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流年百事惊":一想到逝去的岁月,百般往事仍令我心惊,
"已抛渔父戴尘缨":早已舍弃渔父的隐逸生活,戴上了沾染尘俗的冠缨。
# 尘缨:比喻尘俗之事。,渔父:代指隐士。
"青春背我堂堂去":青春公然背弃我,决然远去,
"白发欺人故故生":白发却屡屡欺人,顽固地生长。
"道困古来应有分":追求理想而困顿,自古以来本是人生常态,
"诗传身后亦何荣":诗作流传后世又有何荣耀可言。
"谁怜合负清朝力":谁能理解我本应依仗清明朝代的力量,
# 清朝:清明的朝廷。,怜:一作言。
"独把风骚破郑声":独以诗文正气破除浮艳文风。
# 郑声: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音乐,这里指琐屑或淫邪的诗篇。,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这里指雅正的诗篇。
"平生无解亦无操":平生既无明确主张,亦无坚守的操守,
"永日书生坐独劳":整日枯坐书斋,徒然劳神费力。
"唯觉宦情如水薄":只觉官场情谊淡薄如水。
"不知人事有山高":怎知世间人情险恶如崇山。
"孤心好直迍犹强":孤傲之心坚持直率,虽屡遭挫折仍倔强,
# 迍:困顿不得志。
"病发慵梳痒更搔":病发时慵懒梳头,瘙痒反而更甚。
"何事故溪归未得":为何故溪归隐之愿始终难偿,
"几抛清浅泛红桃":多次错失在清澈溪流泛舟赏桃的良机。
晚唐诗人
薛能(817?~880?),唐代诗人。字大拙,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会昌六年进士,宣宗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懿宗咸通中摄嘉州刺史,历工部尚书方镇从事、侍御史及都官、刑部员外郎等职。僖宗时,任忠武节度使,兵变时被杀。薛能耽癖于诗,日赋一章,平生作诗逾千篇,多寄酬题咏之作。其诗多写日常生活,吟咏与友人唱和,部分涉及现实政治题材。他尤擅作近体诗,常用对比、用典等手法,如诗中多处提及“闲”字,表达自己潇洒、超脱之情怀。有《薛许昌集》10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宦游诗。通过写流年迁逝之惊,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的感叹和怀才不遇的惆怅。
2. 分段赏析
其一,首联“一想流年百事惊,已抛渔父戴尘缨”以“渔父”与“尘缨”的意象对比,展现诗人对仕途的懊悔。渔父象征超脱的隐逸生活(化用《楚辞·渔父》典故),而“尘缨”则暗指功名牵绊(呼应《北山移文》中“解兰缚尘缨”的仕宦枷锁)。一个“抛”字,道尽诗人被迫卷入俗务的无奈。颔联“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以拟人手法强化生命流逝的无力感。“堂堂”形容青春公然消逝的决绝,“故故”则凸显白发屡屡催逼的恶意,叠词运用使情感张力倍增。此联与黄庭坚误认杜诗的典故相映(《苕溪渔隐丛话》载黄庭坚初读此句误为杜甫之作),侧面印证其情感穿透力。尾联“谁怜合负清朝力,独把风骚破郑声”直指晚唐文坛积弊。“清朝”典出《论语》“放郑声”,诗人反用经典,以“独破郑声”自任,批判当时浮艳诗风(如李商隐、温庭筠的绮靡之作),彰显以雅正挽颓风的文人担当。此句与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形成跨时空共鸣。其二,首联“平生无解亦无操,永日书生坐独劳”剖白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困惑。“无解”指仕途困顿,“无操”暗讽官场无道,与韩愈“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洒脱不同,此处的“无”字浸透着无力突围的悲凉。颔联“唯觉宦情如水薄,不知人事有山高”以“水薄”喻官场凉薄,“山高”状人情险恶,比喻系统精准犀利。诗人将抽象感受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自然意象,与白居易“宦途与人心,江海与波澜”的写法异曲同工。颈联“孤心好直迍犹强,病发慵梳痒更搔”通过动作细节展现精神困境。“迍犹强”写坚持直率的倔强,“慵梳”则暗示病痛对肉体的摧残,二者形成“心强身弱”的张力,类似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的身心互映。尾联“何事故溪归未得,几抛清浅泛红桃”以景结情,用“泛红桃”反衬归隐不得的怅惘。故溪象征精神原乡,红桃暗用陶渊明“桃花源”意象,而“几抛”二字道出多次错失隐逸时机的悔恨,与王维“即此羡闲逸”的含蓄形成对比。
# 山谷常言少时曾诵薛能诗云:“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孙莘老问云:“此何人诗?”对曰:“老杜。”莘老云:“杜诗不如此。”后山谷语传师云:“庭坚因莘老之言,遂晓老杜诗高雅大体。”传师云:“若薛能诗,正俗所谓欺世耳。”
宋范温《潜溪诗眼》
# 唐人薛能诗云:“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催人故故生。”有人举此诗,称其语意之美,吕东莱闻之笑曰:“此只如市井人叹世之词,有何好处?”予以东莱之言思之,信然。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至若“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朝廷有道青春好,门馆无私白日闲”,已入宋调。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上一篇:唐·金厚载《风不鸣条》
下一篇:唐·韩琮《春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