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北三千里":蓟北之地距离此处三千里,
"关西二十年":关西岁月已度过二十年。
"冯唐犹在汉":如冯唐般仍滞留于汉地,
"乐毅不归燕":似乐毅般不再返回燕国。
"人同黄鹤远":人如黄鹤般远走他方,
"乡共白云连":故乡与白云相连遥远。
"郭隗池台处":郭隗曾居的池台故地,
"昭王尊酒前":从前昭王设酒相待。
"故人当已老":故乡故人应当已衰老,
"旧壑几成田":旧日沟壑几度变农田。
"红颜如昨日":青春容颜恍若在昨日,
"衰鬓似秋天":衰老鬓发已如秋霜染。
"西蜀桥应毁":西蜀故桥想必已损毁,
"东周石尚全":东周石刻尚且保全在。
"灞池水犹绿":灞池之水依旧泛绿波,
"榆关月早圆":榆关之上明月早团圆。
"塞云初上雁":塞北云层初现飞雁影,
"庭树欲销蝉":庭院树上蝉声将消尽。
"送君之旧国":送你前往故乡的土地,
"挥泪独潸然":我独挥泪水潸然流涕。
“初唐四杰”之一
卢照邻(635?~686?),唐代诗人。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任邓王府典签、新都尉。中年后患风痹症,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颍水而死。卢照邻工诗歌善骈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他们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尤长于七言歌行,多愁苦之音。《长安古意》《行路难》等篇述世事变迁、繁华衰谢之感,音节流转,为世所称。代表作品有《行路难》《长安古意》。今存辑本《幽忧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典故与景物交融的笔触,叙写送友人陈参军赴幽州任职之事,勾勒出蓟北之地的历史风貌与地域特征。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对乡关故人的眷恋,以及岁月催人的沧桑之感。
2. 分段赏析
“蓟北三千里,关西二十年”两句是诗人自叙经历。“三千里”极言蓟北距家乡之遥,“二十年”则点明客居关西的时长远,数字对举中见出漂泊之苦,为全诗奠定乡愁基调。“冯唐犹在汉,乐毅不归燕”两句用典抒情。以冯唐老于汉朝自比,叹己怀才不遇;以乐毅终未归燕喻指自身难返故乡,典故中暗藏身世感慨与乡关之思。“人同黄鹤远,乡共白云连”两句借意象传情。“黄鹤”化用崔颢诗意,喻人生如孤鸿远去;“白云”象征故乡遥连天际,一“远”一“连”,将人与乡的空间阻隔转化为意象间的缥缈关联,含蓄写尽思乡之切。“郭隗池台处,昭王尊酒前”两句追忆典故场景。燕昭王为郭隗筑台置酒的旧事,既切陈参军赴任幽州的地域背景,又以贤君礼士的典故,暗含对友人前程的期许,亦反衬自身不遇的怅惘。“故人当已老,旧壑几成田”两句揣度故乡变迁。推想故友恐已衰老,旧日沟壑或已变农田,用“当”“几”等虚字,以悬想之辞写尽岁月沧桑,语淡而意深。“红颜如昨日,衰鬓似秋天”两句对比今昔容颜。“红颜”与“衰鬓”形成鲜明对照,“如昨日”恍觉青春未远,“似秋天”突见华发早生,以直观的意象落差,道尽时光催人的无奈。“西蜀桥应毁,东周石尚全”两句设想故乡景物。猜想西蜀故园的桥或许已损毁,而东周旧地的石碑可能仍存,一“毁”一“全”间,既有对故土变化的担忧,亦有对历史遗存的牵念,虚实相生中见乡愁。“灞池水犹绿,榆关月早圆”两句借景寄意。灞水常绿似旧,榆关月色早圆,水色月色本是自然景象,然“犹”字见物是人非,“早”字含归心似箭,借景语隐诉乡思难遣。“塞云初上雁,庭树欲销蝉”两句勾勒时令之景。边塞秋云初起,大雁南飞;庭院树木间,蝉声将歇。“初上”“欲销”细腻描摹季节转换的细微变化,以衰飒秋景烘托送别时的萧瑟离情。“送君之旧国,挥泪独潸然”两句收束送别之情。友人归乡而自己独留,“挥泪”“潸然”直抒胸臆,“独”字更显孤苦,将全诗的乡愁与别绪凝聚于送别时的怆然一泣,情真意切。
下一篇:唐·卢照邻《哭明堂裴主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