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垣通碣石":边塞的城墙一直延伸连接到碣石,
# 碣石:在今河北昌黎之北。,塞垣:指边塞。后亦指长城、边关城墙。
"虏障抵祁连":敌人设置的堡垒远达祁连山。
# 祁连:一作祈连。即祁连山。匈奴语意为“天山”。甘肃西部和青海东北部边境山地的总称,绵延一千公里。,虏障:敌军的堡寨。障,一作“阵”。
"相思在万里":我与家乡的亲人相隔万里,心中满是相思,
"明月正孤悬":此时明亮的月亮正孤独地高悬在天空中。
"影移金岫北":月亮的影子在金色的山峦北面缓缓移动,
# 金岫:指金山。即阿尔泰山。在今新疆北部。,影:指月影。
"光断玉门前":它的光辉在玉门关前渐渐消失。
# 玉门: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光:指月光。
"寄言闺中妇":我托明月捎话给闺中的妻子,
# 闺中妇:一作谢中妇,指征人之妇。,言:集作书。
"时看鸿雁天":你要时常看看那有鸿雁飞过的天空。
“初唐四杰”之一
卢照邻(635?~686?),唐代诗人。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任邓王府典签、新都尉。中年后患风痹症,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颍水而死。卢照邻工诗歌善骈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他们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尤长于七言歌行,多愁苦之音。《长安古意》《行路难》等篇述世事变迁、繁华衰谢之感,音节流转,为世所称。代表作品有《行路难》《长安古意》。今存辑本《幽忧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辽阔边塞地理形势,营造出紧张氛围;借“明月正孤悬”“影移金岫北”等景,体现出边塞士兵与闺中妻子相隔万里的深切思念。以月寄情,情景交融,表达征夫期盼音信的急切。全诗将边塞风光与征夫闺怨融合,情思遥深。
2. 分段赏析
“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诗人以宏大的视角展开描写,“塞垣”“碣石”“虏障”“祁连”等一系列地名,勾勒出边塞防线的绵长辽阔,从地理空间上展现出边塞的雄浑与苍凉,营造出紧张肃穆的氛围,为全诗奠定悲壮基调。“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二句笔锋陡转,由景入情。那高悬天际的明月,既是相隔万里的见证者,也是相思之情的寄托物。孤月悬空,映照两地,戍边将士与闺中妇人虽相隔千里,却共沐清辉,相思之意借明月传递,情景交融,意境空灵。“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进一步通过光影变化深化相思之情。月影在“金岫北”缓缓移动,月光在“玉门前”渐渐黯淡,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阻隔在此交织,暗示着戍边岁月的漫长与归家无望,将相思之苦推向更深层次。“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以戍边将士口吻寄语家中妻子,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盼归的急切心情与对团圆的渴望。诗人将个人情感融入广阔的边塞图景中,既展现出边塞的苍凉雄浑,又细腻刻画了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虚实相生,情景互映。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在初唐边塞诗中独树一帜,深刻反映了战争背景下人们的离情别绪与无奈哀伤。
上一篇:唐·卢照邻《琴曲歌辞·明月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