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quán
jiān
chá
yǒu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zuò
zhuó
líng
líng
shuǐ
kàn
jiān
chén
yóu
chí
wǎn
ài
chá
rén

译文

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逐句剖析

"坐酌泠泠水":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

# 泠泠:清凉。

"看煎瑟瑟尘":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

# 尘:研磨后的茶粉(按,唐代中国茶为粉茶,也就是日本学去的抹茶,所以用尘来形容)。,瑟瑟:瑟瑟:碧色。

"无由持一碗":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

# 持:端着。,无由:不需什么理由。

"寄与爱茶人":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泉煎茶有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二句运用叠字和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品茶场景,恰似一幅笔触细腻、意境静谧而深邃的水墨画;后二句笔锋一转,借茶抒情,描绘在这品茶之际,诗人内心陡然涌起强烈的分享欲。他似乎处在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惟有以煎水煮茶为乐,满心想着要将这份独特的饮茶享受传递给同样热爱茶的远方友人。全诗语言质朴平实,意境闲雅,值得细细品味赏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公元822年,是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杭州刺史时所写。白居易的妻舅杨慕巢、杨虞卿、杨汉公兄弟均曾从不同地区给白居易寄好茶。白居易的茶友很多,他得茶后常邀好友共同品饮,也常应友人之约去品茶。在杭州任职期间,白居易的生活相对闲适,他常与茶为伴,品茶、煎茶、饮茶,对茶的喜爱也融入到了诗歌创作中,《山泉煎茶有怀》便是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诞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写煎茶的作品。诗人似乎处在一种无所事事之状态,惟有以煎水煮茶为乐,还要把这份独特的饮茶享受传递给爱茶友人。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却又富有韵味。前两句细腻描绘煎茶的场景,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后两句借茶抒情,将诗人内心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诗中景与情相互交融,完美地展现了诗人在煎茶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堪称茶诗中的经典之作 。

2. 写作手法

叠字:“泠泠”和“瑟瑟”运用了叠字的手法。“泠泠”生动地描绘出水的清凉之感,让人联想到泉水在山间流淌时的纯净;“瑟瑟”则形象地表现出茶叶在水中翻滚时如细尘般的形态。这一手法不仅使诗人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具体可感,也使诗歌在音韵上产生了独特的美感。白描:“泠泠水”“瑟瑟尘”是对水和茶叶状态的细节刻画,笔墨简练,不加烘托,描画出水的清凉和茶粉的细腻,鲜明生动。借物抒情:后两句“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借茶抒情,这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抒发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山泉煎茶有怀》前二句诗人运用叠字和白描的手法,“泠泠”生动展现泉水的清凉,尽显纯净;“瑟瑟”形象描绘茶粉细末在水中似细尘翻滚的形态。短短十字,不加修饰地勾勒出诗人舀水、煎茶动作及水与茶叶的状态,营造出静谧闲适的氛围,尽显诗人煎茶时的专注和内心的闲适自得。《山泉煎茶有怀》后二句笔锋一转,诗人借茶抒情,茶成为情感寄托,借此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前两句的闲适在此转为对友人的牵挂,情感过渡自然。

4. 作品点评

此诗韵律优美,读来朗朗上口。前两句“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尽显煎茶之韵;后两句“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借茶抒情,传递思念。全诗前两句传景色之神,后两句传心情之神,在茶诗中堪称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隋宫》

下一篇:唐·唐彦谦《春日偶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