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ěi
wēn
shàng
shū
zhèn
dìng
xīng
yuán
shī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jīng
jìng
quǎn
shēng
jìn
jīng
hàn
shuǐ
qīng
cóng
shì
rén
kāi
ěr
shǐ
zhī
míng
jiàng
chū
shū
shēng

译文

军旗飘扬入城犬不吠鸣,剿尽叛军汉水恢复澄明。从这以后,天下人都可以看清听清,才开始知道,著名的将领原来能从书生中产生。

逐句剖析

"旌旗入境犬无声":军旗飘扬入城犬不吠鸣,

# 旌旗入境犬无声:军队行进时仪仗严整,连犬吠声都消失,暗喻军纪严明。

"戮尽鲸鲵汉水清":剿尽叛军汉水恢复澄明。

# 汉水清:以水质澄澈象征战乱平定后的安定局面。,鲸鲵:古代对雄鲸(鲸)雌鲸(鲵)的合称,喻指叛乱势力。

"从此世人开耳目":从这以后,天下人都可以看清听清,

# 开耳目:改变传统认知。

"始知名将出书生":才开始知道,著名的将领原来能从书生中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美温尚书镇定兴元以诗寄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首句“旌旗入境犬无声”描绘出军队入境时纪律严明、军容整肃的景象;次句“戮尽鲸鲵汉水清”以“鲸鲵”喻叛乱势力,用“汉水清”象征平叛后的安宁,展现平叛功绩;末句“始知名将出书生”打破传统武人将帅的固有观念,彰显文士的治军才能。全诗以精炼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赞颂了温尚书平定叛乱的功绩,集中体现了刘禹锡对智勇双全价值观的推崇,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思想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德宗时期,兴元地区发生叛乱,温尚书(姓名不详)率军迅速平定。刘禹锡时任监察御史,目睹藩镇割据之害,借诗赞颂温尚书治军有方,同时抒发对文人建功立业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战争诗,介绍了温尚书平定兴元叛乱之事,描绘了军队整肃、叛乱平定的景象,体现了对文士治军才能的认可,营造了明快的氛围,表达了对平叛者的赞美和对智勇双全的推崇。

2. 写作手法

借代:“戮尽鲸鲵汉水清”,以“鲸鲵”代指叛乱势力,使描写更形象,突出平叛对象。对比:“始知名将出书生”,将传统对武将与文人统帅的认知形成反差,打破固有观念,凸显文士才能。卒章显志:“始知名将出书生”,末句点明“文士可为良将”的核心观点,收束全诗,点明主旨。意象组合​:“旌旗入境犬无声”中,“旌旗”象征军队行进,“犬无声”通过环境的静谧反衬军容整肃。二者组合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对比,既展现军队威严,又暗示战乱平定后的安宁。动静结合:“旌旗入境犬无声”,句中“旌旗飘扬”是动态景象,“犬无声”是静态表现,以动态的军阵与静态的环境形成对比,展现出军队纪律严明、不扰百姓的整肃状态。

3. 分段赏析

“旌旗入境犬无声”,此句写军队入城时的景象,旌旗飘扬却连犬吠都没有,通过动静结合,展现军队纪律严明、不扰百姓的整肃之态,为下文写平叛功绩铺垫。“戮尽鲸鲵汉水清”,用“鲸鲵”代指叛军,“戮尽”体现平叛彻底,“汉水清”以水质澄澈象征战乱平息后的安定,将自然景观与政治清明相联系,凸显平叛成果。“从此世人开耳目”,写叛乱平定后,人们的认知发生改变,“开耳目”说明打破了以往的固有想法,为末句揭示文士才能做过渡,体现观念转变。“始知名将出书生”,作为全诗结尾,直接点明文士也能成为良将,打破“书生不谙武事”的偏见,突出对温尚书才能的肯定,强化对智勇的推崇。

4. 作品点评

此诗突破传统武将形象,以平实语言赞颂文士治军才能,在中唐藩镇割据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末句“始知名将出书生”成为经典论断,体现刘禹锡对智勇双全价值观的推崇,与永贞革新思想一脉相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杂曲歌辞·纥那曲》

下一篇:唐·孟郊《别妻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