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n
qín

朝代:唐作者:司马扎浏览量:3
liáng
shì
wài
xiǎng
kōng
sāng
xián
fēn
suǒ
tán
fēi
xīn
shēng
ěr
ān
kěn
wén
yuè
luò
wèi
zhōng
àn
zhōng
xiāng
jūn
chuán
xīn
qiān
cāng
yún

译文

在凉室中,空无一点声音,只有几条没有人弹奏的七弦琴。所演奏的音乐并非新的曲调,凡俗之人很难欣赏和理解。一曲还未演奏完毕,却因思念湘君而哭泣。就像琴声传达了我的内心苦闷一样,万里之外的苍梧山上的云也能听见我的心声。

逐句剖析

"凉室无外响":在凉室中,空无一点声音,

# 凉:一作深。

"空桑七弦分":只有几条没有人弹奏的七弦琴。

# 空桑:古琴名,一说为地名,其地产木,可制琴瑟。

"所弹非新声":所演奏的音乐并非新的曲调,

"俗耳安肯闻":凡俗之人很难欣赏和理解。

"月落未终曲":一曲还未演奏完毕,

"暗中泣湘君":却因思念湘君而哭泣。

# 湘君:舜之二妃,死于湘水间,故人称湘君。

"如传我心苦":就像琴声传达了我的内心苦闷一样,

"千里苍梧云":万里之外的苍梧山上的云也能听见我的心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弹琴》是唐代司马扎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了在一个安静的室内,诗人独自弹奏古琴的情景。前两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强调了弹琴环境的清幽。三四句表明诗人所弹并非世俗流行的曲调,暗示其高雅的志趣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五六句通过月落时分仍未弹完曲子,以及仿佛湘君在暗中哭泣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尾句诗人希望自己的苦心能随着琴声传递出去,让千里之外的苍梧山都感受到他的愁绪,将情感推向高潮。全诗通过对弹琴场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司马扎(?~?),唐代诗人。一作司马札,侨居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曾登进士第,一生流落不遇,游踪遍及今河南、山西、陕西、江苏等地,不知所终。司马札有诗名,与储嗣宗友善。其诗风格古朴,无晚唐浮艳之气,多感怀之作,能反映民生疾苦,颇近兴讽,间有佳句远韵。黄生《唐诗摘钞》称其《宫怨》诗“此首犹具盛唐风韵,晚唐绝句当推第一”。《锄草怨》《登河中鹳雀楼》等为传世之作。今存《司马扎先辈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弹琴为题材的五言古诗,这首诗借由对弹琴场景的刻画,将作者内心的孤寂落寞之情娓娓道来。诗中对“凉室”与“空桑七弦”的描绘,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自身所处的境遇。这般细腻入微的笔触,不仅传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还融入了其对琴音的深切思念。整首诗凭借深沉真挚的情感,以及充满意境美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作者的才情,还有其对琴音独树一帜的感悟。

2. 分段赏析

“凉室无外响,空桑七弦分”:“凉室”营造出一种安静、清幽的环境氛围,“无外响”强调了外界干扰的缺失,突出了弹琴环境的静谧。“空桑七弦分”点明了弹奏的乐器是空桑木制成的七弦琴,为后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所弹非新声,俗耳安肯闻”:“所弹非新声”表明诗人所弹奏的不是当时流行的新曲调,体现出诗人不随波逐流的高雅志趣。“俗耳安肯闻”则以一种略带嘲讽的语气,表达了对世俗之人不懂得欣赏高雅音乐的感慨。“月落未终曲,暗中泣湘君”:“月落未终曲”通过描写月亮落下时曲子仍未弹完,表现出诗人沉浸在音乐中的状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深。“暗中泣湘君”运用典故,将湘君的哭泣融入到弹琴的情境中,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痛。“如传我心苦,千里苍梧云”:“如传我心苦”直接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的苦心能够被他人理解的愿望。“千里苍梧云”则借助苍梧山的云,将这种情感扩展到千里之外,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题宝圌山》

下一篇:唐·高适《渔父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