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
·
liè
cāo

朝代:唐作者:孟郊浏览量:6
tóng
xiāng
dài
lǎo
yuān
yāng
huì
shuāng
zhēn
guì
xùn
shě
shēng
lán
shì
qiè
xīn
jǐng
zhōng
shuǐ

译文

这两棵梧桐树相守到老,鸳鸯从来都是同生共死的。烈妇的美德本应是追随逝去的丈夫,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我的内心贞静得像是古井中的水,没有涌起丝毫波澜。

逐句剖析

"梧桐相待老":这两棵梧桐树相守到老,

# 相待老:指梧和桐同长同老。,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鸳鸯会双死":鸳鸯从来都是同生共死的。

# 会:终当。

"贞妇贵徇夫":烈妇的美德本应是追随逝去的丈夫,

# 徇:一作殉。殉节,指封建社会里妇女屈从礼教从夫而死。,贞妇:按封建礼教提倡的不失身、不改嫁的女子。妇:一作女。

"舍生亦如此":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 舍生:舍弃生命。

"波澜誓不起":我的内心贞静得像是古井中的水,

# 波澜誓不起:“波澜”两句意谓我的心如同古井之水,永远不会泛起情感波澜。

"妾心井中水":没有涌起丝毫波澜。

# 井中水:枯井水。井中:一作古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琴曲歌辞·列女操》为唐代诗人孟郊所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旨在颂扬贞妇烈女,展现她们坚贞不渝的品质。开篇两句,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栖,象征夫妻间的深情相伴,寓意生死相依的美好期许。中间部分,直言一旦夫君离世,秉持贞烈操守的女子,往往会决然以身殉夫,凸显其对爱情的忠贞不二。结尾处表明,即便烈女存活于世,其内心也如古井之水,波澜不再,体现出她们矢志不渝的坚守。整首诗巧用比喻,表意贴切自然,语言质朴平实,如同白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琴曲歌辞·列女操》是唐代诗人孟郊所创作,孟郊一生,生计颇为窘迫,可谓“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身上衣物破旧不堪,却从不曾为求怜悯而卑躬屈膝。他的诗作,多聚焦寒士的生活境遇,常常流露出内心的不平之音。此外,亦有不少揭露社会不公、同情百姓疾苦之作。这首诗便是他针对当时社会现象有感而发。在那个时代,女子出嫁后需“从夫”,丈夫去世后更得守节。孟郊以此为切入点,创作此诗,使之成为其“苦吟”诗的经典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借物咏怀题材的诗。整首诗表面是在描绘烈女的贞烈形象,实则是以烈女自比,借烈女坚守贞操表达诗人即便不被时代重用,也绝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冰清玉洁之心的高尚操守,抒发了诗人对自我品格的执着追求。

2. 写作手法

起兴:“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运用了起兴手法。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人先描述梧桐相互陪伴直至衰老,鸳鸯总是双双殉情而死的现象,以此为引子,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贞妇殉夫行为的歌颂。比喻:“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把“妾心”比喻为“古井水”,古井之水深沉平静,很难泛起波澜,以此比喻烈女的心坚定不移,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不会改变自己坚守贞节的决心。正衬:“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前两句描绘的梧桐和鸳鸯生死相依的情景,从侧面衬托出贞妇殉夫行为的高尚与坚贞。梧桐和鸳鸯的忠贞形象,强化了贞妇为夫舍生这一行为的合理性与崇高性。

3. 分段赏析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开篇便选取了梧桐与鸳鸯这两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起兴。梧桐,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坚贞爱情的象征,传说梧为雄,桐为雌,它们相互陪伴,直至终老。鸳鸯更是以雌雄双栖、形影不离而闻名,一旦其中一方死去,另一方往往也会绝食而亡,“会双死”生动地体现了这种生死相随的特性。诗人借梧桐与鸳鸯的形象,巧妙地比喻烈女对待爱情的忠贞操守,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坚守不渝的情感基调。“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紧承开篇的比喻,诗人在此直接点明贞妇的行为——殉夫。在封建礼教的大背景下,“贞妇贵殉夫”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准则,这里的“贵”字,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这种行为的推崇。“舍生亦如此”,进一步强调了贞妇为了坚守对丈夫的忠贞,不惜舍弃自己生命的决绝态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贞妇守节不嫁的高尚情操。“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诗人以“古井水”作比,来进一步表明“妾心”的坚定不移。古井之水,历经岁月,深沉静谧,通常不会泛起波澜。诗人将烈女的心比作古井水,誓言不会再起波澜,形象地表达出烈女坚守贞操的决心,即便面对外界的种种诱惑与变故,内心也如古井之水般平静,不会动摇。这种比喻不仅生动贴切,更将烈女的坚贞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使读者对烈女的精神境界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感受。

4. 作品点评

全诗借助贴切精妙的比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烈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然而,诗中也流露出诗人较为浓重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在诗人无意识间,对封建礼教道德起到了维护作用。鉴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这种现象的出现难以避免。对此,我们应秉持辩证的态度,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联系作者波折起伏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刚正不阿、不通世故的性格特点,部分人持有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诗人创作此诗实则另有所托,通过歌颂烈女坚守贞操、誓死不嫁的高尚品德,委婉表明自己的心志与高洁品行,即宁愿舍生取义,也绝不与封建权贵同流合污,展现出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坚定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写下卤心,下语崭绝。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钟云:语无委曲,直以确为妙。乐府亦有确而妙者,不当在委曲也,顾情致何如耳?委是“庶人不乐宋王”之类是也。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北齐二首》

下一篇:唐·柳宗元《早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