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壑迷时代":卧在山谷中,迷失了时代,
"行歌任死生":边走边唱,任凭生死。
"红颜意气尽":青春的意气已经消散。
"白璧故交轻":洁白的玉璧因此显得轻贱。
"涧户无人迹":山涧的门户没有行人踪迹,
"山窗听鸟声":从山窗听见鸟儿的叫声。
"春色缘岩上":春天的景色沿着岩石向上蔓延,
"寒光入溜平":清冷的光进入平缓的水流。
"雪尽松帷暗":积雪消融,松树帷幕显得幽暗,
"云开石路明":云雾散开,石头路变得明亮。
"夜伴饥鼯宿":夜晚伴着饥饿的鼯鼠住宿,
"朝随驯雉行":早晨随着温顺的野鸡行走。
"度溪犹忆处":渡过溪流还能想起的地方,
"寻洞不知名":寻找山洞却不知道它的名字。
"紫书常日阅":常常每日阅读道家典籍,
"丹药几年成":炼制丹药要几年才能成功。
"扣钟鸣天鼓":敲击钟如同敲响天鼓,
# 扣:一作撞。
"烧香厌地精":焚香以厌恶(驱避)地精。
"倘遇浮丘鹤":倘若遇到浮丘公的仙鹤,
# 遇:一作过。
"飘飖凌太清":飘飖着凌驾于天空之上。
“初唐四杰”之一
卢照邻(635?~686?),唐代诗人。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任邓王府典签、新都尉。中年后患风痹症,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颍水而死。卢照邻工诗歌善骈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他们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尤长于七言歌行,多愁苦之音。《长安古意》《行路难》等篇述世事变迁、繁华衰谢之感,音节流转,为世所称。代表作品有《行路难》《长安古意》。今存辑本《幽忧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介绍了诗人在山中的隐居生活,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物与隐逸场景,如无人的山涧、空谷的鸟鸣、与野雉鼯鼠相伴等,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营造出幽寂的山居氛围,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和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卧壑迷时代,行歌任死生”,直接抒发了诗人摒弃世俗时间观念、超然物外的生死观。借景抒情:“涧户无人迹,山窗听鸟声”,通过描写无人的山涧和山窗传来的鸟鸣,营造出幽寂的山居环境,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适应与享受。动静结合:“涧户无人迹,山窗听鸟声”。“涧户无人迹”是静态描写,勾勒出山涧的幽静空寂;“山窗听鸟声”是动态描写,以鸟鸣的声音打破寂静。静景为底色,动景为点缀,动静相衬,更显山居环境的清幽。白描:“夜伴饥鼯宿,朝随驯雉行”。诗句以简练直白的语言,直接勾勒出诗人夜晚与饥鼯同宿、清晨随驯雉同行的生活场景,不加修饰地呈现出隐居生活中与自然生灵相伴的真实状态,尽显质朴自然之态。对偶:“红颜意气尽,白璧故生轻”:“红颜”与“白璧”都是名词性短语相对,“意气尽”与“故生轻”都是表状态变化的结构相对。两句分别以青春容颜和珍贵美玉为喻,共同表达时光对事物价值的影响。“涧户无人迹,山窗听鸟声”:“涧户”与“山窗”都是表居所环境的名词相对,“无人迹”与“听鸟声”都是表环境状态的短语相对。两句一静一动,共同勾勒出隐居之地的清幽氛围。
3. 分段赏析
“红颜意气尽,白璧故生轻”:“红颜”既指青春容颜,也象征年少时的意气风发,“意气尽”直接写出岁月磨平锋芒的无奈;“白璧”向来比喻珍贵之物,此刻“生轻”不只是价值变轻,更含对人生得失的通透——曾经看重的功名利禄,在时光冲刷下渐渐失了分量。两句用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感受,把时光流逝的失意和世事变化的坦然融在一起。“涧户无人迹,山窗听鸟声”:“涧户”与“山窗”画出隐居居所的样子,“无人迹”显出山林的偏僻隔绝,好像尘世的喧嚣被一道无形的屏障挡住;而“听鸟声”用动态打破寂静,空谷中的鸟鸣更衬托出山居的安静。能让人想到诗人静立窗前聆听的样子,在没人的环境中与自然的声音相接,表现出对孤独的接受和安享。“春色缘岩上,寒光入溜平”:“缘岩上”细致地写出春色蔓延的动态,仿佛能看见嫩芽沿着石壁向上生长的生机;“入溜平”则写清冷的光影流进平缓溪流的静景,寒光和春色一冷一暖相互交织,岩石的坚硬和水流的柔和相互映衬。两句通过光影色彩的变化,画出山中春日常见景象里藏着的细微生机,显出自然的多样与和谐。“雪尽松帷暗,云开石路明”:“雪尽”表明寒冬渐渐过去,“松帷暗”写出松树经过雪洗后更显苍翠浓密,像深色的帷幕低垂;“云开”对应天气转晴,“石路明”则见阳光穿过云层,照亮石板路的清晰纹理。从雪融化到云散开,既写了自然时节的变化,又暗含着心境从沉闷到明朗的转变,把情感藏在景物描写里。“夜伴饥鼯宿,朝随驯雉行”:“饥鼯”的瘦弱和“驯雉”的温良形成白天和夜晚的对比,诗人和它们一起住宿、同行,没有丝毫厌恶或害怕。“伴”与“随”两个字突出主动融入自然的样子,把野外生活的清苦变成与生灵相契合的安稳,从细节中能看出隐居生活的真实和质朴。“度溪犹忆处,寻洞不知名”:“度溪”时的“犹忆”藏着对过往的零星思念,也许是曾和友人一同游玩的痕迹,也许是刚来时的场景;“寻洞不知名”则显得随意,不特意打听去处,任凭脚步指引。一个回忆一个行动之间,既有对过去的淡淡牵挂,又有对当下自在的坚守,显出隐居生活的矛盾与平衡。“紫书常日阅,丹药几年成”:“紫书”指道教典籍,“常日阅”能看出诗人对道家思想的深入钻研;“丹药”是求仙问道的象征,“几年成”的疑问透露出对修行漫长的了解,却没有急切的感觉。两句把隐居生活的精神寄托具体化,既可见对超脱的追求,也含有顺应自然的耐心。“扣钟鸣天鼓,烧香厌地精”:“钟”与“天鼓”相呼应,敲击的声音好像能连通天地,含有道教“天人感应”的意思;“烧香”的虔诚和“厌地精”的坚决形成对比,既祈求神明保佑,又显出对抗邪祟的勇气。“倘遇浮丘鹤,飘飖凌太清”:“浮丘鹤”化用浮丘公乘鹤成仙的典故,鹤成了超脱凡俗的象征;“飘飖”写出飞升时的轻盈感,“凌太清”直接写遨游天空的自在。尾句把前文隐居的宁静推向游仙的灵动,以浪漫的想象收束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