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ān
huā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chóu
chàng
jiē
qián
hóng
dān
wǎn
lái
wéi
yǒu
liǎng
zhī
cán
míng
zhāo
fēng
yīng
chuī
jìn
shuāi
hóng
huǒ
kàn
wěi
hóng
xiàng
yàn
sàn
suí
fēng
qíng
míng
luò
yóu
chóu
chàng
kuàng
piāo
líng
zhōng

译文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还只有两枝花残败。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逐句剖析

"惆怅阶前红牡丹":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

# 阶:台阶。,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晚来唯有两枝残":傍晚到来的时候还只有两枝花残败。

# 残:凋谢。,枝:一作“花”。,唯:一作“惟”。

"明朝风起应吹尽":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

# 明朝:明天。

"夜惜衰红把火看":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 把火:手持火把。,红:指牡丹花。,衰:枯萎,凋谢。

"寂寞萎红低向雨":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

# 萎红:枯萎的花。

"离披破艳散随风":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

# 破艳:谓残花。,离披:纷纷下落貌。

"晴明落地犹惆怅":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

# 晴明:一作“晴天”。

"何况飘零泥土中":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 飘零:凋谢;凋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惜牡丹花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组诗主题围绕对牡丹的珍惜与喜爱,通过对赏花情景及落花景象的描绘,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第一首写夜晚秉烛赏花,流露出对牡丹花期将过的不舍;第二首刻画风雨后落红满地之景,以欲擒故纵手法强化惜花之情。诗中借景抒情,别具一格地将对牡丹的怜惜与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感慨相融,在众多惜花诗中脱颖而出,尽显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细腻与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惜花诗。借夜晚秉烛赏花与风雨后落红满地的景象,描绘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与珍惜,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以及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第一首借夜晚“把火”照将残牡丹之景,抒发对牡丹凋零的惋惜与青春易逝的感慨;第二首描绘“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的残花景象,寄托对落花冷落处境的同情,借物言志,暗含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开门见山:第一首诗首句“惆怅阶前红牡丹”,起笔便直截了当地点明诗人的愁绪以及所关注的对象是阶前的红牡丹,毫无铺垫与迂回,迅速将读者带入惜花的情感氛围中,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渲染:第二首诗开篇“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诗人运用“寂寞”“萎红”“离披”“破艳”等词语,细致描绘出牡丹花在风雨中衰败、花瓣飘零散落的凄惨画面,极力渲染出一种凄凉、冷落的氛围,强化了落花的悲剧色彩,更深刻地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怜惜之情。托物言志:第二首诗借牡丹花花期过后,从曾经的备受赞赏到如今“寂寞萎红”“离披破艳”,遭受冷落、无人问津的处境,暗喻世间人情冷暖,人们多是锦上添花,却少有人雪中送炭。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感慨,以及对真正善良、关怀他人行为的渴望,以咏花来抒发内心的志向与情感。

3. 分段赏析

《惜牡丹花》第一首“惆怅阶前红牡丹”,“惆怅”作为诗眼,直抒诗人对牡丹的深切怜惜之情,开篇便奠定全诗惜花的愁绪基调,以简洁文字勾勒出诗人立于庭院阶前,对着红艳牡丹满怀愁思的画面。次句“晚来唯有两枝残”,“唯有”突出残败牡丹数量之少,“两枝”精准数字体现诗人观察的细致入微,语言自然质朴,以小见大,通过这一细节不仅侧面烘托出诗人对牡丹的密切关注,更彰显其惜花之情深,且与首句文意形成跌宕,让读者知晓此时满院牡丹仍大多盛开。第三句“明朝风起应吹尽”,从现实场景转向想象,“应”字表明这只是诗人基于对自然规律认知的担忧,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展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敏锐感知,进一步深化惜花情感。末句“夜惜衰红把火看”,描绘出诗人在夜晚手持灯火照看即将凋零牡丹的独特画面,此行为将诗人对牡丹的极度怜惜展露无遗,借由对牡丹的珍惜,巧妙寄寓了对时光易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在情感表达上达到高潮。整首诗在短短四句中,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以自然质朴的语言、独特的立意与细腻的情感,在众多惜花诗中独树一帜,展现出白居易对生活的敏锐洞察与深厚的文学功底。第二首开篇“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寂寞”赋予残败牡丹以孤寂的情感,生动地描绘出风雨中牡丹衰败、花瓣飘零的凄惨形象,借景抒情,渲染出一种凄凉冷落的氛围,同时托物言志,以牡丹花期后的境遇暗喻世间人情冷暖。后两句“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运用欲擒故纵的表现手法,先说明晴时落花已令人惆怅,更强调风雨后落花飘零泥土中的凄惨,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渲染,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悲悯之情推向极致,深刻地表达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伤,全诗在这种浓郁的哀伤氛围中结束,留给读者无尽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惜牡丹花二首》在唐诗中独具特色,尽显白居易高超诗艺。其以新颖视角,从花开时便惜花,突破传统伤春惜花套路。诗中语言质朴自然却情真意切,通过细腻的描写,如“晚来唯有两枝残”“寂寞萎红低向雨”等,将惜花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第一首构思巧妙,情感跌宕,第二首借景抒情,寓意深刻。两首诗不仅饱含对牡丹的怜惜,更寄寓了岁月流逝的感慨,为后世同类题材创作提供了典范,在惜花诗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李商隐、苏轼等诗人的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息夫人》

下一篇:唐·李商隐《梦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