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橘花开枫叶衰":眼前正是卢橘花开、枫叶衰败的深秋季节,
# 卢橘:即金橘,夏日开花,白色。卢,黑色也。李时珍《本草纲目》:“此橘生时青卢色,黄熟时则如金,故有金橘、卢橘之名。卢,黑色也。”
"出门何处望京师":出得门来遥望远方,京师不知道在远处的哪个地方。
# 何处望京师:指长安看不到在哪里。京师,此指长安。
"沅湘日夜东流去":沅水湘江日夜不停地流向东方,
# 流:一作归。,日夜:有版本作“尽日”。,沅湘:沅水和湘水,都在今湖南省境内,流入洞庭湖。战国楚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
"不为愁人住少时":为什么就不能为我这个愁情满怀的人驻留片刻听一听我内心的苦衷。
# 少时:片刻。,住:停,止,歇下。
中唐诗人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一说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戴叔伦师从萧颖士,以文辞著称,作诗擅长五言律、绝。其五律长于言情,佳作颇多。《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联,被胡应麟《诗薮》许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虽“体格不越中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尚未臻大家之境,但在盛唐向中唐的转折演变之际颇有意义。代表作品有《江乡逢故人偶集》《关山月》《女耕田行》等。著有《戴叔伦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即事抒怀诗。全诗情感回环往复,如潺潺流水般曲折蜿蜒,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其意蕴悠长,饱含着诗人对归途的深切渴望与无奈惆怅,那份欲归而不得的哀愁。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卢橘花开枫叶衰”诗人通过描绘卢橘花开、枫叶衰败的景象,点明时令为深秋。这种自然景物的变化不仅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更寄托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卢橘的盛开与枫叶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凋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与哀愁直抒胸臆:“出门何处望京师”,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京城的思念与无法回归的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两句“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诗人巧妙地以卢橘的绽放与枫叶的凋零,勾勒出季节由夏入秋的鲜明更迭。这花开花落、季节轮转之景,不经意间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愁绪。紧接着,次句“出门何处望京师”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长久以来的挂念。“何处”二字,将诗人极目远眺、寻觅长安的身影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份对帝阙的深切眷恋与廊庙之思,在字里行间婉转流淌,情意绵绵。须知,京师长安本是诗人一心向往、求取仕途之地,其所在方位,诗人自然心中有数。然而,此处却偏偏以问句出之,这其中的感慨与无奈,又深了一层。正是因欲归而不得,前路迷茫,方觉步履维艰,心绪难平。后两句“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江水滔滔,自古便是向东奔流不息;沅湘之水,亦遵循这自然之法则,昼夜不舍地流淌。昔日孔子曾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描绘河流的永恒与无情,而诗人在此,却满怀幽怨地责怪这江水“不为愁人住少时”。江水自顾自地东流,全然不顾诗人那渴望归家的愁肠百结,这无理的埋怨,实则饱含着诗人深深的无奈与哀愁。然而,这江水不仅东流,更是“日夜”不息,连片刻的停留都不肯施舍,这般的决绝,更让诗人感到心寒。即便沅湘之水能够停滞,又怎能承载诗人西归的期盼与梦想?诗歌虽曲折婉转,但那份深沉的怨怀与愁绪,却如江水般汹涌澎湃,难以掩饰。细细品味,从“日夜”的奔流不息与“少时”的短暂停留之间的强烈反差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深深叹惋,以及自己身陷湘南、屈居幕僚、无所作为的焦灼与不甘。这般情感,真挚而浓烈,恰似那东流的江水,永不停歇,永无尽头。
4. 作品点评
作者巧妙地借助卢橘绽放的绚烂与枫叶凋零的萧瑟这两组意象,精准地勾勒出深秋的轮廓。秋天,这个自古便承载着无数诗人伤情与悲怀的季节,在诗人的笔下更显凄凉。而诗中那“衰”字,宛如一把锐利的剑,直直地刺入人心,将诗人面对这肃杀秋景时满心的愁绪与哀伤,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动容。
# 沅湘住,便如何?如此看,才见诗妙处。
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
# 深情若揭(末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此怀归不得而怨沅湘,语虽无理,情实有之,读来使人为之黯然。
近代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权德舆《小言》
下一篇:唐·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