拳拳父爱。诗开篇便紧扣“幼”字:从年龄看,“才六岁”的“才”字,凸显其尚处懵懂之年;从心智言,“未知巧与拙”既指她难以理解抽象的巧拙概念,亦暗喻其常因幼稚闹出“浓朱衍丹唇”般的憨态——恰如左思、杜甫笔下娇女弄巧成拙的可爱模样。“巧拙”二字暗藏机杼,虽兼指两端,实则偏重于“巧”,与末句“拜新月”形成隐秘呼应。当读者将二者勾连,便能在“七夕”的语境中,浮现出“家家乞巧望秋月”的民俗图景:幼女效仿成人拜月乞巧,却因“不知巧”而徒具形式,那份煞有介事的认真与童真,在“学人”二字的揶揄中更显鲜活。诗人以一字盘活全篇,未铺陈往事场景,却借“巧”字触发联想,让读者于留白处窥见幼女模仿大人的憨态,于含蓄中尽得童趣与慈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开元以后,句格方超。如施肩吾《幼女词》,皆酷得六朝意象,高者可攀晋宋,平者不失齐梁。唐人五言绝句佳者,大半此矣。

明胡应麟《诗薮》

# 吴山民曰:细景。顾璘曰:意新。幼女无知,学人拜月。天然景趣,自觉悦人。于鹄有《古词》,俱述小儿女行径,语似古,殊不如此词浅而有致。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古调,与仲初“三日入厨下”同。

明邢昉《唐风定》

# 胡明瑞举唐五言绝句凡十六首云:佳者大半于此。余观权德舆《玉台体》二首,语意佻浅;至王建《新嫁娘》、施肩吾《幼女同》,摹事太入情,便落卑格。

清毛先舒《诗辩坻》

# 真情真景,无斧凿痕。“学人”二字,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总是一气流出,无可安排,摘一句不得。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本色如话,此诗中太羹元酒也。徒事粉饰雕琢者那知此味?“拜新月”见形巧,“学”字并性巧都画出。

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武侯庙》

下一篇:唐·杜甫《悲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