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春风千万枝":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
# 千万枝:一作“万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枝头嫩芽一片鹅黄,飘荡的柳枝比丝缕还要柔软。
# 金色:鹅黄。,嫩:嫩芽。
"永丰西角荒园里":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
# 永丰:永丰坊,唐代东都洛阳坊名。
"尽日无人属阿谁":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
# 阿谁: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以柳树为吟咏对象的咏物诗。全诗既对柳树优美姿态的赞美,又借柳树生长在荒园无人欣赏,表达对美好事物被冷落的惋惜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比喻:“嫩于金色软于丝”,将柳树的颜色比作金色,质地比作丝线,形象地写出了柳树枝条的鲜嫩与柔软,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柳树的姿态美。衬托:以“永丰西角荒园里”这一荒凉的环境,衬托出柳树虽美却无人欣赏的孤寂,强化了诗歌对美好事物被冷落的惋惜之情。借物抒情:诗人表面上是在写柳树,实则借柳树生长在荒园无人问津的遭遇,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可能是对自身境遇的自伤,也可能是对世间美好事物被忽视的不平。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千万枝条随风摇曳,色泽鲜嫩似金色,质地柔软如蚕丝。诗人用细腻入微的描写,将柳树在春风中那蓬勃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嫩于金色软于丝”,通过比喻,将柳树枝条的嫩与软形象地展现出来,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柳树优美姿态的赞美之情,为后文情感的转折做铺垫。后两句:“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诗人的笔触从对柳树的赞美转到对其所处环境的描述。柳树生长在永丰西角的荒园之中,整日都没有行人路过欣赏。在这样的环境衬托下,美好的柳树显得格外孤寂。“尽日无人属阿谁”这一问,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冷落的惋惜之情推向高潮,也使诗歌的情感内涵更加丰富,引发读者对美好事物命运的思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并非单纯的咏物,而是将自身的身世感慨与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巧妙融入对柳树的描写中。诗中对柳树命运的喟叹,实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中人才被弃、政治黑暗的有力批判。此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宛如民间质朴的歌谣,朗朗上口,易于传唱。这种贴近大众的语言风格,使诗歌能够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当时便“遍流京都”,拥有广泛的受众。后世苏轼在创作《洞仙歌》词咏柳时,化用了“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足见白居易这首诗的影响力深远。
上一篇:唐·缪氏子《赋新月》
下一篇:唐·杜荀鹤《送友游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