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七十仍沽酒":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
# 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千壶百瓮花门口":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 花门口:指花门楼口。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千壶百瓮:无数个酒壶和酒瓮。
"道傍榆荚仍似钱":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
# 仍:一作“巧”。,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摘来沽酒君肯否":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生活诗。历经长途跋涉,诗人偶遇道旁榆钱初放的盎然春意。不远处,一老者正闲适沽酒,那画面满是宁静与温情。诗人被此吸引,走进酒店小坐。醇香的酒驱散了一路疲惫,窗外春光正好,榆钱嫩绿,他沉醉在这片刻美好里。
2. 写作手法
白描:“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诗人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直接描绘出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在花丛簇拥的门口摆放着众多酒壶酒瓮,售卖美酒的情景。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能让读者清晰地想象出这个场景。比喻:道傍榆荚巧似钱”,将道路旁的榆荚比作钱币。榆荚的形状和颜色与古代的铜钱有相似之处,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特点,并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
3. 分段赏析
首句“老人七十仍沽酒”,直接点出人物与事件。“七十”强调老人年事已高,“仍”字突出其坚持卖酒的韧性——虽年迈却不辍营生,画面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次句“千壶百瓮花门口”承接上文,用“千壶百瓮”的数量词渲染酒家的气势,“花门口”则点明地点,暗示此处因酒瓮堆积、往来客商而热闹非凡,侧面烘托出老人生意的红火。第三句“道傍榆荚巧似钱”笔锋一转,由酒家转向路边景物。“榆荚”本是春末夏初常见的植物果实,诗人却以“巧似钱”的精妙比喻,将其形态与铜钱关联,既写出榆荚圆扁如钱的外形特征,又暗含对“钱”的联想,为尾句的“戏问”埋下伏笔。末句“摘来沽酒君肯否”是全诗的核心——诗人见榆荚形似钱,便开玩笑说“摘这些‘钱’来买酒,您愿意吗?”一句口语化的“君肯否”,将诗人与老人的互动写得自然亲切,仿佛能看见诗人蹲在路边,指着榆荚笑着询问的场景,平淡中透出俏皮的趣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用日常说话般的自然语言,写眼前的景物,人物的模样、声音、笑容都刻画得鲜活生动,整体风格轻松有趣。诗人被凉州早春的景色触动,沉浸其中的欢喜,像山间缓缓流动的小溪,在每一句诗里都能感受到。写法上,诗人用了朴素的描述和生动的联想结合,虚的地方和实的地方相互衬托,既有平常生活的亲切感,又有不一般的趣味。诗里的语言看着普普通通,却藏着一点巧思,让整首诗既有轻盈灵动的感觉,又带着几分俏皮的幽默。
# “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此诗可见一斑。
唐杜确《岑嘉州诗集序》
上一篇:唐·戴叔伦《湘南即事》
下一篇:唐·缪氏子《赋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