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
·
míng
yuè
yǐn

朝代:唐作者:卢照邻浏览量:1
dòng
tíng
hóng
鸿
yàn
xiáng
fēng
cāng
cāng
yún
juǎn
ǎi
míng
yuè
liú
guāng
jīng
nán
zhào
běi
jié
shí
xiāo
xiāng
chéng
qīng
guī
wàn
zhào
qiān
háng
héng
guì
zhī
西
rào
líng
huā
běi
táng
gāo
lóu
fēi
gài
jūn
wáng
wén
jué
shì
xiāng
jiàn
ān
zhī
liàn
zhī
hàn
jiàn
zhī
shuāng
shì
dēng
gāo
ér
biàn
ér
huí
cháng

译文

洞庭湖水波荡漾鸿雁展翅翱翔,秋风瑟瑟碧野苍莽。浮云纠缠雾霭,明月倾撒皓光。(月光照遍天下),无论是荆南还是赵北,碣石山还是潇湘水。(照亮)天下万里,一片澄净,千里相离,相思无涯。(照亮)西厢的横梁,北屋的菱花。(照亮)独倚高楼的思妇,居于车篷中的君王。(照亮)蛮夷荒凉地的文姬,他乡为异客侍子。看见胡人的马鞍如一尺白素,汉家的兵剑似霜。不如登高望远,没有不脸色起变,而回肠荡气的。

逐句剖析

"洞庭波起兮鸿雁翔":洞庭湖水波荡漾鸿雁展翅翱翔,

# 鸿雁:大雁。,兮:文言助词,相当于“啊”“呀”。,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湘资沅澧四水汇流于此,在岳阳县城陵矶入长江。湖中小山甚多,以君山最为著名。

"风瑟瑟兮野苍苍":秋风瑟瑟碧野苍莽。

# 苍苍:边无无际空阔辽远。,瑟瑟:形容风声或其他轻微的声音。

"浮云卷霭":浮云纠缠雾霭,

# 卷霭:翻卷着云气。霭,云气。雾气。,浮云:漂浮空中的云彩。

"明月流光":明月倾撒皓光。

# 流光:流动闪烁的光彩。特指如水般流泻的月光。

"荆南兮赵北":(月光照遍天下),无论是荆南还是赵北,

# 赵:春秋战国时的赵国。赵地。,荆南:荆州一带。亦泛指南方。荆:荆州。古九州之一。

"碣石兮潇湘":碣石山还是潇湘水。

# 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多借指今湖南地区。,碣石:山名。在河北省昌黎县。碣石山馀脉的柱状石亦称碣石,该石自汉末起已逐渐沉没海中。

"澄清规于万里":(照亮)天下万里,一片澄净,

# 清规:供人遵循的规范。佛教中僧尼必须遵守的戒规。【汉典】乐。月满如规,光辉皎洁,故谓。,澄:(明月)澄清。让水中物沉淀,使清明。

"照离思于千行":千里相离,相思无涯。

# 千行:一千行列(的离思)。,离思:离别的思绪。,照:(明月)照亮。

"横桂枝于西第":(照亮)西厢的横梁,

# 西第:西面的府第。指西屋或西房。多是子女居住。,桂枝:桂树的树枝。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桂枝”指月。,横:(明月)横亘于。

"绕菱花于北堂":北屋的菱花。

# 北堂:泛指北房的堂屋。多为父母居处。大家宅邸的后庭区划,北面为北房正堂,家庭的主要活动区,由父母居住。西房子女居住。东房是客房。南面是门房、院门和厨房。一说古代居室东房的后部,为妇女盥洗之所。,菱花:(北房池塘里的)菱角的花。,绕:(明月)萦绕着。

"高楼思妇":(照亮)独倚高楼的思妇,

# 高楼思妇:(明月照亮)高高楼阁里的相思妇人。

"飞盖君王":居于车篷中的君王。

# 飞盖君王:(明月照亮)飞车羽盖中的君主帝王。

"文姬绝域":(照亮)蛮夷荒凉地的文姬,

# 文姬绝域:(明月照亮)蔡文姬的荒凉绝望地域。

"侍子他乡":他乡为异客侍子。

# 侍子他乡:(明月照亮)随王伴驾者的异国他乡。侍子,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也是做人质的质子。他乡,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有说:“蔡文姬侍养儿子在他乡”。不取。

"见胡鞍之似练":看见胡人的马鞍如一尺白素,

# 似练:好似熟丝的白娟。练,熟丝制成的白娟。,胡鞍:胡人的马鞍。

"知汉剑之如霜":汉家的兵剑似霜。

# 如霜:如同白霜。,汉剑:汉朝宝剑。指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之剑。

"试登高而极目":不如登高望远,

# 试登高而极目:集作骋。试:试着。尝试。姑且。极目:远望。尽目力所及。纵目,用尽目力远望。

"莫不变而回肠":没有不脸色起变,而回肠荡气的。

# 回肠:荡气回肠。言人受感动后肠为之转,气为之舒,生动感人之极。,不变:不变。不变脸色。,莫:没有。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琴曲歌辞·明月引》是初唐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乐府诗,属《琴曲》旧题。全诗以秋夜明月为背景,通过“洞庭波起”“浮云卷霭”等意象勾勒苍茫夜色,铺陈荆南、碣石等地理空间,形成开阔的视觉框架。后文转入离愁主题,以“高楼思妇”“文姬绝域”等典型场景,结合“胡鞍似练”“汉剑如霜”的冷冽意象,集中表现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与人生漂泊的苍凉况味。诗中“澄清规于万里,照离思于千行”等句,既展现明月的普照之景,又暗含时空流转的哲思,最终以“登高极目”的动作收束,强化了情感的普遍性与共鸣感。全诗语言简练,意象参差错落,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卢照邻对乐府诗传统的继承与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一

卢照邻(635?~686?),唐代诗人。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任邓王府典签、新都尉。中年后患风痹症,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颍水而死。卢照邻工诗歌善骈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他们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尤长于七言歌行,多愁苦之音。《长安古意》《行路难》等篇述世事变迁、繁华衰谢之感,音节流转,为世所称。代表作品有《行路难》《长安古意》。今存辑本《幽忧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琴曲歌辞,以秋夜明月为意象核心。勾勒出荆南赵北、碣石潇湘的辽阔空间,展现了对人生际遇的深沉喟叹。

2. 分段赏析

明月常于秋日清气中愈显皎洁圆满。诗歌开篇“洞庭波起鸿雁翔,风瑟瑟野苍苍”,以洞庭湖波涌、鸿雁南迁的萧瑟秋景展开画卷,视线随苍茫暮色自然延展。自“浮云卷”至“绕菱花于北堂”的八句,始终围绕明月展开:夜云收尽后,皓月临空,清辉遍洒江南淮北、湘畔东海,既浸润人间万物,亦浸染离人愁思。自“高楼思妇”至“知汉剑之如霜”的六句,月光在庭院投下婆娑树影,轻柔环绕女子妆台菱花镜——这面镜子既映照着高楼思妇的孤影,也伴随过君王华车里的凝望,更见证过文姬流落异域的清冷与游子宦海漂泊的怅惘。天涯共此月,相思各不同:思亲、念夫、怀乡、忧国的情感在月光下交织,随银辉流淌至边塞沙场,牵引出读者对铁马冰河的想象。诗境在虚实间流转,恍见北地朔风卷动剑影刀光,征人笛声裹挟血色残阳,思妇凭窗独守长夜。末句“试登高而目,莫不变而回肠”将驰骋千里的思绪拽回现实,登高望月总能引发无尽感怀。全诗以楚辞句式为骨,融汇历代咏月意象,在错落跌宕的场景转换中(如镜中孤影与战场烽烟的并置),既延续楚辞哀婉传统,又赋予其灵动气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照邻《句》

下一篇:唐·卢照邻《关山月》

猜你喜欢